鄒秉虹
摘 要 法國空想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三大思想來源之一,故而馬克思所述的共產主義總是被一些人曲解為烏托邦思想,是違背現實、忽略人性的。這些人沒有認識到馬克思主義雖然源自于烏托邦思想卻不止于此,沒有看到馬克思對實踐過程的認識、對現實矛盾的分析、對美好與完美的解釋、對人自由發展的理解,故而他們的觀點是極度片面的,是沒有完全理解馬克思思想的表現。
關鍵詞 馬克思主義 烏托邦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9.067
Abstract French utopian socialism is one of the three sources of thought of Marxist theory. Therefore, the communism described by Marx is always misinterpreted as Utopian thought by some people, which is contrary to reality and neglects human nature. These people did not realize that Marxism originated from Utopian thoughts but did not stop there. They did not see Marx's understanding of the practical process, the analysis of actual contradictions, the interpretation of beauty and perfection,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fre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The point of view is extremely one-sided, and it is the expression of not fully understanding Marx's thought.
Keywords Marxism; Utopian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資本主義制度在西方受到廣泛質疑,而社會主義中國在金融海嘯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馬克思主義再現與世人眼中,同時也帶來了許多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觀點。為反駁世上存在的反馬克思主義,《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一書應運而生,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特里 伊格爾頓對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極具針對性的批判,重墨剖析了馬克思主義與烏托邦的辯證關系。
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思想有很大一部分來源于對法國空想社會主義的揚棄,是源于烏托邦思想卻高于烏托邦思想的思想理論。馬克思主義理論在發展的過程中從來就不忽略實踐,認為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未來的樣子不是由哲學家在桌子上描繪出來的,而是由實踐決定的。未來寓于現在,故而馬克思主義更關注現實的實踐而不僅僅停留于幻想未來,這也就使得馬克思主義理論既源于空想社會主義,又區別于空想社會主義,從而規避了烏托邦陷阱。
1 未來是過程而不是結果
烏托邦(Utopia)本意為“沒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延伸為還有理想,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最先提出,后來多指哲學家虛構出來脫離現實的完美國度。烏托邦思想承載著人們對未來完美世界的憧憬,表達著人們對現實世界的詬病。然而他們卻沉迷于對未來結果的想象之中,忘記了通往未來的現實橋梁。馬克思主義同樣對美好未來充滿希冀,但不至于迷信。未來是美好的,但不至于完美無瑕,美好是必然的,但不排除偶然性的出現。
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但偶然的因素總是建立在必然之上。你不知道我下一次出門會先邁哪只腳,但是你可以斷定我下一次出門就一定離開了我之前所呆的那個地方。馬克思從來就不屑于仔細描繪未來,他所做的一切就是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經由科學分析現實,而得出的社會發展的必然方向。
預測未來的結果是沒有意義的,它不僅會消磨人的勞動積極性,還會使人活在謊言之中。既然未來已被預定,那我做或不做結果不都是它嗎?馬克思認為,美好的未來是可以實現的,但值得注意的不是美好的未來本身,而是通往美好未來的整個過程。馬克思主義提及的未來是朝著這個方向運動的過程而不是結果,并且這個過程通常十分漫長。漫長的過程不是對結果的否認,蜉蝣朝生暮死,豈可說不存在日出夕落的現象?相反,正是因為過程的漫長,結果才顯得更為美好。
馬克思認為,只有在社會分工被消滅時,自由的社會個人才能形成,從而達到人的自然的本性的完全解放。如果將這種思想理解為烏托邦思想,那是因為現實的社會還沒有到達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的狀況,現實的人還沒有到達精神境界極大提高的程度,現實的社會和人的發展還只是出于向著這么方向發展的漫長過程當中。
2過程是現實而不是未來
