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寫作就是一門藝術,需要使用一些藝術手法和寫作技巧。藝術手法和寫作技巧運用得好的文章,文章的表達效果就好,給讀者留下的印象就深刻,給讀者的啟示就更多。“一線串珠”是眾多寫作技巧中的一種,這種技巧學生易掌握,可操控。如果運用得好,作文所表達的中心主旨就更明確、更深刻;作文的結構思路就更加清晰;作文的形式及文采也會更加華美。
【關鍵詞】高一記敘文 一線串珠 優點
【中圖分類號】G63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7-0082-01
關于記敘文寫作,學生雖然從小學就開始學習和訓練,但高中階段對學生的記敘文寫作要求不同,況且經調查和寫作實踐發現,有一半以上的高一學生的記敘文還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思路不清、結構混亂;二是東拉西扯,主旨不明確,中心不突出,甚至于下筆千言,離題萬里;三是缺少一些提綱挈領的標志性的裝飾,比如說小標題,相同的字眼、詞語或結構相似的句子領起全文。為了避免上述問題,在寫作中,我們可以使用“一線串珠”式的寫作技巧。
一線串珠式,也叫冰糖葫蘆式,就是圍繞一個觀點,一個主旨,一個話題選擇幾個典型的材料,多角度、多方面展開記敘、描寫、抒情和議論。以鮮明的觀點突現主旨,豐富話題的一種寫作技巧。這種技巧運用好了可以使文章具有以下優點。
一、有線而神顯,中心不會偏
一線串珠式作文有一個很重要的做法就是用標題句、中心句串聯全文,這種句子作為文章的線索在文章的開頭、中間、結尾都有出現,就像冰糖葫蘆的簽一樣,把文章的各個部分串聯起來。中心句的反復出現也正好照應了我們平時要求學生在文中多次點題的要求。多次點題,文章的中心主旨不但不會偏離,還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使主旨層層深入。詩仙李白曾用過這種手法,他《蜀道難》里的中心句也是標題句“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在文章的開頭、中間、結尾出現了三次。反復詠嘆,每次詠嘆“難”的角度又不相同,開頭詠嘆蜀道之高,中間詠嘆蜀道之險,結尾詠嘆蜀道之上戰禍慘烈。內容層層深入。主旨彰顯得非常深刻,同時,在音韻上還起到了一唱三嘆的效果。天才始于模仿,那些大詩人、大作家都在使用的寫作技巧我們也可以借鑒模仿。以舊瓶裝新酒,用這種形式來表達我們新的社會主題。
二、有線思路清,結構更嚴謹
一篇好文章,離不開一條舉綱張目的線索。所謂“線”就是文章的線索,是貫穿全文的鏈條,起聯結作用。它像縫衣服的線,做衣服先要剪裁布料,然后用線把一塊塊布料縫制起來,沒有線,縫不起衣服,記敘性文章,如果缺少線索,即使材料再精彩,也不能成為好文章。線索可以是一個人或一個人的某一部分,一個細節,一個特征,一個物品,一個觀點,一幅畫面,一個話題,一句感想……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就是以“背影”為線索;莫泊桑的《項鏈》就是以“項鏈”這一物品為線索,圍繞“借項鏈—失項鏈—賠項鏈—話項鏈”展開情節;《社戲》一文,作者按照“盼看社戲—去看社戲—懷念社戲”這一中心事件來構思全文;這里我不一一舉例了。這些文章因有線索貫穿而思路清晰,結構完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可以學習大作家寫作之前就設計好線索思路、結構框架。所以我們下筆之前,也要設計好文章的線索思路。
設計線索就是為文章立骨,有線就有骨,骨架子就是文章結構,線索能體現作者的寫作思路,線索清晰的文章結構就更嚴謹。一線串珠式的記敘文一般有一個簡潔的結構:開頭用簡明的語言扣題入文或使用題記;中間有三個敘事描寫加議論點睛的片段;結尾呼應開頭、總結全文、扣題點睛。這樣子的結構嚴謹,思路清晰,易學易操作。
線索句也是裝飾文章亮點的飾品,讓文章出彩的地方。比如像小標題、相同的字眼、詞語,結構相似的句子出現在段落的開頭、結尾、或中間。成為一種標志,就像漂亮的衣服外面還要加朵胸花或是絲巾。為文章增添了不少的亮色,使文章顯得更加華美。
三、絲線穿珍珠,形散而神聚
有了線索有了骨,還需血肉來豐富,用線去穿些珍珠,文章形散而神聚。所謂“珠”就是能夠多角度,多側面表達主題的材料,它可以是事件發展或情感變化的不同階段,也可以是一個主題或觀點的不同側面,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這些“珠”使文章思維活躍,視野開闊,內容豐富,結構搖曳生姿。文章在一線的不斷延伸中,把一個個相關的內容通過看或想等方式連綴起來,即所謂“串珠”。通過一線串珠就可以把文章千變萬化的材料組織起來,盡管題材多種多樣,作者構思精巧不同,都可以貫穿始終,做到“形散而神聚”。比如像冰心的《笑》,勾勒了三幅唯美的畫面,一是畫中的小天使,二是路旁的村童,三是茅屋里的老人。這三幅來自不同時空的畫面是怎樣有機聯系在一起的呢,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即“抱著花兒,向著我微微的笑”。這個句子就是文章的線索句。三幅畫面就是三顆散落的珍珠,靠“抱著花兒,向著我微微的笑”這條線把他們聯結起來。形成了一篇標準的“形散神聚”的范文。
總之,這是一種擴散式的作文構思方式,具有形散神聚的表達效果;能使文章的思路更清晰,結構更嚴謹;豐富的聯想和想象,時空巧妙地聯結,使作文的素材更加多樣;情感更加充沛,主題更加鮮明,中心更加突出。這種構思方式不僅適合寫記敘文,也適合寫議論文和散文。
參考文獻:
[1]劉心武《一線串珠 光彩奪目》發表于《中學時代》2014年第5期.
[2]楊宇鵬《也說“一線串珠式”教學》發表于《語文教學通訊》2012年(35):22-24.
作者簡介:
張瀚予(1979年3月-),女,四川省蒼溪縣人,現任職于四川省廣元市元壩中學,高中語文教師,主要從事“閱讀與寫作”的教學研究,大學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