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懿瑾 丁翰林 錢佳惠 劉帥 莊晨靈
摘 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強調產業工人隊伍的建設,這與創建開展勞模創新工作室的目標不謀而合。本文結合我國現階段勞模創新工作室發展的實際背景,發現現階段勞模創新工作室創建模式存在的問題,從而有針對性地對未來發展提出建議。
關鍵詞 勞模創新工作室 創建模式 產業工人隊伍建設
一、前言
產業工人是工人階級中發揮支撐作用的主體力量,是創造社會財富的中堅力量,是創新驅動發展的骨干力量。在這一時代要求下,企業需要培養更多的“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人才,要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宏大的產業工人隊伍,才能應對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而勞模創新工作室恰巧能夠承載這一使命。現階段,用創新的方法和思維解決企業安全生產和經營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已成為必然選擇,打造屬于自己的勞模創新工作室是企業發展的內在要求。
勞模創新工作室是一個展示個人才能和實現團隊創新協作的新平臺,有利于弘揚勞模精神并充分發揮其示范帶頭作用。勞模創新工作室成員通過發揮各自的專長,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從而實現共同進步的同時,也培養了自身的團結協作能力,在最大程度上實現技術創新。此外,在企業中積極推動勞模創新工作室的創建和開展,使新時代勞模充分發揮其示范帶頭作用,讓勞模精神得到廣泛的傳播,便于帶動更多的職工發揮潛力,向勞模看齊。在微利和產能過剩的大環境下,許多勞模創新工作室依托于涉及基礎產業的國企(航空、石油、鐵路等)得以建立,成為我國企業支持國家生態環保政策,發展循環經濟的不二選擇。
二、現存的問題
(一)設立過程
1.勞模精神的宣傳范圍過于狹窄。目前勞模創新工作室的創建和開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和限制,并且部分企業沒有足夠的能力開展工作室或者只能勉強對工作室進行最基礎的創建,因此一般的勞模創新工作室都只有1名勞模帶領,從平均水平上看,高技術人才(導師)的人數也僅在3人左右。
2.許多企業未能為工作室提供必要的硬件設備配置保障。這不僅限制了工作室創新工作的進一步開展,還限制了為培養新型產業工人而進行的日常活動方式的多樣化。
(二)運行及激勵模式
1.勞模創新工作室運行管理制度不夠完善。勞模創新工作室由工會組織主導組建,由于缺乏專門的政策制度支持,各個方面的管理剛性約束不是很強。勞模創新工作室成員的職責分工、責任體系的建立都沒有明文規定,并且在勞模創新工作室運轉過程中團隊建設、學習培訓、項目運作、專利申請等方面的資金來源尚無明確渠道。
2.勞模創新工作室對于成員的激勵模式太過單一,吸引力極度缺乏。不同類型的勞模創新工作室的激勵制度及有償服務等政策的出臺與實施,如需按照企業內控制度程序,有機融入企業管理體系和部門職能中去,必將牽涉各部門大量的人力、物力。
(三)考核制度
對勞模創新工作室成員創新能力的考核制度尚不明確。勞模創新工作室成員多為技能等級偏高的技師和高級技師,他們的關注焦點多為生產技術上的難題,目光都聚集在實際轉化應用上,對于日常其他成員的創新方面的貢獻效率和能力沒有進行標準化的考核。此外,由于專業技能人員分散、生產節奏快、結構性缺員等原因,獨立的勞模創新工作室內部缺乏智慧上的優勢互補、力量疊加,成員創新能力的考核標準沒辦法進行統一。
三、建議
(一)設立過程
1.工會組織應完善政策制度,搭建競相創新的創優平臺。比如全國總工會組織應當推進頒布相關政策文件,對勞模創新工作室的運營工作進行規范化管理,各級工會組織應當幫助工作室及時總結并推廣成功經驗和科技成果等。
2.企業應多推廣符合時代潮流的勞模創新工作室的創設形式,一些與網絡技術高度相關的企業可以多建設虛擬形式的勞模創新工作室。這樣不僅保證了企業內部勞模創新工作室之間的交流,職工能夠無障礙地與同一勞模創新工作室的成員團結協作,還保證了職工們能夠通過開展活動和同企業不同勞模創新工作室的成員之間互相學習,共同進步。[1]
(二)運行及激勵模式
1.勞模創新工作室需要進一步完善支撐工作室運行的相應運行機制。在勞模創新工作室內部制度建立方面,組織人力應以科研活動及社團組織的管理制度模板為參照,明確團隊成員的職責與分工,建立優勝劣汰制度,定期吸納創新熱情較高的高技能人才,為工作室注入新鮮血液。
2.勞模創新工作室應建立規范化的激勵機制。在獎勵制度方面,積極建立推動創新成果應用轉化、定期表彰激勵及實施有償服務等配套政策。通過定期舉辦技術成果展、創新成果評比等活動,開展優秀成果、優秀工作室和優秀組織單位評選,頒發“名師高徒”“創新能手”“優秀技師”等榮譽稱號,激發創新工作室高技能人才以及廣大職工的創新熱情。
(三)考核制度
為保證勞模創新工作室的高效開展,應做到及時總結、廣征意見和建議以及匯報創新成果。企業應定期利用網絡及時通報依托于其的勞模創新工作室的工作情況,并開總結大會進行及時的表彰和批評,促使各個勞模創新工作室之間主動進行學習和借鑒。通過及時征求各方的意見和建議,制定開例會的時間安排,明晰工作重點的同時把任務細化到個人,使勞模創新工作室的工作方向、方法和內容逐步明確和完善。
(作者單位為中國勞動關系學院)
參考文獻
[1] 蔣錦霞,王云燁,黃宇騰,鄭靜,王紅凱.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新型勞模工作室的構建與實踐[J].電力信息與通信技術,2017(5):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