烏托邦思想并不總是壞的、沒有用的,究其根源,它也是產生于現實之中,是人們由于對現實的不滿而產生了對美好未來的一種沖動,借此產生了巨大了前進動力,推動著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沒有了這樣的沖動,就會大大減少發生革命的可能,當革命者意識到,即使冒著生命危險與統治者作斗爭,其結果卻只能保持現狀甚至更差,那么革命者的全部熱情就會被澆滅,歷史也將處于停滯的狀態之下。可悲的是,帶有純粹烏托邦思想的人們一方面利用烏托邦沖動,設計美好的未來,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指南針,另一方面卻又被烏托邦思想所利用,開始耽于幻想未來而脫離實際,從而失去了現實意義,成為只存在于思想家腦子里的東西。他們從現實中總結經驗,卻走向了唯心主義的思想漩渦。
馬克思主義同樣來源于現實,但在對未來進行分析的時候始終關注的是解決現實的矛盾,從而規避了烏托邦陷阱。馬克思明確指出:“新思潮的優點又恰恰在于我們不想教條地預期未來,而只想通過批判舊世界發現新世界。”[1]現在是未來的基礎,未來寓于現在之中,任何未來的事物在它未出生之前就已經被打上了現在的烙印。現實中的苦難,既是誘發人們渴望未來新世界的動因,也是人們設想未來新世界的素材,因為不滿于手推磨的生產力,于是產生了蒸汽作坊;因為不滿于封建專制制度,于是爆發了法國大革命。
對未來的詳盡描述根本沒有意義,因為“在將來某個特定的時刻應該做什么,應該馬上做些什么,這當然取決于人們將不得不在其中生活的那個既定的歷史環境。”[2]與其花巨大的功夫去設想未來,不如將這些時間用來解決現在的問題,解決了現在矛盾的現在就等于未來,未來就等于解決了現實矛盾的現在空想者也批判過社會現實,也對資本主義的剝削發出了巨大的反抗,他們認識到社會中存在的不平等,于是幻想一個平等的新世界,他們看到了現實里的壓迫,于是幻想一個沒有壓迫的新世界。
馬克思也進行過同樣的批判,但又不止于批判。馬克思高明之處就在于,不僅僅看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端,而且提出剩余價值理論,進一步揭示出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揭示了資本主義發展中自我否定的力量,認為推翻資本主義的不是別人,正是資本主義自己,因為殘暴的資本家未來追逐利益,甚至不惜講推翻他們的武器賣給無產階級,資本主義矛盾運動之中便孕育著新社會的種子。對現實的批判不能只停留在現象層次上,而應該深入挖掘引發這種現象的本質及根源。
3現實是人的現實
以三大空想社會主義者為代表的空想社會主義學說,在理論上致力于社會制度的分析,提出了許多集中要害的見解,閃爍著諸多天才的火花,然而卻忘了人在歷史發展中的巨大作用,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創造者,沒有人的歷史只是自然界的故事,不屬于社會歷史范疇。空想社會主義“沒有能夠指出真正的出路。它既不會闡明資本主義制度下雇傭奴隸制的本質,又不會發現資本主義發展的規律,也不會找到能夠成為新社會的創造者的社會力量。”[3]受到空想社會主義思想的啟示,馬克思深刻認識到人作為一種社會力量所起的巨大歷史作用,認為人不是歷史長河的寂寞看客,而是歷史舞臺了劇中人及劇作者,人對于歷史發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現實是人的現實。
一些人抨擊馬克思忽略了人性的關注,認為馬克思在研究人的時候無視人性的險惡、自私、貪婪、好斗而富于競爭,所以才敢大言不慚地做出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這樣脫離實際、烏托邦式幼稚的想法。然而馬克思不僅沒有忽略對人性的關注,并且找到了最人性的東西。
在烏托邦的世界里,財產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實行著按需分配的原則,大家穿統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廳就餐,官吏是公共選舉產生。這實際上就已經曲解了公平與平等的概念。馬克思抓住了人的差異性問題,規避了烏托邦的陷阱,認為每個人都同等享有自我實現的權利,都有權以自己的行動塑造社會,因為“真正的平等不是以同樣的標準對待每個人,而是對每個人的不同需要給予同等的關注。”[4]人作為個體,是具有差異性的個體,將一瓶水分別送給一個漂泊在沙漠里的人和一個卷進洪流里的人不是平等,將一副拐分別送給一個瞎子和一個瘸子不是平等。
個人的需要總是不盡相同的,為滿足每一個人的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即從必然王國上升到自由王國的過程。未來不是無端臆想,而是從現實從推演出來的切實可行的可能性。自由王國也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建立在必然王國的基礎上的,它將必然王國作為必不可少的要素包含在自身里面,所以,馬克思所描述的自由王國是有其現實基礎的,它是能夠實現的,而不是不能實現的烏托邦。”[5]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滿足人的最基本的需求將越發容易,人也就離自由王國的彼岸越發接近。如果以時間維度的視角來考量,人的必要勞動時間將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減少,直至只需要一點點的必要勞動時間,這就留下來很大部分空余時間實現個人全面而自由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7.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541.
[3] 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313.
[4] [英]特里·伊格爾頓.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新星出版社,2011:107.
[5] 鄧喜道.馬克思是烏托邦主義者嗎.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