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美學視閾來定位高職的禮儀教育,有助于職業禮儀教學的分層,實現真正的“因材施教”。一直以來高職教育有能力本位、素質本位、人格本位幾種主流理念,事實上,三種理念分別達到了美學體驗中的本然之美、應然之美、超然之美,兩者的結合有助于教育者能更好地厘清職業禮儀教育手段及目標的差別,具有應對性地實施禮儀教育。
【關鍵詞】職業禮儀教育 分層教育
【基金項目】本文作為浙江省教科規劃2017年度(高校)研究課題《美學視閾下的高職禮儀分層教育研究》(2017SCG299)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8-0034-02
現代社會,禮儀作為社會人必備的一項素質,已越來越多地受到重視,滲透于各行各業,美化個人形象、潤滑人際關系、提升行業地位。由此,凡面向服務行業輸送人才的高職院校較為普遍地開設了禮儀課程,有助于更為立體地打造學生的知識結構,為行業帶來更多的效益。
在我國幾千年的歷史中,深受儒家文化影響,講究傳統禮儀已成為一種習慣。但現代禮儀的涉及面更廣,同樣需要學校教育去推廣實踐。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中的一個部分,其教育目標會更接近實用性、操作性、技能性,在這些特點之下所形成的禮儀教學目的也有隨意性目的、功利性目的、素質化目的區分。不同的教學目的必然會生成不同的教學路徑,帶來不同的教學效果,而對學生所形成的影響往往是終身的。
觀禮儀本身,它是意識、行為、習慣的綜合體現,根據呈現的程度差異,從接受者體驗的角度,我們會將它分為合規——優質——美感幾個等級。美感已涉及了美學領域,它通過客體的美和主體的快感共同完成。
從美學視閾來定位高職的禮儀教育,有助于職業禮儀教學的分層,實現真正的“因材施教”,站在終身發展的角度來探討高職禮儀教育是一種必然。一直以來高職教育有能力本位、素質本位、人格本位幾種主流理念,事實上,三種理念分別達到了美學體驗中的本然之美、應然之美、超然之美,兩者的結合有助于教育者能更好地厘清職業禮儀教育手段及目標的差別,具有應對性地實施禮儀教育。
一、能力本位下高職禮儀教育的本然之美
所謂能力本位是依照勝任某種特定崗位的能力分解來建設課程的一種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按照這一理念,高職禮儀教學中,學習者首先需要掌握的是應對不同工作崗位應具備的禮儀技能,以金融專業為例,學生首先得學會一線崗位上的標準手勢、體態、企業著裝、面容修飾、行業用語等等,做到規范到位、整齊劃一。整齊舒心的個人形象,體現了行業紀律與號召力,讓客戶體驗到了無差別的公平對待,彰顯企業管理素質,通過企業成員來告訴客戶,企業對員工已形成了有效管理,向著共同的奮斗目標,傳達企業文化。在這個過程中學習者所受到的是標準化的學習,依照規范、遵循規律。哪怕一個手勢,是基于特殊崗位需要的禮儀實踐。
美首先是一種規律的體現。自然、社會和藝術中的各種因素,如色彩、聲音、線條、形體等有規律地組合,呈現處平衡對稱、比例勻稱、節奏有序、色彩多樣等稱之為形態美。不同行業以不同形態體現了禮儀實踐,所以職業禮儀教育的形態美無處不在。所以在這個階段,職業禮儀是美的體現,但因為它展現的是某一崗位必需呈現的流程,是較為原始的形態,所以它是一種本然之美。客觀事物最初的樣子,也是最基本的需要,此階段的培養目標將學員在一個職業定格,培養為一個職業人,還處在“工具人”的狀態。工具人是一種客觀存在,他不需要介入太多的主觀思想,只要能呈現事物本身的客觀美感就可以。這一階段教育往往通過禮儀集訓就能實現,碎片化、階段性、重復性的教學就能達到這一既定目標。訂單人才的課堂往往更適用于這一教學模式:方向明確、內容集中、短時見效。也有助于學生在畢業初始階段,有目標性地謀到第一份工作。
二、素質本位下高職禮儀教育的應然之美
能力本位是工業化生產背景下“效率優先”的產物,但隨著科技的發展及信息時代的到來,這一職教理念已不能適應當下勞動力流動加劇的事實。以職業素質為基礎,以職業能力為核心 以職業技能為重點的素質本位職業教育理念為指導,全面提升學生職業素質。在此階段,同樣是高職禮儀教學,關注點就不再停留于學生的“禮儀職業技能”,而需要考量學生的“禮儀職業素質”了。所謂“禮儀職業素質”是指學生根據禮儀原則,靈活運用禮儀規范的能力,也是基于學生在掌握了基本禮儀技能之后,根據個人經驗,所體現出的主觀能動,已彰顯出較明顯的個人差異。在不同行業領域、在不同的場合下,交往不同身份的人,怎么做才能體現出禮儀風范。
