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青
武漢技師學院 湖北武漢 430050
制造業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飛躍發展過程中,一直是國家經濟增長最大的貢獻點,使我國得到了“世界工廠”的稱謂。為讓我國成為真正的工業強國,國家制定了“中國制造2025”計劃(國發[2015]28號文),提出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從中國質量到中國品牌等一系列前瞻規劃,還提出產業轉型、升級需要大量技術人才作為支撐,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關鍵是要辦好職業教育。2017年2月,為對接“中國制造2025”計劃,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印發了《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對職業教育提出了加快構建現代職教體系,重點培育工匠精神、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和良好的職業道德,大力培養技術技能緊缺人才的具體要求。中職教育作為培養制造業技能人才鏈條中的一環,如何營造好貫徹“中國制造2025”計劃、實踐“指南”對人才培養要求的環境,成為各中職院校努力的方向。在工作實踐中我們提出,從提升學生核心素質入手,加強教風、學風建設,是提高中職學校辦學質量和核心競爭力,營造健康、優質育人環境的重要手段。
學生素質又稱學生素養,指學生通過接受教育、參與活動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學生個體質量,主要包括學生的身體素質、智力素質、道德素質、勞動技能素質、審美素質等。中職教育培養的是技能型人才,中職學生素質可以具體到心理素質、品德修養、文化知識、技能水平等多個方面。
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對人才的層次需求趨向高端,而且現代制造業對人才的要求不僅是簡單的具有“一技之長”,還要有嚴謹的職業精神和精湛的技藝以滿足對產品零部件質量的需求,多方面知識以滿足對整個生產線的認識,綠色意識以滿足對綠色生產與發展的要求,精通信息網絡以滿足對智能設備熟練操作的需要等。習總書記指出“作為一個制造業大國,我們的人才基礎應該是技工”,“工業強國都是技師技工的大國”,中職教育作為技術工人培養的主要路徑,學生整體素質優與劣,直接影響到新一代勞動者是否能滿足產業高速發展和勞動生產率提升的要求。中職教育的辦學層次順應“中國制造2025”要求,從“中低端”向“高端”延伸,也要求我們的中職學生必須是具有核心素質的技術型人才。
在今年的兩會上,制造業代表武漢智能電梯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純星曾發出這樣的感嘆:工資給到六七千元了,還是招不到符合企業需要的技術工人。以“機器換人”為代表的制造業新形勢凸現當前傳統行業減少用工,先進制造業招用高技能、高素質技工越來越難的現象,作為技術工人培養主要路徑的中職教育,面對眾多不同類型企業的期望,也有著培養怎樣素質能力的學生來匹配企業需求的困擾。
從新形勢下中職學生就業發展的變化和企業對中職畢業生素質要求調查反饋的情況來看,制造業不僅看重中職學生的職業技術素質,還看重他們企業融合能力、崗位適應能力、學習發展能力等素質能力的表現。具有共性的要求有以下幾點:
1、學生基礎素質除身體健康、品德優良等條件外,還提出服務、質量意識要求;
2、學生知識技能素質要求高水平、高標準地掌握生產操作技能;
3、學生心理素質要求心理健康,重視他們工作中受挫抗阻心理承受能力;
4、學生交往協作素質要求具備適應崗位需求的團隊合作和交際能力;
5、學生發展潛能素質要求具有積極進取、開拓創新等意識,跟上企業技術進步和設備改造對崗位能力提升要求。
中職學校的學生,大部分畢業后直接進入就業單位,從學校到企業、從校園到社會、從學生到工人的角色轉變,需要學生具有走入職場、立足社會的能力素質。但長期以來,職業教育更多關注專業知識的傳授與專業技能訓練,而對學生的綜合發展未能給予足夠重視,學生素質養成培養內容少,無形中把學生當成了技術的容器,試圖使其成為掌握實用技術技能的高級“機器人”,體現的是典型的“技能至上”功利主義理念,偏離了育人的教育目的。這種理念下培養出來的人缺乏工匠精神,企業反映部分學生在企業工作后缺乏吃苦敬業精神、崗位適應能力差、面對靈活多變的實踐工作問題時變得手足無措,他們很難生產出“中國制造2025”構想發展的高精尖產品。
