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利
摘要:就當前我國初中語文教學改革的要求而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的重要性越來越高,而閱讀教學的開展更多的是需要初中語文教師結合當前有效的教育教學策略,針對語文閱讀深度教學方式方法的創新來進行的,眾所周知,對于閱讀教學質量的體現往往是需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以及學習過后展現出來的,深入閱讀可以幫助學生找到閱讀的樂趣,可以促進學生沉浸式的學習,可以加強學生對于語文閱讀本身的興趣激發,更能夠滿足當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需求,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的閱讀體驗是十分重要的,借此來加強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更是當前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方向。
關鍵詞:初中語文;深度閱讀;深度體驗
閱讀學習是一項復雜的思維活動,目前不少初中語文課堂仍停留在視覺與聽覺刺激階段,語文課堂陷入淺薄與零碎化狀態,也讓中學生錯失語文素養發展的黃金期。因此深度閱讀呼之而出,可以引領學生走向高品質語文課堂,使其與作者深度互動,實現學生學識修養提升、思維拔節,并為學生可持續閱讀奠定基礎。因此在當前的初中語文教學中,重視學生的閱讀教學,重視深入閱讀所帶來的教育教學上的提升是十分重要的,借助深度閱讀來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提升學生的語文知識積累,促進學生整體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借助閱讀來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綜合素質,將閱讀教學跟寫作教學作為當前初中語文教學的量大重點部分來展開,既是對學生的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也是滿足當前新課標的教學要求。
一、沉入語言,走向深度閱讀
語文是一門語言學科,它是作者表達思想、傳遞情感的載體。只有引導學生沉入語言,才能實現深度閱讀。為此,教師可以結合文章特點,設置多樣化的語言體驗活動。比如,運用不同的朗讀形式或采用練筆的方式,讓學生進一步分析、揣摩、感悟,品味內容的精妙,教師可以設計多樣化語言體驗活動,引領學生沉入語言。首先,讓學生自主朗讀課文“盼春”部分,注意體會兩個“盼望著”及“著”“了”,揣摩盼望著疊用的效果,以及詞尾“著”“了”的表達效果。其次,分角色朗讀課文最后三段,揣摩作者對春之情感,感受三個比喻的妙處。最后,借鑒最后三段的造句法,運用比喻的修辭繪出事物特征,并寓情于景。多樣化的朗讀,調動學生積極性,使其感悟作者表達的急切心情及詞尾語氣詞的運用所帶來的親切感;角色朗讀使學生感受語言辭藻之美,以及比喻修辭在細繪事物、表現景物特征、傳遞情感方面的妙用;讀寫結合,使閱讀更加深入。
二、捕捉生成,演繹深度閱讀
深度閱讀,意味著實現與文本的有效對話,促使學生學會分析、批判事物,發展思考力和增強判斷能力。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成為文本意義的生成者和創造者。敢于質疑。這樣便能讓學生的思考更加深入,對事件、人物、文章內涵有更深層的理解,由此,演繹出語文深度閱讀的過程。
三、巧用沖突,引發深度閱讀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就意味著課堂教學中,學生個體認知的獨特性往往會造成思維沖突,從而容易產生困惑,使學生在困頓中焦灼、掙扎。這也為引發深度閱讀創造了機會,作為教師要巧用思維沖突,成為學生語文閱讀的“挑事者”,從而引發學生思辨意識,在與自我、文本、學生、教師等多元化的互動中,向閱讀更深處漫溯。如郭沫若的詩歌《天上的街市》,在我國古代傳說中牛郎織女是富有悲劇色彩的愛情故事,然而在這首詩歌中,他們卻過著自由、幸福的理想生活,這就造成學生認知沖突。此時,教師引導學生探究詩人這樣改造的獨特構思,借以表達詩人對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折射詩人對社會黑暗與壓迫的不滿,在認知沖突解決的過程中,詩歌的主題思想也漸漸浮出水面。
四、沉浸角色,實現深度體驗
體驗是深化認識、浸入文本的有效路徑。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沉浸角色,使學生在閱讀學習過程中進行角色置換,不單單從讀者的角度浸入文本,也將學生置于文本角色的地位進行體驗,從而使學生進入文本之境,不斷變換思考的角度,從而獲得更加豐富、全面的認識,對文本的理解也更加透徹、深入,獲得深度體驗。如莫懷戚的《散步》一文中,母親要走大路,兒子要走小路,作為“我”陷入了兩難選擇困境中,為了深化學生對“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理解,筆者引導學生進行角色置換,假如文中的“我”是自己,不假思索就依從兒子,母親的心理是怎樣的。通過角色置換,讓學生體驗到“孝”這一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學生也在角色沉浸中獲得新的體驗,課堂品質無形中也得到提升。
五、總結
總之,如果將語文閱讀比作一次旅行,那么深度閱讀就是引領學生不斷走向勝景的有效路徑,引領學生不斷向文本內核深入,不僅進入文本之境,而且能夠從美景中獲得體驗,與文本、作者進行深度互動,從而構建高品質的語文閱讀課,學生的閱讀品位與審美也在深度閱讀中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