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芳
【摘要】作為五言詩成熟標志的漢代《古詩十九首》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其凝練、優美的語言,回環復沓的節奏以及形式多樣的表現手法,對后世文人的創作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解讀其語言藝術特色,有助于我們深入理解詩人內心深處那股極為微妙的情感。
【關鍵詞】《古詩十九首》 語言藝術 微妙情感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7-0045-02
《古詩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是2017年新課標推薦的背誦篇目,也是現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二中的重要篇目。教學中,如果就入選的篇目解讀,難免管中窺豹,只見皮毛。在此,筆者就《古詩十九首》創作緣起及其語言藝術特色談談自己的理解。
清代趙翼詩云:“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在時局動蕩、政治黑暗的東漢末年,大量的中下層文人學子為了自我價值的實現而背井離鄉,以期能夠通過游宦等方式改變自己的宿命,時勢總是殘酷無情,《古詩十九首》便是這些失意文人在宦游無門,故鄉已遠的境況下的痛苦呻吟。然而,這些誠篤于人生追求而終不得志的文人在痛苦的砥礪中也創造出了詩歌語言藝術的輝煌。
一、樸素、自然、凝練的語言風格
(一)言有盡而意無窮
由于受到漢樂府民歌等諸多方面的影響,《古詩十九首》的語言呈現出一種質樸、自然的特色,比如:“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置書懷袖中,三歲字不滅。”(《孟冬寒氣至》)在這首詩中,我們通過女主人公深情款款的回憶感受她對丈夫的一往情深:“把信收藏在懷袖里,至今已過三年字跡仍不曾磨滅。我一心一意愛著你,只怕你不懂得這一切。”從這一片癡心的呼喚中,我們可以發現該詩雖然未將所書之情具體的寫出來,然而,卻以舒緩的筆調與平實的語言將滿腹深情娓娓道來,頗為自然。
除《孟冬寒氣至》中的“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之外,“游子寒無衣”(《凜凜歲云暮》)“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行行重行行》)以及“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涉江采芙蓉》)等都是《古詩十九首》中的千古佳句。雖然都是一些極為平凡的字眼,然而,當它們組合到一起時,便造就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正如王安石在《題張司業》中所說的那般:“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二)詞句具有豐富的表現力
在《古詩十九首》中,有許多古詩都是利用正反相形等藝術手法將所描寫之景生動、形象地呈現了出來。比如,《青青河畔草》開篇便以“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短短幾句話將深閨思婦的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在這幾句話中,草色“青青”、垂柳“郁郁”以及思婦宛如“皎皎”月光的“盈盈”倩影,既點明季節,同時也暗示了深閨思婦形單影只的處境。“昔為娼家女,今為蕩子婦。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這兩句詩通過“昔”與“今”的對比,將生機盎然的春景與空自蹉跎的紅顏傳神地描繪出來,于這份明麗色彩和空寂內心的強烈對照中,讀者又怎能體味不到深切的悲涼?
鐘嶸曾在《詩品》中評價到:“文溫而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一字千金。”由此可見,《古詩十九首》遣詞造句能力之非同一般。
二、音韻和諧,具有音樂節奏感
(一)疊字的大量使用
在古詩文中,疊字的準確運用不僅能夠通過簡單的字面傳達出復雜的情感,將單調的語言表達變得更為豐滿,還能使文章在音韻和諧的節奏感中更好地抒發作者情感。作為疊字使用的典范,《古詩十九首》中所用疊字竟然達到十九組之多,比如,“行行”“青青”“郁郁”“盈盈”“皎皎”“娥娥”“纖纖”“磊磊”“戚戚”“歷歷”“凜凜”以及“區區”等等。
