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姝
【摘要】在小學語文學習過程中,閱讀是非常重要的環節,高年級語文教學模式和低年級相比,存在較大差異,所以,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具有更大的難度。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充分認識閱讀能力培養重要性。對學生在朗讀、閱讀興趣能力培養方法上進行分析、探索,引導學生使用科學方法進行閱讀。本文通過分析目前高年級閱讀中存在的問題,對相關閱讀能力培養策略進行詳細闡述。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 閱讀教學 策略淺談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7-0086-02
前言:
一個人是否具備持續學習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閱讀能力,因此,從小學階段就培養閱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傳統教學模式中,過于強調對課文的背誦,容易形成死記硬背的情況,由此可見,教師如何提升學生閱讀興趣,發揮出閱讀教學的趣味性和活力尤為重要[1]。
一、目前小學高年級閱讀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目前,小學語文老師普遍存在對閱讀能力重視程度偏低的現狀,如何有效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習慣,增加閱讀量仍是一項重要工作,很多小學語文教師還是以課堂講授為主,要求學生熟讀或者背誦課文,教師再對文章內容和思想進行歸納講解,這種教學模式容易造成學生缺乏主觀思考和創造性的問題,同時,在小學高年級閱讀授課中,對遇到的生僻字重視程度不夠,影響學生閱讀基本素質的培養,最終導致現有閱讀教學對學生吸引力不足,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局面。
二、小學高年級閱讀能力培養的有效策略
1.讀思結合,培養學生閱讀方法。
(1)精讀為先。學而不思則罔,正確讀書方法加之對內容的思考,會使閱讀成效發揮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學高年級語本一般會標注需要精讀的部分,要求學生對文章語言、寫法、生字等能全面把握。比如,六年級課文《延安,我把你追尋》,學生可以通過朗讀的方式,進行有聲有色的課文閱讀,充分調動學生主觀體驗感和語言能力進行精讀,這樣學生可以充分體會作者寫作感受,對文章中的構詞、句式有深刻體會,教師再對經典段落進行講解,讓學生更扎實的掌握閱讀方法,培養閱讀能力。
(2)品讀為重。品讀的方法要求學生通過反復閱讀文章,去體會其中的字、詞、句,有代入感的體會作者寫文章時心情感受,體會作者真情實感。比如,教師可以在學生閱讀思考之后,嘗試要求學生繼續編寫文章中被忽略的部分,或進行有想象力的續編,以作文或小練筆形式完成,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得到更好閱讀感悟,增加整體認知度,經過長時間練習,不但可以提高閱讀水平,也可以鍛煉文字寫作能力,提高語文素養。
(3)略讀跟上。略讀的方法是指粗略、不深刻的閱讀,目的在于快速閱讀文章,大致了解文章意思。目前小學高年級都增設有略讀的課文,六年級精度和略讀課文基本各占一半,由此可以看出,略讀文章的重要性。要求教師要正確把握略讀課文的尺度,具有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掌握靈活教學策略,既能準確傳授文章知識,又能使學生掌握略讀的技巧方法,達到拓展學生思維的教學效果[2]。
(4)摘抄學習。摘抄的方法是針對已經閱讀過的文章,將其出現重點、難點部分進行標記、進行注釋或寫出評語,也可將其中優美詞句和段落進行摘抄。摘抄的文章可以是課文,也可是報紙雜志、課外讀物等,多鼓勵學生寫讀后感和摘抄筆記,發表自己對文章內容的看法,也可在班級內相互探討,將語文學習中的聽、說、寫緊密結合,迅速提升閱讀整體水平。
2.創設情境,豐富閱讀形式。
小學高年級語文學習的效果,同師生感情和創設教學情境有很大關聯,因此,教師應在授課過程中重視理論性和藝術性相結合,用演、唱、畫等形式融入教學中,使授課形式更為直觀化、生動化。比如,在講解課文《黃河頌》時,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以播放圖片或者視頻的形式,向學生直觀展示文章中出現的景象,使學生在試聽和心理感受上產生共鳴,結合課文的文字內容,形成更充分認識,激發閱讀興趣。同時,在此過程中要鼓勵學生多積累優美詞句,以作文的形式寫觀后感[3]。教師也可以組織演講比賽、手抄報等形式展現學生閱讀成果,在班級進行交流分享,學期末評選出“閱讀標兵”獎項,鼓勵學生積極主動進行閱讀。
3.培養學生課外閱讀能力
目前,較多家長和教師僅注重分數,導致學生沒有機會閱讀課外書籍,讀書成為具有功利性的行為,閱讀內容僅圍繞課本,考試輔導教材,嚴重影響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小學新課程標準中提出,要積極利用圖書館和網絡渠道,擴展閱讀面,提高課外閱讀總量。學生可多按照自身興趣選擇課外讀物,包括經典名著、流行讀物等。偉大的文學大師魯迅也指出,好的文章關鍵在于豐富的閱讀量,作為教師,更不能扼殺學生喜愛讀書的習慣,充分做好領路人,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
4.課堂教學尊重個體差異。
每位學生學習能力、性格特點都會不同,在心理、生理和思維方式上也具有較大差異性,要求教師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充滿積極性對待每位學生,對學生的閱讀能力,多給予學生肯定和鼓勵,避免出現“求同”心理,主觀限制了學生的學習和思維能力,尊重每位學生學習自信心,培養他們學習主動性。比如,同樣一篇文章不同學生閱讀感受不盡相同,教師在讀后感評價中不應該去糾正,而是給予贊同和適當點評,避免挫傷部分學生的閱讀積極性[4]。
總結: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早在幾百年前,杜甫大師就告訴我們這樣的道理,“學而不思則罔”,在閱讀和思考中增加見識,拓展知識,對小學高年級學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不僅可作為語文寫作基礎,更可在閱讀中體現學習的樂趣,使課外閱讀與課內知識相得益彰,逐步提升學生閱讀能力,全面提升語文素養水平。
參考文獻:
[1]吳文聰. 學而不思則罔——淺談小學高年級閱讀[J]. 亞太教育, 2015(32):185.
[2]段克文.學而不思則罔——淺談小學數學中“讓學引思”的應用[J]. 中華少年, 2017(18).
[3]楊建平. 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思維訓練[J]. 讀與寫旬刊, 2012,(10).
[4]沈華明.在閱讀中找素材、學技巧——淺談小學中高年級的寫作訓練[J]. 寫作旬刊, 2015(10):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