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以教育學相關理論為指導,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經驗,在對當前《哲學與人生》課程教學現狀的基礎上,探討體驗式教學在《哲學與人生》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對體驗式教學法在該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并進一步提出改進的建議,為促進《哲學與人生》課程的教學效果,發揮更好的育人功能做出一定的貢獻。
【關鍵詞】哲學與人生 體驗式 教學 應用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8-0001-01
1.概述
《哲學與人生》作為一門德育課程,旨在讓學生通過對馬克思唯物主義的學習,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提高人生發展能力,樹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創造自我的人生價值。然而在當前的《哲學與人生教學》中,很多學生感覺枯燥,興趣不足、體驗不深。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該課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采取的是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方法,只注重知識的灌輸,而忽視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導致學生缺乏體驗和實踐感受。體驗式教學作為一種教育理念及教學方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創設教學場景,引導學生化被動為主動、從依賴到自主,引導學生主動將學習內容聯系自己的生活經歷,感受教育情境和教育內容,產生情感和思想上的體驗。
2.《哲學與人生》課程教學現狀調查
《哲學與人生》作為一門德育課程,不同于其它文化科目的課程,其教育的本質和內涵決定了需要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產生積極的體驗,并對自我的思想和道德品質產生積極的改變。本研究選取某職業中專192名學生作為調查對象,采取問卷調查法對《哲學與人生》的課程教學現狀進行調查。
調查發現的主要問題有:(1)教師教學方法單調。問卷調查結果顯示,73.2%的學生表示教師主要采取的是傳統的講授教學方法,59.1%的學生表示教師的教學方法單一、不夠靈活。(2)學生積極性不高。在對學生對《哲學與人生》課程教學的參與度進行調查發現,53.1%的學生認為在課堂上自己偶爾參與到課堂教學中,22.7%的學生表示自己有參與到課堂的教學中,另外還有24.2%學生認為自己幾乎沒有參與到《哲學與人生》課堂教學中。(3)對學生產生的積極作用有待提高。調查發現,46.3%的學生認為其產生的影響不大,32.1%的學生認為其產生了一定的影響,21.6%學生認為該課程對其思想品德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3.體驗式教學在《哲學與人生》課程的應用
3.1研究過程
體驗式教學作為增強學生體驗的教學方法,在德育課程中的應用能對學生的價值觀和思想品德發生深層次的影響。本研究選取兩個班級進行教學實踐,其中一個作為實驗班,一個作為對照班,兩個班級均安排同一教師進行《哲學與人生》課程教學,但實驗班采取體驗式的教學方法,對照班仍然采取傳統的講授式的教學方法,持續一個學期。
其中體驗式的教學模式為:
(1)教學原則。一是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明確學生應該作為教學的主體。在《哲學與人生》的教學中,教師應該為學生創造一定的教學情境,提供教學條件,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探究、體驗。二是加強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系,只有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才能一方面讓學生覺得其不再是枯燥的“哲學”課程,一方面激發學生主動聯系自身生活實踐,并產生新的理解和體檢。
(2)教學方法。體驗式教學分為四個環節:創設情境,開啟體驗;提出問題,引發體驗;互動交流,親歷體驗;引導反思,內化體驗。四個環節環環相扣,讓學生主動體驗教學情境,獲得內心的感悟,并將其內化為自己的思想理念。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靈活選取角色扮演、團體游戲、實驗演示、故事、社會實踐等多種方式進行教學,增強學生的體驗。比如在《哲學與人生》中“以積極的心態對待挫折和逆境”這一內容時,讓學生通過小品將自己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時,如考試失利、被老師批評、與父母發生爭吵、被朋友誤會等挫折下的心態和情緒演繹表現出來。在表演完后,組織學生對如何對待挫折及尋找應對挫折的有效方法進行討論。在“人際和諧是積極健康的人生態度”內容的教學中,使用“齊頭并進”的團體游戲的方式進行教學,將班上的學生分成三個組,每組學生爭取以最短的時間到達終點,最先到達的一組為優勝組。在“自信自強對人生發展中的作用”內容教學中,讓班上的學生講述自己在成長過程中所取得的成功,有的講述了自己在改變自己不良習慣方面取得成功;有的講述了自己在學習上取得的成功;有的講述了自己在音樂美術上的成功等等。在講述自己的成功經歷中,激發學生的自信體驗。
3.2研究結果與分析
經過為期一個學期的教學實驗,對兩個班級采取兩種不同的教學模式,在教學實驗結束后,對兩個班級的學生再進行問卷調查和個案訪談發現,實驗班在《哲學與人生》課程教學中的學習興趣優于對照班,實驗班認為《哲學與人生》課程有趣的占70.3%,對照班學生認為有趣的僅占30.6%。且實驗班的課堂氛圍相比對照班更加活躍,認為該課程非常有意義、比較有意義的實驗班學生分別占比37.6%和40.4%,而對照班分別為20.5%和27.9%。因此,體驗式教學使《哲學與人生》課程對學生產生了更加積極的影響和作用。
3.3討論
(1)體驗式教學在《哲學與人生》課程中的應用效果
經過為期一個學期的《哲學與人生》課程教學實踐發現,體驗式教學法相比傳統的教學方法取得了更好的教學效果,主要表現在學生對該課程的興趣提高,學生參與程度提高,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對該課程的意義認識更加深刻。相較于傳統的教學方法,體驗式教學一方面滿足了德育課程的內在要求,德育作為不同于其它文化科目的課程,其教育的本質和內涵決定了要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產生積極的體驗和改變;另一方面體驗式教學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具有了自身的思想和個性,《哲學與人生》課程必須結合學生身心發展情況,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尊重學生的個人見解,加強學生情感交流。體驗式教學作為一種教師創設相應情境引起學生情感體驗的教學模式,與學生的發展需求相契合。
(2)進一步改進體驗式教學的建議
體驗式教學作為一種打破德育課程傳統教學的嘗試,在實施的過程中需要通過不斷地總結反思,對體驗式教學模式在《哲學與人生》課程中應用進行完善,以提高教學效果。在本研究的教學實踐中,對于進一步改進體驗式教學的建議主要有:一是靈活地選取教學內容;二是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三是利用游戲教學;四是引導學生主動將自己在課堂上的體驗延伸到課堂之外。
參考文獻:
[1]李國存.中職《哲學與人生》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5(07):93-95.
[2]張佩芳.中職《哲學與人生》課程的引導式教學[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4(01):68-69.
[3]富景生.中職《哲學與人生》的教學與感悟[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3(07):117-118.
[4]郝文娟,楊學艷.對《哲學與人生》課程教學的思考[J].知識經濟,2012(16):151.
[5]陳歡龍.論中職德育課教學為專業課學習服務的策略[J].學園,2010,(2).
[6]上海市教科院職業與成人教育研究所.2012年度職教教改論壇文集[C].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
孫廣平(1964.10-),女,漢族, 山東省龍口市人,華南師范大學本科畢業,講師,任職于廣州市商貿職業學校,研究方向:德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