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立里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8-0050-02
常言道:“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寫字是技能,就得練,得有章法地練,持之以恒地練,這樣才能出成效。要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筆順規則用硬筆寫字,注意間架結構,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引導學生把字寫好,是我們一線教師必須要做的事,但在教學實際中,我發現在中年級學生中間存在部分不良習慣。主要問題如下:
一、結構松散,筆順寫錯
經常發現學生寫字時,沒有一個字的整體概念,往往只是將字的部分隨便拼湊在一起,不注意如何組合,常常是提筆就寫,因此,動筆后常常寫到哪里是哪里,根本不講究什么寫字規范。這樣字的結構就松弛,比例不當。筆順相對而言似乎不會影響字的準確,但是書寫的順暢及美觀卻是離不開的。除一些易掌握的筆順易寫錯外,一些應該掌握的,也有不少尚未掌握。
二、行款凌亂,不規范
在作業批改時常常發現學生的行款令人啼笑皆非,不是“晴空一鶴排云上”,就是七上八下跳著寫,我們一線教師都知道規范寫字的重要性,據觀察分析,我覺得有以下兩點原因:其一,教師的忽略,到了中段學習的重心有所偏重段篇的學習,于是僻重就輕,寫字教學很明顯被人為削弱了;其二,作業量的增大,中段由于作文加入,作業種類一下子多了,使得學生在寫作業時疲于奔命應付,書寫的質量,以及習慣陡然下跌。
那么,如何提高中段小學生工整書寫的能力,讓他們寫一手漂亮、流利的好字呢?
(一)端正意識,滲透教學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句話套用在此:如果老師有意識到寫字的重要性,并且以身作則,親力親為,學生都不需要老師的命令都能夠將字寫好。所以中段教師一定要意識到寫字不只是低段老師的事情,它貫穿整個語文學習階段的,每一階段均有各自的任務如三年級上下冊寫字要求:能按筆順正確書寫,能按字的結構把字寫端正、寫勻稱。每一課后均有生字描紅,每個練習中有按漢字偏旁和常見結構形式歸類集中。很明顯三年級的寫字教學定位就是讓學生從結構中入手將生字寫好。所以一定要將新課標研透。在教學中,基于學段的特點是不能在識字寫字上花太多的時間,所以在進行生字新詞教學時教師應該有的放矢進行寫字要領滲透。
(二)刪繁去簡,保質保量
作業量多少老師可以把控的,作業品種老師是可以設計的,這是一線教師眾所皆知的,但是作業的書寫質量可不好說。所以我認為課上精講精練,將作業分流。例如,《廬山的云霧》一課中要求:仿照課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寫法,寫一處景物。恰巧在相關配套的練習冊中最后一題便是:仿照課文二三自然段的寫法,把下面一句話寫具體。“校園的課間活動真是豐富多彩。”于是在第三課時,我引導學生在復習總結二三兩段的寫法后,播放課間十分鐘課件,讓學生有感而發,提筆就寫,在靜思默寫中,巡視發現孩子們在課堂上完成的片段仿寫不僅書寫工整,而且內容豐富,比回家的作業質量高多了。將課堂練習與課外作業有機整合在一起,不僅提高了教學效率,使得教學效果不言而喻,而且在其間通過教師有意識的引導提醒,學生的書寫及寫作的檔次上升了,達到了教學相長的目的。
(三)把握竅門,鞏固訓練
第一步:使用方格,規范開始;我們都知道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換而言之,規范的入手是成功書寫的關鍵,對剛開始練習行款的學生更是如此。方格,將字的間距行高均已規范,初學者只要在其間正確書寫,要求不出格,練至一段時間,自然會對行款的要求會心領神會。所以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將學生這段時間作業本換成帶有方格的本子以便鞏固。
第二步:巧用尺子,風趣提示;對剛接觸行款的學生最難掌握的就是橫線上字的排列整齊,特別容易跳上跳下,沒有定性,我就讓學生在橫格的寬度的四分之三的高度畫上一條橫線,告訴學生:這是寫字的上上線,也就是地雷線,只能輕碰不能超過,同樣字腳下的線也是地雷線,也不能“伸腳”,中間再畫上一條“中位線”,提醒:這就像烤羊肉串中的竹簽,咱們得把字一個一個穿在上頭,注意,得串在字的中間。剛剛開始嚴格要求,個個過關,等到養成習慣后,可以允許輔助線消失。
第三步:妙用記號,自我暗示;經過先前兩步走的學生此時對行款的書寫已有一定的基礎了,這時我們應當引導學生如何在沒有輔助情況下進行書寫,讓其在橫線上書寫一個字,接著根據這字的大小身高來制定屬于自己的行款規格,可以提筆在大概字間距點上一個小點,像這樣依次多點幾個,做到自我暗示,等到寫熟練,這點便可省略了。
話說得好“授人以漁,使其終身受益”。將寫字踏踏實實落實到我們的每一節課上,一點一滴,認真對待,幫助學生打好寫字基礎,讓我們的孩子人人都能寫一手漂亮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