通過這些疊字的運用,創作者不僅將蕩子、思婦的儀態以及周遭環境的特點等生動、形象地展現到讀者眼前,還讓讀者對古詩中的景、人以及情產生更深層次的了解與領悟。比如,在《青青河畔草》中,“青青”“郁郁”“盈盈”“皎皎”“娥娥”“纖纖”等疊字的運用將春景與深閨思婦的情態惟妙惟肖地呈現出來。正因為如此,顧炎武才在《日知錄》中說道:“詩用疊字最難……古詩‘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連用六組疊字,亦極自然,下此即無人可繼。”
(二)以回環復沓渲染氣氛
由于受到《詩經》的影響,《古詩十九首》呈現出一種回環復沓的音樂之美。甚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回環復沓的修辭手法貫穿著《古詩十九首》的始終,并成為其中極具魅力的組成部分。在該手法的影響之下,《古詩十九首》將繪景敘事以及抒情等方面的氣氛渲染得真切感人,可謂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比如,在《行行重行行》中,“與君生別離”“相去萬余里”“道路阻且長”以及“相去日已遠”等都是在反反復復地訴說一個“與君分別”的意思,只不過其中有些細微的區別而已:“相去萬余里”從客觀上說明男女雙方在其所處地理位置上的遙遠;“道路阻且長”表明自己對所思之人義無反顧地追尋。通過這種反復強調式的講述,古詩的意蘊得以被深層次揭示出來,從而具有了永恒的生命力。這正如朱自清在《詩的形式》中所說的那般:“外在的和內在復沓,比例盡管變化,卻相依為用,相得益彰。要得到強烈的表現,復沓的形式是有力的幫手。”
三、在“此”“彼”對比中抒發微妙情感
(一)委婉含蓄與直抒胸臆
在《古詩十九首》中,有的古詩在情感表達方面含蓄而婉轉,有的古詩則大膽地直抒胸臆。然而,無論是哪一種,都有著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進而創造出了一種亙古流傳的不朽生命力。比如,在《明月皎夜光》中,作者將詩人的哀傷、惆悵與失意于蟋蟀、秋蟬交鳴的秋夜之景中生動地呈現出來。而秋夜之中的這一切事物看似零落,卻于時光的流逝之中,將每一絲響動傳遞到詩人靈魂深處的,同時也,深化了詩歌的意境,豐富了作品的意蘊,引起讀者豐富的聯想,使作品富有張力。而在《生年不滿百》中,詩人借助文字向世人傳遞了一種人生短暫,需及時行樂的思想。在這首詩中,“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將人生易逝、及時行樂的緊迫感開門見山地提出來。在情感表達方面不可謂不大膽,不可謂不直白。
(二)以樂景寫哀情
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說:以樂景寫哀情,以哀景寫樂情,倍增其哀樂。這種以樂寫哀的手法在《古詩十九首》中的應用是極為頻繁的。
比如,在《涉江采芙蓉》中,“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營造出了一個美好而歡樂的大好春景。在古代,采摘鮮花香草互贈是男女雙方表達思慕之情的重要方式。這樣的日子往往是極其熱鬧的。然而,當主人公采下那朵芙蓉時卻發現“所思在遠道。”手中的鮮花亦是無人可贈。至此,女主人公陷進了一種無法自拔的傷痛之中,而這種傷痛與其他人的歡聲笑語又形成了鮮明的反差,更加讓人真切地感受到主人公內心的落寞與孤單。在《青青河畔草》中,“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即是以生機盎然的大好春色(樂景)寫深閨女子因“蕩子”歸期不知而萌生的悲情。”
《古詩十九首》中思鄉和懷人的悲傷主題引發了無數失意文人的內心共鳴,使其對生命,對人生愁苦產生了更加深刻的領悟。于是,在社會動蕩、政治黑暗的東漢末年,一大批文人在飽經時代風霜、苦楚的狀況下不斷地覺醒,也不斷地對社會發展和人生價值進行一番深入的思考,并不斷地將這種思考融入到得以世代相傳的文字當中,使之成為了永恒的主題。
總之,誕生于東漢末年的《古詩十九首》標志著文人五言詩已達到成熟階段,它不僅以獨特的語言藝術風格將樸素、自然的民歌語言與文人語言進行了高度的融合統一,還以高超的語言表達藝術成為被眾多文人所摹寫和仿效的范本。
參考文獻:
[1]寧曉蘭.論詩歌創作的悲情基調與人生自覺——以《古詩十九首》為研究基調[J].高考(綜合版),2015年09期
[2]宋潔,王臘娟.《古詩十九首》的重言修辭效果探究[J].運城學院學報,2015年05期
[3]李子娟.論《古詩十九首》田園牧歌式風格的語言成因[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11期
[4]李家祿.《古詩十九首》對《詩經》的繼承影響研究[J].語文建設,2016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