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智穎
摘要:語言符號任意性一直在學界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隨著功能主義與認知語言學的發展,語言符號的天平逐漸向象似性傾倒。但究竟任意性占據主導地位還是象似性掌控全局,尚無定論。本文僅從俄語與漢語的角度,由簡到繁分析語言符號的象似性特征。
關鍵詞:語言符號;索緒爾;象似性;任意性;認知語言學
一
索緒爾的語言符號任意性觀點甫一提出便產生了巨大影響力,很長時間里,語言符號任意性都占據著主導地位,然而隨著功能主義與認知語言學的興起與發展,國內外眾多學者開始了對索緒爾語言符號任意性理論的再思考,學界的目光轉向語言符號象似性。象似性指語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間,也即語言的形式和內容之間有一種必然聯系,即兩者之間的關系是可以論證的,具有理據的。
一些學者認為,索緒爾切斷了語言與人、社會的聯系,僅從語言本身出發,僅以詞的語音層面為基礎,得出“任意性支配說”是不全面的。也有學者是索緒爾的忠實擁躉,認為在《普通語言學教程》中有未言明但蘊含之意:單純符號是絕對任意的,而合成符號是相對任意的。我認為,與其無休止的爭論索緒爾本人觀點及其遺留的語言學遺產的正確與否,我們更應該將重心放在語言本身。
二
從語言符號本身來看,可以將其分為單純符號與合成符號。
合成符號具有象似性。因為將兩個單個的符號聯在一起一定是受語法規則制約的。如俄語中的合成詞“тридцать”,漢語中的“三十”,都是分別由“三”+“十”合成而成。每一門語言都有語法,這是語言組成的規則,我們不能隨意的將字或字母組在一起,這樣無法傳達說話者要表達的意思。所以,合成符號是象似的。
那么單純符號是象似的還是任意的呢?我們要先明確單純符號的界定問題。索緒爾認為單純符號即是單詞,主要是根詞。另有學者認為,符號的長短無法界定,可以是字詞甚至句子語篇。這又涉及到了語言符號的歷史與起源問題。不同的語言則有不同的發展方式與研究方法,我們以俄語與漢語為例。
單純符號即根詞,如果是俄語里則為一個根詞,即無法切分的詞根詞。詞根詞具有一種語言中最原始的意義。從詞源結構分析法來說,純根詞即不可分解的詞匯,如:лес,свет等,而詞源分解詞則是由詞根詞派生出來的,并具有一定規律,如:лесной,светлый等,是象似性的。那么,純根詞是否是象似性的?若要弄清純根詞是否是象似的,我們首先要確定,純根詞是否真的不可切分。是否在歷史發展與語言演變過程我們將有理據的詞匯當作了約定俗成呢?郭東在《論拉丁字母的符號象征性——從埃及文字、腓尼基字母、希臘字母說起》中論述了字母文字的象似性,既然字母是可考據的,那么由字母組成的文字也應是有理據的。
漢字作為象形文字,我認為是象似性的。一些簡單漢字,如:日、月等,源于最初人類對太陽,月亮的認識。而一些構成復雜的詞,即具有偏旁部首的詞,也是有漢字的構詞規則的。“明”,左為日,右為月,日升月落則為度過了一天,所以一日一月為“明”,再有日月都有光,所以“明”也有光亮的意思;“林,森”,雙木為林,多木為森。諸如此般的例子數不勝數。可見,漢字本身是象似性的。
上述例證從俄漢語的語言形式——詞形方面,即書面方面論證的,下面從語音與語義的關系方面進行。
高佑梅在《認知語言學視角下語言符號的非任意性特征解釋》中以/m/,/a/,/i/等音素符號為例,指出單音符號雖不能直接指稱事物,但能夠激發人類的一些情感認知。我們生活的物質世界與我們的行為及情感生活建立了內在的聯系,使我們隨時都會產生聯想。從一種語言內部來看,盡管人類最初可以用任何語音形式表達任何客體,但為了語言體系更好的發揮社會功能,給事物取名稱時常有一定的依據,且根據一定特征在語言內部達到某種象似。世界語言中,/m/出現在表示母親概念的詞里,/a/令人聯想到大,/i/聯想到小。受認知環境與社會環境制約,語言會有些許不同,但這是人類認知對世界經驗進行概念化而產生的凸顯特征。此外,諧音,同音,擬聲詞,象聲詞,音譯模式,都表示了音素符號的象似性,即音與義的聯系是可考證的。
三
可見,從單純符號來看,語言從字形的有理據的,語音的產生與意義的聯系,也是可以考證的,而其他符號如合成符號,詞組或者語句,語篇都是受語法制約的。綜上所述,我認為,語言符號是可以考證的,有理據的,是具有象似性,且象似性占支配地位的。但是要具體論證每一個符號的象似性,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1]高佑梅.認知語言學視角下語言符號的非任意性特征解釋[J].天津外國語學報,2011(3).
[2]郭東.論拉丁字母的符號象征性——從埃及文字、腓尼基字母、希臘字母說起[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
[3]王艾錄.關于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和理據性[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11).
[4]王德春.論語言單位的任意性和理據性——兼評王寅《論語言符號象似性》[J].外國語,2001(1).
[5]王福祥,吳漢櫻.現代語言學及其分支學科[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2).
[6]趙寅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