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才慧
摘 要 新型城鎮化建設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核心議題和重大任務,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更是其中的關鍵一步。本文闡述了農業轉移的人口的內涵,并在分析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深化改革 農業轉移人口 市民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持全面深化改革?!苯衲晔歉母镩_放40周年。40年來,改革以摧枯拉朽之勢,推動著中國人由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持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昂首闊步進入了新時代。
一、我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現狀
國家統計局:截至2017年末全國人口城鎮化率超58%,2017年我國城鎮常住人口81347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2.57%,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42.35%,二者相差16.17個百分點,有2.86億農業轉移人口。
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就是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中與城鎮戶籍人口享受同等基本公共服務的過程。這2.86億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狀況不容樂觀。2017年,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程度綜合指數僅有47.1%,大部分處于半市民化的狀態,他們生活在城鎮,被統計在城鎮人口中,但他們的身份認證和社會保障等都游離在城市之外。[1]
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存在的問題
(一)思想觀念落后
農業轉移人口相對于城市人來說,具有思想保守、觀念落后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價值觀,成為市民化進程中的主要障礙,難以融入城市的生活圈子,處于城市生活的邊緣。
(二)經濟生活水平較低
一是居住條件差。農業人口轉移到城市,少數人買了房,大部分人只有租房,租金年年漲,導致大部分農業轉移人口只能租在城鄉接合部和條件差的舊房子里。二是生活成本高。
(三)職業技能水平偏低
大部分農業轉移人口年齡偏大,文化素質不高;在進城之前,沒有參加過專業技術培訓,沒有一技之長,工作技能低;他們的競爭力不強,只能找環境差、職業層次低的工作,賣體力、做苦工掙錢,工作、生活壓力大,待遇不高。
(四)文化生活貧乏
工作、生活圈子狹窄。圈子內多是農民工、親戚和老鄉,較少和城市社區居民交往,較為封閉。業余時間就是打牌、喝酒、聊天,文化生活貧乏。農業轉移人口基本文化權益缺乏制度化保障,僅為城鎮居民平均水平的46.2%。
(五)社會保障體制機制障礙多
農業轉移人口在就業、醫療、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參加社會保險的比率和保障水平低,也不能在流入地城鎮享有最低生活保障等社會福利,沒有納入住房保障體系。
三、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探索
(一)培育農業轉移的人口新市民觀念
對于農業轉移人口,政府要組織培訓學習,宣傳教育,培育他們新市民觀念,讓他們轉變思想觀念,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了解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本地的發展狀況。還要讓他們樹立遵守公共秩序,愛護環境衛生,搞好鄰里關系的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在融入城市化過程中成為一名合格的新市民。同時,要關心他們,加強對農民工的公共文化服務,免費向他們開放體育、文化等設施,豐富他們的文化生活。
(二)提升農業轉移的人口就業創業能力
幫助農業轉移的人口解決就業創業問題,順利轉型成為城鎮居民。一是免費為他們介紹工作;二是開展就業創業培訓;三是創建服務平臺。運用財政支持、創投引導、小額擔保貸款和貼息、生產經營場地等扶持政策,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創業。
(三)提高農業轉移的人口社會保障水平
1.社會保障。城鎮職工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等基本社會保障對農業轉移人口全覆蓋。完善城鄉社會保險制度之間的銜接政策,實現養老和醫療保險在城鄉之間、地區之間順暢轉移接續,以保障他們在農村繳納的時間能夠延續計算。
2.住房保障。對于進城落戶的農民工,我們要在住房保障制度上做到全覆蓋。針對農民工居住特點,主要提供公共租賃住房。要強化用工企業的責任。對于用工量比較大、用工比較集中的企業,應該給農民工提供安全、衛生的居住條件。
3.子女教育。以流入地為主,以公辦中小學為主,接收農業轉移人口子女入學接受義務教育,盡力為農業轉移人口隨遷子女提供普惠性學前教育。推進中考制度和高考制度改革,逐步實現農業轉移人口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參加中考和高考。
4.改善基本醫療衛生條件。逐步整合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兩項制度,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制度。擴大實行醫療保險異地結算的范圍。
(四)建立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進機制
國務院出臺《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立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有效支撐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依法保障公民權利,以人為本、科學高效、規范有序的新型戶籍制度,努力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促使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
應差別對待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一是對愿意落戶的,幫助他們積極落戶,享受城鎮戶籍人員的權利和義務;二是對條件不成熟或不愿意的,不盲目落戶,特別是年齡大的農民工,一旦在城鎮待不下去還可回農村。對未落戶的農業轉移人口就通過辦理居住證,享受城鎮基本公共服務。
四、結語
40年來,改革以摧枯拉朽之勢,推動著中國人由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持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昂首闊步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應建立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進我國的現代化進程。
(作者單位為中共重慶市大足區委黨校)
參考文獻
[1] 滕瀚,黃洪雷.城鎮化進程中農業轉移人口的社會融入——基于環境心理的視角[J].江淮論壇,2014(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