中職學校對學生素質的培養,采取抓住企業的共性要求,形成中職學生核心素質、以精準模式培養,更適合中職學校目前的辦學現狀。許多專家把在校學生核心素質的內涵歸結為核心思維、核心行為、核心能力和核心精神。核心素質的培養,要堅持以身心健康為基礎,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持續發展為目標、以工匠精神為核心、以提升人文修養、強化技能為手段,就中職學生而言,從身心健康、品德優良、人文扎實、愛崗敬業、技能精湛五方面培養更能體現出他們的全面發展目標。

教風建設和學風建設是中職學校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保障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中職學生在校期間是人生觀形成的關鍵階段,優良教風、學風不僅是學生學習的重要保證,也是人生觀塑造的一項重要內容。優良教風、學風的能促使學生形成堅定的學習目標,端正的學習態度,勤奮的學習精神,嚴謹的治學方法和勇于創新的學習品格。它是促進學生掌握專業知識、技能范疇的基礎,也是歷練學生品性和人格修養的基礎,對學生的長遠發展將產生積極正面的影響。
中職學校的學生基礎相對較差,大多數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習風氣相對較差,課余時間多數玩手機、打游戲,給日常管理和學生素質培養帶來很大困難。通過加強教風、學風建設,把教師的主要精力引導到教學上來,不斷提高教師的思想道德水平、理論水平和教學技能;把學生的主要精力引導到學習上來,使學生具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勤奮學習、學有所長、全面發展,培養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實現提升中職學生核心素質,造就符合“中國制造2025”需要的高素質人才的目標。
1、構建教風、學風聯動建設控制體系
教風、學風建設既需要學校有一個正確的指導思想,又需要進行一系列的思想教育,同時需要一整套相互配套的制度,優良教風、學風的形成不能只靠管理部門的工作,它需要學校領導、教職工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完善院、系、班級管理模式,學院統籌構建職責明確、運轉協調、靈活高效的教風、學風建設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管理部門明確分工,落實責任,健全考核評價體系,不斷改進教風、學風建設工作方法;各系(部)嚴格貫徹落實學院教風、學風建設工作的計劃和要求,組織實施學生日常教育和管理,及時掌握學生思想動態;各班級實行學生操行評分和班級日志制度,以良好班風促學風。建立過程檢查、按期匯總、定期反饋、及時處理、全院公布的檢查監督機制,多部門聯動、各司其職、齊抓共管、保證各項制度的嚴格落實。
2、突出“三方”主體作用,把握教風、學風建設關鍵
三方是指學生、教師和管理部門(管理者),教師作為教育的第一責任人,要按照“德高、學高、身正”的要求塑造形象,以高尚的道德情操、豐富的知識內涵和良好的精神狀態開展教學活動,切實提高執教能力和教學水平,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魅力來教育、影響學生;學生也是教風、學風建設的主體之一,他們的主動性、自律性有待提高,學習意志還不夠堅定,容易受外界因素影響而產生畏難、氣餒情緒。有些學生甚至認為,教風、學風建設是學校和老師的任務,和自己沒有關系。因此,教風、學風建設中,要讓學生意識到他們是學習的受益者,要鼓勵學生踴躍參加,身體力行。管理部門要發動更多的老師和學生參與到學院教風、學風建設當中,以管理促教風、以服務護學風,形成齊抓共管、全員育人的良好局面。
3、建好課堂主陣地,優化課堂教風、學風建設
在教風和學風建設中,課堂是主陣地,抓好課堂這個教學環節的管理和建設,對提高學生知識水平和技能素質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圍繞課程教學,明確上課是學生必須履行的一項責任,也是作為一名學生的義務,嚴肅糾正學生不認真聽講、上課玩手機、課堂睡覺的不良行為,對有曠課、多次遲到、早退行為的學生要加大處罰力度。圍繞課堂教學,抓好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教學環節,利用一切積極因素,在教師和學生中開展系列活動,嚴控手機進教室、嚴抓課堂作業完成率,在每個環節管理部門和系(部)都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要有相應細致要求和監督檢查機制。
