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曉蓮
【摘要】“導入”讓學生對蘇軾的成熟有先入為主的印象,用找關鍵詞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從“樂”“悲”“喜”三方面對文章進行深入分析,進而理解蘇軾樂觀曠達人生態度,對蘇軾的成熟有更深入的認識。
【關鍵詞】《赤壁賦》 情感 樂觀曠達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8-0059-01
【教學目標】
1.理清文中的情感思路。
2.情感為何會變化。
3.認識蘇軾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難點】
“樂”“悲”“喜”的情感變化。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余秋雨在《東坡突圍》中寫道:他,真正地成熟了——與古往今來許多大家一樣,成熟于一場災難之后,成熟于滅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窮鄉僻壤,成熟于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 ”
蘇軾一生三起三落,“烏臺詩案”后,他像一只凄惶的孤鴻來到黃州。蘇軾究竟是以一種什么樣的態度去面對人生的挫折,真正成熟起來。今天,我們一起來品讀《赤壁賦》。
二、整體感知
蘇軾與客到赤壁游玩,面對赤壁的山水、明月,蘇軾的心情怎么樣?心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請同學們速讀課文,找出文中體現作者思想感情變化的詞語。
明確:樂甚 ——愀然、悲——喜而笑
三、賞“樂”之景
作者在第二段開頭說“于是飲酒樂甚”,作者因何而“樂”?《牡丹亭》中寫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蘇軾月夜泛舟游覽,可謂四美俱全。現在請一位同學朗讀第一段,其他同學在文中勾畫出人生的良辰、美景、樂事、賞心來。
明確:
1.良辰:“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2.美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這里“徘徊”一詞用得好,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月亮對游人的依依眷戀,脈脈含情。
你能用散文化的語言將這個畫面描繪出來嗎?(學生展示)
3.樂事:“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此時,作者的心情怎么樣?原文怎么說的?請用一個詞語來概括。
4.賞心:“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面對良辰、美景、樂事,詩人心曠神怡、飄飄欲仙、怡然自樂,我們應該用怎樣的語氣來讀出這種心情呢?——舒緩、柔和。
全班女生齊讀。配樂《高山流水》。
四、解“悲”之情
作者泛舟赤壁既然如此之樂,那蘇子為何“愀然”呢?客子為何“悲”呢?而在蘇子的一番說理之后,客又是如何轉“悲”為“喜”的呢?接下來,同學們小組討論這三個問題,一、二組討論“蘇子”之悲,三、四組討論“客”之悲,五、六組討論“蘇子”的說理,選擇你喜歡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讀。(小組討論5分鐘)
小組展示:
明確:
1.客子為何“悲”?
(1)來自歌詞中的“美人”。為什么“美人”就讓作者感到“愀然”呢?
(2)來自客人悲怨的“蕭聲”。
2.客子為何“悲”?
(1)物是人非之悲。
由眼前的水月聯想到曹操,英雄隨“大江東去”,銷聲匿跡,何況“漁樵于江諸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的“吾與子”,表達了物是人非之悲。
(2)人生無常之悲。
“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寫出了個體渺小、人生短暫,表達了人生無常之悲。
(3)現實苦悶之悲。
作者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史,來到黃州,無俸祿、無房屋、無朋友,作者生活在現實苦悶之中,渴望能“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卻“知不可乎驟得”。
全班學生朗讀第三段。
五、悟“樂”之理
既然作者如此之“悲”,蘇子是怎樣說理?使得客人思想上有了頓悟。
明確:
角度一,變與不變。 水一刻不停,月圓月缺,總在變化,天地萬物時刻都在變化著。天地萬物包括我們人類,又都是永恒存在的。
角度二,取與不取。“非吾所有”不取,而“江上清風、山間明月”取之無盡,用之不竭。《東坡志林》有云:“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蘇子講完道理,客人釋然沒有?——釋然了。
學生朗讀。
“客人”最終“喜而笑”,二人一醉方休。
這里的主和客都是蘇軾自己,主代表作為道者的蘇軾,是達觀的;客代表作為儒者的蘇軾,是悲觀的。此時的喜是悟透人生之后的喜。
板書:前面的“樂”是欣賞赤壁美景而產生的山水之樂,后者的“喜”是悟透人生之后的達觀之樂。
作者從游之樂,寫到生之悲,寫到喜而笑。透過赤壁美景,蘇軾悟透了人生。
六、結束語
被貶黃州,蘇軾的人生趨于成熟,形成了超然獨立、不計得失、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他樂觀而不圓滑,入世而不拘泥,用時而不茍且,身處政治的漩渦,不偏不倚,貶謫蠻荒之地,不怨不嘆,始終保持一個知識分子的獨立人格。蘇軾身上體現了中國古代讀書人和知識分子中最為健全、最為圓融、最為后人仰慕的文化人格。
同學們,當你們遇到困難、挫折時,當你們人生不如意時,像蘇軾一樣用心去欣賞美景,去反思人生,去回顧來時的路,去思考走向何方,從蘇軾的人生經歷中尋找精神慰藉,這樣,還有什么坎兒跨不過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