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蜀蓉
【摘要】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內容豐富、底蘊深厚,是前人為我們留下的最寶貴的文化遺產。國學經典誦讀是以進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為核心,以誦讀經典為載體,以課堂教育為主陣地,以師資建設為抓手,以國學校本課程建設為突破口,全面推進國學經典誦讀活動,通過各種形式誦讀活動的開展,在誦讀中傳承中華文明,弘揚民族精神,潛移默化地熏陶學生道德情操,在誦讀中自然而然養成文明禮儀的習慣,在實踐中培育人文精神,凈化學生心靈。
【關鍵詞】國學 誦讀經典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8-0014-02
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內容豐富、底蘊深厚,是前人為我們留下的最寶貴的文化遺產。在今天這樣一個全球化的時代,讓學生誦讀中華文化的經典詩詞,其作用絕不僅僅是學習語言,啟迪智慧,而是在孩子的血液里融入民族文化的基因,播下民族精神的種子,讓學生能夠擁有一個美好的精神家園。
誦讀經典,與圣人為友,與經典同行,讓學生充分了解和感悟它們,讓孩子的心在這些經典作品的浸潤下變得柔軟、晶瑩、多彩。
下面,我從三個方面談談誦讀國學經典的作用。
一、誦讀國學經典,陶冶學生品格。
兒童時期是人格的奠定時期,在學生心靈最純凈、記憶力最好的時候,接觸獨具智慧和價值的經典,在誦讀吟詠中會逐漸培養其優良的道德品質。《弟子規》告訴學生從小就要做到“首孝悌、次謹性、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才學文。”這些基本做人處事的道理。如孝親敬長、誠實守信、謙恭有禮等。他們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讀出了尊老愛幼;從“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了解了勤學苦讀;從“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明白了誠信待人;從“君子貴人賤己,先人而后己”中懂得了助人為樂……中華民族燦爛的文明,也能使他們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如美文中提到的“天下為公”的理念產、“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風骨、“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位卑未敢忘憂國”的精神、“無為而無不為”的智慧、“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則、“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雅量。“高山流水”般的友誼、“見賢思齊”,“無欲則剛”的人生哲理等等,可以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都蘊含其中。“腹有詩書氣自華”,經典古詩文中這些積極的人生理念和道德精神,會對孩子的一生產生積極的影響。“詩文明志”,學生們在完善自身人格修養、提高文化品味的同時,也必將會自覺地承擔起傳承中華文明、弘揚民族精神、發展國家經濟的歷史重任。
二、誦讀國學經典,提高學生的記憶能力,開啟學生智慧。
小學是孩子記憶的黃金時間,我們應該利用這個時間讓學生盡可能多地記住一些國文經典,他們現在記住的東西會像印在腦子里一樣,而且可以伴其一生。從這個層面講,國學經典誦讀開發的是學生一生潛能。同時,誦讀國學經典,也是為孩子一生打點文化底色。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對這些經典的理解會越來越深,而且會惠及其一生。在今后的成長過程中,他們會慢慢地“咀嚼”、“消化”,然后變成自己的成長智慧,令他們一生受益無窮。古人所說的“取法乎上,得乎其中”是很有道理的,讓學生直抵高層,感受名家大師風采,不失為一條佳路坦途。我班國學經典誦讀活動的開展,已經充分地證明了這一點。
三、誦讀國學經典,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中華民族擁有幾千年的燦爛文化,國學經典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民族精神的源頭,千古傳承記錄著民族基因中的最高智慧,是民族先哲對后世子孫的諄諄教誨,承載著圣賢偉大的思想光輝。一本古代啟蒙教材《三字經》,其內容多么豐富:天文地理、日月星晨、仁義、理信無不包羅其中。代表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與燦爛的文化的《論語》、《孟子》、《老子》、《莊子》等經典文化著作中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骨氣和浩然正義,這些厚重的情感,引導學生對人生對真善美進行不懈的追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是李白對友情的頌贊;“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是杜甫對社會的揭露;“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是李煜亡國的泣血;“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辛棄疾對堅持與成功的詮釋……孔子的“仁愛”, 讓他們知道是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托起了人類不屈的靈魂。經典文化深遠而持久地影響著每一位中華兒女,她給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深深烙上了龍的傳人的印跡,成為華夏兒女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民族文化素質的力量源泉之一。
陽光照亮心靈,經典浸潤人生。誦讀國學經典,可以讓學生在誦讀過程中獲得經典的道德熏陶和修養,接受中國傳統美德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教育,同時提高全體學生的語文素養,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請讓我們一起與經典同行,讓經典一生一世,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