這個時候,因為摻雜了較多的主觀因素,禮儀所展現出來的美就不再是“本然之美”了,而上升到了“應然之美”的階段。職業人為適應職業而產生的關聯,職業人能成為職業的支配者和主導者。馬克思曾說“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表明人的主觀世界及主觀心理也是在社會活動實踐中長期改變和發展的。人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在改造主觀世界。這時候對于禮儀知識的掌握就需要更加全面,禮儀行為的實踐也是經過主觀綜合判斷而形成的。這一階段禮儀教學的培養目標是在系統完整傳授禮儀知識的同時激發學員的主觀能動性,使學員由“工具人”上升為具有匠心精神的“匠師”。如果前一階段的禮儀技能可以通過非學歷教育的集訓完成,那么本階段的教育往往有賴于學歷教育的禮儀課堂完成,兩者的差別更多的在于對職業的認同及文化的認同。
三、人格本位下高職禮儀教育的超然之美
職業教育中的人格本位是強調職業素質的培養,關注社會中每一個個體和諧健康發展,滿足多元需求,釋放人格能量,使得個性得到和諧發展。這個理念是與目前高等教育的理念完全契合的。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通過改造自己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的源泉也就在于世代相傳生生不息的創造力。任何一門學科或文化都在于依托它的創新性維持其生命力。高職禮儀教育從技能培養——禮儀素質的提升——禮儀文化的推廣就是最好的過程性證明。在此階段,學員已經不再糾結于原本的流程、規范,因為這些流程與規范早已作為一種思想融進了血液里,他們需要的是結合自身知識體系的不斷創新,讓人舒心且尋找個性。也正所謂目前服務行業所推崇的“私人訂制”,私人的也就是特有且新穎的。
美的最高特征應該是“韻外之致”,也就呼應了中國審美文化里面的“超然之美”。將禮儀與其他學科文化相融合,呈現出的形式漸漸會有了“韻外之致”,這時候的禮儀是一種文化的深入,正所謂“潤物細無聲”的階段。在中國古代文人鑒賞一直講究“意境美”,琴棋詩畫各藝術門類,無不講求其意境,這是跟西方的寫實主義有很大區別之處的。禮儀也是,不論在古今,它作為一種儀式感的存在,除了規則的遵循也就是意境的體現,茶禮、香道、花魂,乃至逢年過節中走親訪友的細節講究,規矩流傳下來,現代人需要遵循,并懂得其文化內涵,才能將禮儀文化發揚傳承。所以禮儀的“超然之美”在日常的高職禮儀課堂是很難實現完成的,它需要學生能將禮儀和心理學、美學、國學及諸多藝術門類融合運用,所呈現的形式會有高下之分,但無關對錯,而一個人的審美素質也就在此彰顯。對于此項內容的培養,除了要求學生對其他知識的良好掌握之外,更多的可以通過第二、三課堂的鍛煉,在歷練中發現、創新。
在這一階段,高職禮儀教育的培養目標是關注于人的“終身發展”,禮儀技能上升為禮儀藝術,職業人生也可解讀為“藝術人生”。按照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理論,自我實現是需求的最高級別,這一實現包括了價值觀、創造力、責任感等等,從職業禮儀教育的角度而言,這些自我實現,也只有通過創造了“韻外之致”才能更好地得以體現。
綜上所述,高職禮儀教育也是一個從“本然之美”經“應然之美”再到“超然之美”逐層漸變的過程,也由此反映了禮儀文化之美。發現美并創造美,也是禮儀教育不盡的追求。
參考文獻:
[1]何春風.高職學生禮儀教育問題研究[J].理論觀察,2013(2).
[2]徐放鳴等著.審美文化新視野[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327.
[3]姚文放.當代審美文化批判[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9:98.
[4]王敏勤.由能力本位向素質本位轉變——職業教育的變革.教育研究,2002(5).
[5]李夙.城市美學探賾——構建、思辨、判斷[D].華中科技大學,2014.
[6]王魯湘,吳昊.20世紀中國美學研究回顧[J].中國美術館,2011(01).
作者簡介:
蔣含真,生于1982年2月,女,漢族,浙江臺州人,藝術學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美學、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