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德安
摘要: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語文教學與課外活動的緊密結合已具有了舉足輕重的重大意義。教師在組織學生活動的過程中,有效的把語文教學滲透到環境教育中,為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語文知識源于生活,是人們交往的重要工具。因此,語文教學離不開學生的生活實踐。把課外活動與語文教學有機的結合起來,不僅是語文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的需要,也是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情境;個性;誘導
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加強語文教學的實踐,是積極進行教學改革,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語文新課標》強調:語文教學要注重學生聽、讀、說、寫等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教學要與其他學科互相溝通,互相促進;書本知識要與實踐活動緊密結合;強調語文教學與現實生活的共同存在性。因此,我認為教師和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應不斷豐富活動的內容,在活動過程中重實踐、重體驗、重過程,把課堂內外知識緊密結合起來,使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并熟練地掌握各種技能,以有利于思維的發展。以下是我在課外活動中把實踐活動與語文教學相結合的一些體驗。
一、創設情境,有利于能力的培養
在活動中有效的創設情境,有利于學生聽、說、寫能力的培養與思維的發展,更有利于寫作水平的提高。例如,在一次野炊活動中,我針對我班學生年齡小,動手能力相對較差的特點,我在給學生分好組并安排各負其責的同時,我先幫每組學生買好了肉菜并提前切好,并配上佐料腌好。而煮飯、撿洗青菜、切菜等則是農村學生的拿手好戲。結果開飯最早的是我們班,開飯時學生對飯菜味道贊不絕口。這時我便適時地向學生質疑:“為什么我們班的飯菜做得最快?而且你們吃得特別香呢?”學生通過思考以后紛紛發言,學生甲:“我們能最快開飯,是老師您事先幫我們切好肉并配好佐料,這正是我們最難以完成的環節。”學生乙:“因為平時我們在家吃飯總是一家人,而今天卻和全班同學一起吃飯,所以吃得特別香。”學生丙:“今天,我們已經做了較多的工作,因此感覺特別餓,吃飯時自然感覺特別香。”還有很多很多,我發現平時最不愛說話的學生也暢所欲言了。
二、尊重個性,誘導求異
《語文新課標》提出: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現。我利用學生愛看課外書的這一特點,在活動中特別組織了講故事比賽,并預約在學期末評出若干名優勝者,并給予一定的獎勵。這下學生可來勁了,在此項活動中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例如,在講故事的同時,學生更喜歡表演故事中的情節。學生最愛表演的是八路軍打日本鬼子的選段:但見日本軍官的扮演者用墨水染黑人中,手中拿著木棍當指揮刀,趾高氣揚地在指揮日軍進行掃蕩;而八路軍的扮演者則手拿木薯蔸當手槍,用易拉罐當手榴彈在頑強不屈地進行抵抗,每當此時,我們師生仿佛都融入了反法西斯的斗爭之中。瞅準這個機會,我便適時結合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從而激發了學生熱愛學習和熱愛祖國的高度熱情。
三、欲擒故縱,效果頗豐
在活動中設立懸念,讓學生去探索,去研究,然后才得出學習結論,將會更易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他們記憶猶新。例如,在一次課外活動中,學生自發組織到野外打紅薯窯,并熱情邀請我參加。一到目的地,學生們便迫不及待地動手砌窯、燒火、或往窯中投紅薯。結果不是窯倒了,就是紅薯烤不熟。看到學生們投來的一雙雙詐異的、求助的目光,我語重心長地說:“怎么啦,都沒轍了吧,凡事都要開動腦筋,蠻干是不行的。”接下來我帶學生到了一塊干燥的、農民已收獲的西瓜地里,按照我的吩咐讓學生去做,不一會兒,就讓他們吃上了香噴噴的烤紅薯。這時,我才適時地引導學生總結出打紅薯窯的經驗:1、要選一塊干燥的、翻犁過的開闊地,易于找泥團砌窯,更不易失火。2、要用干燥的、成磚面樣的泥團來砌窯,易于砌窯、煅燒和粉碎。3、要把泥團燒紅了以后才能投放紅薯。4、投放紅薯時,要推一層泥團放一層紅薯,這樣紅薯才熟得均勻。5、把紅薯全部投放完后,再用木棍輕輕地把泥團敲碎,再稍等十分鐘,就可以開窯吃紅薯了。最后,我問學生:“回去以后,還用老師指導你們寫作文嗎?”學生齊聲回答:“不用了,老師,題目就寫《我學會了打紅薯窯》。”此次活動的開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培養了學生同時動手和動腦的能力。
以上,是我在農村教學課外活動中滲透語文教學的一些做法,然而,這僅僅是我片面的一些探索。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解放孩子的頭腦,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雙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談;解放孩子的時間,使他能接觸大社會、大自然;解放孩子的思想,使他能學自己想學的東西。總之,就是把孩子心靈中的哨鴿全都放飛!這是我們語文教學應該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