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發
摘 要:為驗證30%吡唑·戊唑醇SC(粒粒增)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將3種殺菌劑30%吡唑·戊唑醇(粒粒增)懸浮劑、25%氰烯菌酯SC(勁護)、40%戊唑·咪鮮胺水乳劑(鉆米爾)于小麥始花期、盛花期各施藥1次,研究其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結果表明,用25%氰烯菌酯SC(勁護)1500mL/hm2防治2次效果最好,平均防效為80.6%;用30%吡唑·戊唑醇SC(粒粒增)525mL/hm2防治2次較好,平均防效為77.1%;30%吡唑·戊唑醇SC(粒粒增)375mL/hm2防治2次平均防效64.6%;用40%戊唑·咪鮮胺水乳劑(鉆米爾)450mL/hm2防治2次防效最差,平均防效59.4%。因此,30%吡唑·戊唑醇SC(粒粒增)可以用于防治小麥赤霉病大面積推廣。
關鍵詞:粒粒增;赤霉病;防治;示范
中圖分類號 S435.121.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15-0071-02
小麥赤霉病是安徽省沿淮地區小麥主要病害,近年來連續重發,對小麥產量和品質均有嚴重影響。因長期使用多菌靈、戊唑·咪鮮胺等防治赤霉病的藥劑,小麥赤霉病對常用藥劑產生了抗性。為篩選出適于鳳陽縣的小麥赤霉病防治新藥劑,2018年鳳陽縣武店鎮農技站實施了30%吡唑·戊唑醇SC防治小麥赤霉病試驗,通過與氰烯菌酯、戊唑·咪鮮胺等比較,考察其安全性及防治效果,為大面積推廣應用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設在鳳陽縣武店鎮搬井村農田,試驗田地勢平坦,土質為沙漿黑土,pH值約為6.7,肥力中等;前茬為水稻,產量8250kg/km2;小麥品種為煙農19,于2017年10月30日播種,水稻秸稈全量還田,機械條播,播量350kg/hm2,耕作措施與當地農業生產相一致。
1.2 供試藥劑 30%吡唑·戊唑醇(粒粒增)懸浮劑,由浙江桐廬匯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
1.3 對照藥劑 江蘇省農藥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25%氰烯菌酯SC(勁護);揚州市蘇靈農藥化工有限公司生產的40%戊唑·咪鮮胺水乳劑(鉆米爾)。
1.4 試驗設計 試驗設5個處理(含空白對照),每個處理長80m、寬17m,面積0.136hm2,田間隨機排列,不設重復,見表1。
1.5 施藥方法
1.5.1 施藥器械 江陰市年豐噴霧器廠生產的“春田”牌電動噴霧器,工作壓力0.2~0.3Mpa,容量為16L。
1.5.2 施藥方法 試驗采用電動噴霧器逐小區噴施,噴灑量450kg/hm2,噴藥均勻。
1.5.3 施藥時間和次數 于2018年4月17日小麥初花期第1次噴施,于4月23日小麥盛花期第2次噴施,共施藥2次。
1.5.4 其它病蟲害防治 第1次施藥時,加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150g/hm2兼治小麥蚜蟲。
1.6 試驗調查
1.6.1 氣象資料 2018年4月17日第1次施藥當日天氣晴,無降水,平均氣溫16.8℃,平均相對濕度60%,試驗施藥15:00-17:00時,有2級左右的東南風;2018年4月23日第2次施藥當日天氣晴,無降水,平均氣溫20.1℃,平均相對濕度49%,試驗施藥15:00-17:00時,有3~4級的西南風。試驗期間有5次間斷性降雨,降雨量達54.9mm,氣象條件有利于小麥赤霉病的侵染。
1.6.2 試驗效果
1.6.2.1 調查時間和次數 小麥赤霉病防治效果于小麥蠟熟期即2018年5月15日調查1次。
1.6.2.2 調查方法 每處理區采用對角線5點取樣方法,每點調查100穗,共調查500穗,根據以下分級標準記錄病級,計算各處理發病率、病情指數和防治效果。
分級標準:0級:無病;1級:發病小穗占全穗的1/4以下;3級:發病小穗占全穗的1/4-1/2;5級:發病小穗占全穗的1/2-3/4;7級:發病小穗占全穗的3/4以上。
藥效計算方法:
[病情指數=∑(各級病穗數×相對級數值)調查總穗數×最高級值×100]
[防治效果(%)=對照區病情指數-處理區病情指數對照區病情指數×100]
1.6.3 其他調查
1.6.3.1 對小麥生長發育的影響 各處理噴施后1d、3d、7d觀察對小麥生長的影響,觀察有無灼傷產生,觀察對小麥的安全性。
1.6.3.2 對其它生物的影響 觀察對其它非靶標生物有無不良影響。
2 結果與分析
2.1 安全性 噴施后1d、3d、7d目測,各處理區小麥長勢長相正常,無明顯藥害,也無灼傷,對小麥生長安全;對其它非靶標生物無不良影響。
2.2 防治效果 從表2可以看出,各處理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均有較好的效果,其中處理3效果最好,平均防效為80.6%;其次是處理2效果較好,平均防效為77.1%;處理1平均防效64.6%;處理4防效最差,平均防效59.4%。
3 結論與建議
3.1 安全性 應用30%吡唑·戊唑醇SC(粒粒增)不同劑量防治小麥赤霉病,均無藥害現象出現,可以在鳳陽縣小麥上安全使用。
3.2 防治效果 30%吡唑·戊唑醇SC(粒粒增)525mL/hm2防治2次,平均防效為77.1%,30%吡唑·戊唑醇SC(粒粒增)375mL/hm2防治2次平均防效64.6%,略低于對照藥劑25%氰烯菌酯SC(勁護)1500mL/hm2防治2次的防治效果,但明顯高于40%戊唑·咪鮮胺水乳劑(鉆米爾)450mL/hm2防治2次的防治效果。可見30%吡唑·戊唑醇SC(粒粒增)對小麥赤霉病由較好的防效。
3.3 建議 30%吡唑·戊唑醇SC(粒粒增)防治小麥赤霉病,對小麥安全,對其它非靶標生物無不良影響,在小麥赤霉病重發年份,對小麥赤霉病具有較好的防效,可以用于大面積防治小麥赤霉病。建議用30%吡唑·戊唑醇SC(粒粒增)450mL/hm2在小麥初花期和盛花期各防治1次。
參考文獻
[1]周學榮.小麥赤霉病防治藥劑篩選試驗[J].浙江農業科學,2011(06):1352-1353.
[2]袁伯根,賁秀蘭.不同藥劑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效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2(20).
[3]馬海華,馬鍵.幾種藥劑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J].安徽農業科學,2015(23).
[4]張波,汪海萍,孫利忠.不同藥劑防治小麥赤霉病試驗效果初探[J].安徽農學通報,2010(11).
[5]陳芳芳,沈莉莉,崔冬梅,等.5種殺菌劑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J].安徽農業科學,2013(16).
(責編:王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