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語文課程作為高校非中文專業的公共基礎課程,目的在于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而人文素養的提升應該緊緊圍繞課程展開,本文旨在討論《大學語文》課程教學過程中應當如何體現人文素質教育。
【關鍵詞】人文素養 提升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8-0047-02
大學語文課程是高校面對非中文專業所開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程,旨在通過學習歷代文人的優秀作品以此提升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素養。而往往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識文斷字而忽略了大學語文人文精神培養這一重要功能,那么應當如何在教學中體現這一過程,真正達到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的目的。在多年大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存在這樣幾個問題:課程定位不明確,教學觀念陳舊、教學內容單一,教學方法傳統、教學主體顛倒等諸多問題,沒有真正落實高校素質教育的內涵,只有從這些弊病開刀才能達到全面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最終目標,對于此提出以下方法策略。
一、明確課程定位
大學語文課程定位應該與小學語文,中學語文有所區別。過去或許我們認為語文教育是語言文字或者語言文學的民族母語教育,注重于篇章結構、識文斷字,更進一步的是語法現象、藝術特色的分析研究,這一過程中往往忽略了語文課程對于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培養。那么我們就必須明確大學語文的課程性質與課程定位。
大學語文不是語言文字的補課,也不是中學語文的簡單重復,更不是為了提升寫作能力所開設的一門課程,究其作用我們對大學語文應進行新的課程定位,即:從文學的角度來進行人文素質教育,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精神。說到底就是選擇優秀的文學作品、作家、流派給學生進行講析,在這一過程中讓學生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從而能夠用正確的人生態度面對社會,面對生活。
有了新的課程定位,就應當在教學過程中注意觀念、內容及方法的轉變。不能停留于過去傳統的教學模式,應該走學科研究相結合的道路,把語言文學與美學、邏輯學、倫理學、哲學等相關學結合起來,構建適應當代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所需求的大學語文課程。
二、創新教學觀念
從教育理念入手首先我們得改變原有的教學觀念,在過去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往往更加重視的是學科教育,簡單說來就是更加重視基礎知識的教授,而忽略了育人這一環節把更多的時間放在了對作品文字的理解上。以我校為例很多老師在講授選講篇目《論語》先進篇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講解的思路和模式一般是介紹孔子,介紹《論語》,進入課文的具體章節段落的翻譯、分析、作品的藝術特色。我認為高等教育不能簡單的等同于基礎教育,應更加重視德育培養。在大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應該告別過去的重文輕說的模式,重視中國民族文化、民族歷史、民族思想、民族情感等方面的教育。就以上的《論語》先進篇而言就應該讓學生進行知識的拓展,一方面是對儒家思想的介紹,孔子關于仁、禮、德的見解和主張。另一方面應該介紹孔子一生的經歷,包括在魯國的待遇,游說過程的艱辛,孔子面對人生的態度豁達的胸襟。最后再回到文章來看孔子的教學態度,對學生的諄諄教誨、循循善誘。這些精神才應該是大學語文教育這個過程中潛移默化給學生的人生態度,是他們在以后人生道路上的寶貴財富。
三、豐富教學內容
從內容上看,大學語文教材在選編篇目,教師在選講篇目時應緊緊圍繞那些既能夠讓學生學到豐富的文學知識,又能夠通過作品作家的學習不斷完善自己人格的優秀作品。例如:學習孔子的《論語》除了課文本身以外,還應重點介紹孔子自身的經歷,在政治上的主張,推行“仁禮”思想道路上的坎坷艱辛,以及他的不懈努力與堅持。引導學生,在生活學習中也要有不怕碰壁、敢于擔當、堅持到底的人生態度。學習莊子《逍遙游》可以結合當前社會為求名利不顧仁義的現狀,讓學生學會:“無己無功無名”。或是引申到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五常”仁、義、禮、智、信。教會學生要相親、有愛、誠信。又如學習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既要讓學生體會到文美,同時也要讓其感受理富。讓學生感受情、景、理的融合,主動思考宇宙、時間、人生的存在關系,引導學生珍惜時間、把握現在的觀念,樹立正確的時間觀。
四、創新教學方法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上應該有所創新,傳統的語文教學更加注重識文斷字,模式比較固定,融入的人文知識并不豐富。例如,小學語文教學主要圍繞拼音教學、識字教學開展;中學語文教學主要圍繞作家、作品、如何提高寫作能力等考點進行講析。這樣的教學模式往往忽略了學生的素質教育,而大學語文教育就應該通過方法的改變回歸到人文素質教育這一根本之上。通過對作品、作者的講析讓學生知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禮義廉恥、悌孝忠順等人文知識,而當學生把這種人文知識內化于主體的時候,就會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那么當走出大學步入社會之時就能正確面對人生中的成功、挫折和失敗。
五、改變教學主體
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過去我們往往偏向于純理論教育,所以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一直是以教師主導整個課堂,而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理論知識,甚至只是對一些理論、詩文進行強行記憶,例如古詩文的背誦,詩人、作家的字、號,文學流派的概念,文學創作的影響等等。在我看來當下大學語文教育應該徹底改變這種局面,把教學的主體轉變為學生,給學生更多的空間去解讀詩文,去了解詩人作家生活、創作的背景和緣由。在整個縱向學習的過程中既能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知識面。而教師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只起引導作用,給學生一個方向,讓學生完成相關的學習,在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以后再予以評價和指導。如此的教學模式能夠徹底改變教學的主客體關系,把真正的教學主體還于學生,培養大學生知學、樂學、會學的學習態度,而改變一種態度這也正是人文素質教育的一個內容。
六、改變考核方式
說起語文考試可能大家想起的可能就是翻譯、閱讀、作文。因為這些大題是語文常規考試的基本題型。這些題型旨在考查學生的文言識記能力、邏輯分析能力、文字組織能力。大學語文考試測查的重點應該是學生對于人文知識的把握程度,而不應該僅僅停留在對于語言文字的把控能力上。所以我們也做出了大膽的嘗試,我們將試卷考查的項目分為了文學常識填空、判斷、名詞解釋、對比閱讀、人文知識分析五個部分,不再保留傳統的作文考試。其中很多的知識點都結合了人文知識進行考查,而最后一個大題直接考查的就是人文知識的分析。例如給出一段能夠代表某一詩人(學派、作家)思想的文字,根據文字讓學生分析其思想主張,人生態度等具體問題,最后讓學生結合社會、自身談一談人生觀、價值觀。這樣的考核方式把更多的主動性、主觀性給了學生,而不是一味的死記硬背掙成績。其實考查的要點就是學生能否正確的面對人生面對社會。課程又是否達到了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目的。
綜上所述,大學語文課程的人文素質教育是滲透在教學環節的方方面面。我們想要通過課程本身來提升我們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素養,讓他們在了解我國傳統文化、思想的同時樹立自己正確的價值觀念,能夠正確的面對社會、面對生活。要達到這個目標就得從課程定位到教學方法、內容甚至考核方式做全面轉變,這樣才能更好的提高我們大學生的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1]胡彥.大學國文[M].云南大學出版社,2017.08.
[2]徐中玉.大學語文[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3]楊叔子.是“育人”而非“制器”——再談人文素質的基礎地位[J].新華文摘,2001(6).
[4]徐洪波.高職《大學語文》與人文素質培養探索[J].山西財政稅務專科學校學報,2008(6).
[5]張雨金.再談大學生的素質教育:人文知識教育[J].高等農業教育,2000(11).
作者簡介:
董軍(1981年11月—),男,彝族,云南省臨滄市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大學語文、語言應用公共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