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燕
【摘要】游戲是對幼兒進行全面發(fā)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因此,教師如何指導幼兒游戲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指導游戲就需要介入到幼兒的游戲當中去,介入的目的是引導幼兒繼續(xù)游戲!促進幼兒游戲向高一級水平發(fā)展,從而提高游戲質(zhì)量,促進幼兒社會性發(fā)展。
【關鍵詞】幼兒游戲 介入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7-0011-01
《3—6歲幼兒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強調(diào)幼兒園的基本活動是游戲。游戲能夠促進幼兒身體的發(fā)展,能夠促進幼兒智力水平的發(fā)展,經(jīng)過大量的實踐表明,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將得到較多的鍛煉的同時,促使幼兒能開始主動探索游戲中的奧秘,并積極參與到幼兒教育的活動中去。維果茨基曾說:“兒童在游戲中的水平高于其他活動中的水平”,從他的話語表達中游戲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因此在現(xiàn)代幼兒教育過程中,必須加強對游戲組織教育的推廣,進而促使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能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zhì)的同時,各個方面的能力也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一、觀察是適時介入游戲的前提
實施教育,觀察先行。教師只有在充分觀察的基礎上,才能對游戲進行情況作出正確的判斷,有的放矢地引導,幫助幼兒獲得發(fā)展,并使其游戲得以延伸。只有通過觀察,教師才能知道幼兒是否需要更長的時間去玩,材料恰不恰當,經(jīng)驗豐富程度如何等,再決定是否加入幼兒的游戲,以幫助幼兒提升游戲的技巧。
二、教師介入幼兒游戲的方式與方法應以間接指導為主
教師在幼兒游戲活動中應以間接指導為主。間接指導法是指教師在幼兒游戲過程中對幼兒進行啟發(fā)引導,將教育要示轉(zhuǎn)化為幼兒的內(nèi)部動作和游戲行為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幾種方式:
(一)以游戲者的身份介入
教師以游戲者的身份介入幼兒游戲。比如某幼兒在“餐飲店”中當老板,但又因沒有“顧客”光臨而無所事事時,這時老師可以通過扮演“顧客”前往購物,和老板交流,這樣就可以促進幼兒游戲的繼續(xù)。以游戲者的身份介入包括兩種:平行式介入法和交叉式介入法。
(1)平行式介入法
什么是平行式介入法呢?平行式介入是指教師在幼兒附近和幼兒玩相同或近似的游戲材料和游戲情節(jié),引導幼兒模仿其行為。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是一名游戲者,教師的行為起著暗示指導的作用。當幼兒不會操作幼兒材料、游戲情節(jié)過于單一或缺乏創(chuàng)新時,教師可以采用這種方法。比如在小班教師在建構(gòu)區(qū)投放了一些紙杯,但是孩子每天只是簡單重復地將紙杯壘起,并不太會進行創(chuàng)新地玩,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因為沒有更好地玩法而失去了進一步操作的興趣,這時教師就可以在幼兒身邊操作紙杯,建構(gòu)更多的作品,開拓幼兒的思路。
(2)交叉式介入法
交叉式介入法就是教師通過扮演一個角色進入到幼兒游戲中,通過教師與幼兒、角色與角色的互動,起到指導幼兒游戲的作用。當幼兒游戲能夠順利開展下去時,教師則可以退場,不能待得太久。在幼兒游戲時,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場景:中班“娃娃家”門庭若市,甚至有時角色不夠時,孩子們都不愿意到旁邊的“醫(yī)院”和“超市”去玩。這時老師就可以扮演一個角色參與到幼兒游戲中去了,教師:有個“娃娃生病”了,我們趕快把他送去“醫(yī)院”看看吧?!搬t(yī)院”里沒什么吃的,等下“娃娃”餓了怎么辦,你們?nèi)ァ俺小辟I東西來給“娃娃”吃吧。這樣一來,“醫(yī)院”和“超市”這兩個區(qū)域就忙碌了起來。
(二)材料指引介入法
材料指引介入法就是通過材料的提供達到指導幼兒游戲的策略方法。游戲材料對幼兒的游戲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沒有材料很多游戲就無法開展。在幼兒游戲過程中,教師通過提供游戲材料,可以增強幼兒的游戲興趣,拓展和豐富游戲情節(jié)。根據(jù)幼兒游戲情節(jié)的不同,教師提供的游戲材料也不盡相同。例如在小班,我們應提供形象逼真的材料,有利于幼兒開展角色游戲。如逼真的玩具、碗筷、娃娃等。當孩子們漸漸長大后,完全逼真的成品玩具并不能為幼兒游戲提供充分的支持。這時,教師就應向他們提供一些真實程度低的可作象征性的非結(jié)構(gòu)性。這種材料會為幼兒留下更廣闊的自由想象和創(chuàng)造力的空間。易于幼兒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和想象對它們進行象征性的改造,利于幼兒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
(三)語言指導
語言指導是通過教師的話語達到對游戲指導的一種方式,它是游戲指導中非常重要,也是經(jīng)常使用的一種策略。教師在幼兒游戲中所使用的語言是非常豐富的,而不同語言在游戲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一樣的。根據(jù)提問目的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將教師的語言分為四類。
(1)詢問式語言
比如,“家里除了爸爸媽媽以外,還有誰?”“你什么時候給你的病人開刀?”“警察的工作是不是只抓壞人???”“拿不下了怎么辦?”“如果你想要的玩具沒有了,怎么辦呢?”
上述就是詢問式語言,詢問式語言一般以疑問句的形式出現(xiàn)。教師借助詢問式語言把幼兒面臨的問題情境描述出來,把需要解決的問題擺在幼兒面前,讓他們思考并尋找解決途徑,起到促進游戲情節(jié)發(fā)展的作用。
(2)建議式語言
建議式語言,顧名思義就是教師通過給予建議,指導幼兒游戲。教師在觀察的過程中,當發(fā)現(xiàn)幼兒在游戲中情節(jié)發(fā)展停滯不前或出現(xiàn)困難時,給予的不是直接的指導,而是采用建議的方式,比如,當發(fā)現(xiàn)一個幼兒試圖把娃娃放在堆滿東西的桌上而不方便擺弄玩具時,教師可以建議:“我覺得如果放在旁邊會更好?!碑斢變簽榱嗽邴湲攧谫I不到油條而爭執(zhí)時,教師可以建議說:“麥當勞沒有油條賣,那我們再開個賣油條的店吧。”
(3)角色式語言
教師以角色身份參與到游戲中,促進游戲情節(jié)更為豐富和深入地開展。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扮演角色和參與游戲時應自然,不要露出“導演”的痕跡。這種方法和我們之前講到的交叉式介入法,二者是非常類似的,只不過在這里更強調(diào)語言的使用。
總之,教師對幼兒游戲的指導,一定要本著體現(xiàn)幼兒的自主性和體現(xiàn)幼兒游戲的特點為前提,對幼兒的游戲進行積極的引導使孩子們在游戲的過程中真正體驗到快樂、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