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學歷史是一門涉及多方面知識的科目,內容多而雜,甚至有點枯燥無味。初中生在七年級時對歷史比較感興趣,一旦到了八、九年級時興趣就淡化,對歷史這一學科抱有若有若無的樣子。而傳統的教學方法枯燥單一,很難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動力,課堂教學質量可顯而知。因此,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是一句永恒的話題。
關鍵詞:歷史;興趣;策略
本文結合20年的教學實踐,主要從兩方面策略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一、構建和諧師生關系,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親其師,信其道。”教師只有把全部的愛和熱情傾注在學生身上,傾注于教學的全過程之中,努力在師生之間建立起親密、和諧、平等、融洽的情感紐帶,創(chuàng)造出師生之間情感交融、心心相印的情感氛圍,課堂教學才會充滿樂趣,展現生命活力。
學生喜歡這位老師,就相信老師講授的道理,愿意學習老師講授的知識,自然就對老師講的課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愛屋及烏"。我在每屆新生的第一堂歷史課從來都不上新課,而是著重介紹“我”的經歷,讓學生認識新老師,能夠主動親近老師,從而為以后歷史課開展打下基礎。而且平時跟學生的交流,總是很親切,很平易近人,讓學生跟我沒有距離感。給學生留下了一個好印象,課后學生們總是很有禮貌地稱呼“王老師好”,這樣開展教學工作就能做得比較好。而且歷史證明是正確,以后三年的教學生涯中師生關系都十分融洽。可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必須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對老師的親切感,創(chuàng)造一個師生和諧合作的良好環(huán)境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友愛、共同進步的良好關系。
二、教學方式的多樣化,能夠激發(fā)學生認識歷史的動力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法從來無孰優(yōu)孰劣之分,關鍵在于能否實現教學目的。伴著革故鼎新的課程改革步伐,教師應順應潮流,乘勢而上,努力轉變教學理念。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選擇最佳的教學方法,努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爭取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而“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講好一節(jié)課的開頭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引發(fā)學生注意的第一步,如果學生在上課一開始就能注意聽講,他們才有可能連續(xù)認真地聽下去。否則,學習效果必然受到影響。作為教師對教材和學生實際應有準確把握,設計出能引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新穎導語。以教學重難點為引線,通過一個笑話,一個以動作,一種社會現象等,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引發(fā)學生注意焦點,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如上《三國鼎立》這一課時,教師在課前先播放一曲《滾滾長江東流水》音樂,就可以把學生的思維馬上帶入一個氣勢磅礴,刀光劍影的三國紛爭歷史畫面中,也為上好本節(jié)內容、理解本課教材埋下了良好的伏筆,制造了活躍的課堂氣氛。
重視在課堂內外讓學生提問、質疑,并且比賽誰提的問題有價值。學生們十分歡迎這一點,參與的熱情非常高,學生的思維也常常在這時候迸發(fā)出絢爛的火花。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我總是讓那些不提問題的同學回答,以期調動更多學生的積極性;對于學生發(fā)表的不同見解,即使是錯誤的,我也不簡單否定,而是陳述我的意見,讓大家比較、鑒別、判斷;對于學生的意見,無則加勉,有則公開糾正,不怕丟面子;也有答不出來學生問題的時候,我總是下來查資料或請教同行再給學生一個明確的答復,決不搪塞。如上《太平天國運動》一課時,有的學生提出:拜上帝教是不是邪教?我首先高度肯定了學生所提問題質量高和勇于探索精神,接著細心地解答了學生,使學生加深了對教材的理解。如有的學生對電視劇中的紀曉嵐、李鴻章、孫中山等人的行為也提出了個人的見解,為此我也耐心細致地與學生們共同探討。通過學生的提問、質疑,使教與學得到了及時的反饋,密切了師生之間的關系,培養(yǎng)了他們探究教材的積極性,尤其是調動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多方激發(fā)學生學歷史的積極性,應強化歷史教學的實踐性,把歷史知識與活生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學生在活動中學習,自會興趣盎然,在實踐中真正提高能力。如在上《三國鼎立》這一課中,教師指導學生演編“三顧茅廬”一段,學生那維妙維肖的表演,博得同學們的陣陣掌聲。這種全新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一改過去教師照本宣科的傳統教法,學生感到無比新奇,自然就來了興趣,并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潛能,躍躍欲試。"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如果能按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合理安排,努力創(chuàng)造更多的表演機會,那么歷史教學不愁沒有學生歡迎,我們離教育目標又更近了一步。
總之,興趣培養(yǎng)是古往今來影響教育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教育原則。本人雖針對學生實際做了一些嘗試,得到了一點收獲,但自覺還遠遠未達到滿意的效果。希望大家共勉之。
參考文獻:
[1]張龍斌.提高城鄉(xiāng)結合部初中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策略[J].教育教學論壇,2014(05):79-80.
作者簡介:王及時,男,1979年5月生—,漢族,福建晉江人,一級教師,任教于福建省晉江市陽溪中學,研究方向:初中歷史教學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