4、開展校園精神文化活動,增加教風、學風建設的影響力
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包括教風、學風建設等。開展校園精神文化活動,通過舉辦學院技能節、詩歌比賽、文明教室(寢室)評比、班級(學生)成果展示活動、學校運動會等形式將社會所倡導的價值觀念、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以啟迪、熏陶、感化等方式潛移默化地引導和規范學生的思想行為,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衛生、行為等習慣。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增強學生的活力,提升校園文化的質量,對學生身心健康和品德提高有極大的促進作用,還能擴展教風、學風在學生中的影響力。
5、引入競爭激勵,增強教風、學風建設的活力
競爭激勵是調動教師教學積極性和學生學習熱情,促進形成優良教風、學風的重要工作方法。采取教師評分考核、學生評優評先、擇優推薦就業等、在校園營造競爭態勢,喚起廣大教師和學生的競爭心和上進心,真正使學生在競爭中取長補短、優化提高,使學校充滿生機和活力。加大正面宣傳力度,將優秀教師、優秀學生作為正面典型進行多渠道宣傳,發揮榜樣的作用,在教師和學生中形成比學趕超的氛圍。同時對于那些學風不好學生,也應該采取相應措施,比如進入學風學習班學習、缺課達三分之一的學生不允許參加考試、多門課程不及格緩發畢業證等處罰。
6、加強考風、考紀要求,嚴肅教風和學風建設
考試是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檢查教學質量的一種主要手段。它對于學校了解教師教學效果,學生掌握所學知識狀況,以及進一步改進教學工作等具有重要意義。學生考試作弊不但不能達到考試的預期目的,而且違背考試公平、公正的原則。考試作弊雖然發生在個別學生身上,但是影響極壞,任由這種現象蔓延下去,會敗壞學校的風氣,影響學生全面發展,損害教育的形象。因此,本著對學校、對教育、對學生極端負責的態度,提高對學生考試作弊危害性的認識,把反對、遏制考試作弊作為培養高質量人才的重要環節來抓,作為建設良好學風校風的重要方面來抓。對在考試過程中發現作弊的學生,不僅要進行教育,還應該給予相應的處分,使加強考風、考紀同對學生的道德教育、誠信教育結合起來,貫穿于整個教風和學風建設的全過程,將學生品德素質培養放在第一位來抓。
7、加強工匠精神學習,引領教風和學風建設發展
在教風和學風建設上職業院校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作為一種新的時代精神,不僅代表一種高度敬業的精神,更是一種專注、執著、一絲不茍,不斷超越自我,追求完美的人生態度。工匠精神學習對于學生有助于培養從容獨立、踏實務實的學習態度;有助于形成嚴謹實干和精益求精的的工作作風;有助于激發學習專業知識的興趣和熱愛;有助于樹立正確的職業理念和愛崗敬業的態度。對于教師,工匠精神學習也同樣幫助夯實師德和教風,讓教師不斷提高專業素質,養成良好的學術道德,嚴謹治學,從嚴執教,寓德于教,以優良的師德和教風示范學生培育良好的學風。將工匠精神滲透到教學實訓和社會實踐中,為中職學生創造各種實習和實踐機會,加強學生實踐能力鍛煉,在實踐中培養吃苦耐勞精神和奉獻精神,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切實踐行工匠精神,弘揚理論聯系實際的作風,是教風和學風建設的最終目的。
教風、學風建設是職業學校辦學過程中的不懈追求和主題,優良教風和學風的形成與歷久不衰,是造就優秀育人環境的根本和追求卓越的基本保證。從辦學實際出發,把握教風、學風建設的規律,并回饋到辦學實踐之中,更好地指導教風和學風建設,將有益于職校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提升中職學生核心素質,造就契合“中國制造2025”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教風和學風建設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