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華蓉
【摘要】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是學習經驗或實踐上的一個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看舊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由此可見,提出問題對于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師應努力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氛圍,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促使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提高。教學時,教師可針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的各種不同的心理反映,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提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關鍵詞】學生心理 問題意識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8-0256-01
一、保守心理
這一類學生大多數性格內向,對教師提出的問題,不愿舉手回答,同樣有問題也不愛提。他們對學習缺乏激情,競爭心理不強,久而久之,只當觀眾的學法就會影響他們的學習。因此,增強他們的參與意識、提問意識至關重要。教學中,對待這類學生不可采取強硬的方式,要著重激勵、鼓舞,除講清課堂提問的作用、意義外,還可通過表揚、加分、命名等行之有效的措施來培養他們的激情,尤其是用學生的姓名命名某種問題的提法,對激發學生積極發言效果甚佳。例如,學完《我的戰友邱少云》時,讓同學們質疑問難,平時較少提問題的舒萍同學小心地、試探地舉起了手,我一發現,趕緊讓她來提問題,她根據課文內容的描述,聯想當時的環境提出了:“我”埋伏在邱少云身邊不遠的地方,為什么邱少云身上著火了,火卻沒有蔓延到“我”身上?我覺得她這一問題是經過認真思考觀察后而提出來的,首先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讓同學們討論后各抒已見。隨后,我又鄭重宣布:因為這根據當時的環境實際提問題方法是舒萍先提出來的,就叫“舒萍聯系實際提問法”。舒萍同學感覺到自己提的問題有價值又聽到師生的贊揚,露出自信的笑容,從而增強了問題意識。
二、自棄心理
這一部分學生多數是學困生,思維遲鈍,注意力容易轉移,他們對老師提出的問題,不知思考,表情發呆。他們在課堂中問的少,語言表達能力得不到鍛煉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思維能力的發展。對待這類學生,應優先提問,有意識地提一些容易回答的問題,特別是課前幾分鐘復習上節課講過的內容,可以多叫這類學生,講過的題目他們會回答的機率更高,得到肯定后會更有信心。在小組討論時,讓小組長多讓其發表意見,提出不理解的問題,在大家的幫助下解決。這樣讓他們積極參與學習討論,培養起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的意識,思維得到啟發,學習成績提高了,信心足了,就會主動地去思考問題,提出問題了。
三、表現心理
有些學生,雖然思維敏捷,提出問題,回答問題積極性高,但由于他們具有爭強好勝,急于表現自己的心理,往往欠思考,沒有真正領會課文內容,就急著舉手提問題,怕機會讓人搶先了。有時他們還故意借助肢體言行來引起老師對他們的注意,盼著老師讓他說,以達到表現自己的目的。雖說必須保護兒童的天性,但有時提出的問題較偏,沒有起到引導學生思考的作用。教學時,對待有這種心理狀態的學生,既不能完成附和,也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亂加指責、挖苦、取笑。當其提出的問題欠妥時,應根據不同的情況,靈活對待。可用一句幽默的話語回答了事;可引到與之相關的別的問題上;可讓其課后與老師個別交談等,同時善意地指出其由于沒有針對學習內容,所提問題較沒有價值,使他們朝全面細致的思考問題方面改進,培養他們提問題的能力。
四、進取心理
這種心理的學生思維敏捷,課堂學習時,能積極思考,課前、課中、課后都能提出一些較有針對性的有價值的問題。提問題的意識較強,但老師的引導如果不到位,可能反倒會把他們的積極性給挫傷了。對待這類心理的學生,課前提出的問題,可讓他們帶著問題學;課中提出的問題,解決不了的可小組討論,師生共同解決;學后能解決的,讓他用自己的話概括,學生會覺得學有所得,問有所獲;課后提的問題,可引導他們查閱課外資料,進行更深一層的學習,從而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在這樣耐心的培養下,學生的思維不斷得到開拓,會更加樂意思考問題,提出問題。
古語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如果沒有問題,學生就不可能有求知的欲望和要求,教學就不可能產生任何真正的實效。實踐證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如能抓住學生心理特點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