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煒琪
2017年,諾蘭導演的《敦刻爾克》與喬·賴特導演的《至暗時刻》這兩部作品,在全球電影市場掀起熱潮,并收獲不俗票房,讓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極為重要的“敦刻爾克大撤退”重新回到人們視野。然而不該被我們遺忘的是,曾在1938抗日戰爭時期,有一場被稱為“東方的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戰略勝利——“宜昌大撤退”,它為戰爭中的中華民族搶救了大量的工業物資與設備,為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而這場重要的戰役,也曾在2016年被搬上電視銀幕——以一部演繹生動、制作精良的電視劇,讓我們了解了這段歷史。
2014年,該劇以《最后的國門》為名,以近代革命的題材申請備案。在備案最后階段定名為《宜昌保衛戰》。次年,作為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七十周年的獻禮作品,該劇在湖北開拍,并在2016年完成制作,同年七月在四川影視文藝頻道首度播出。此外,在步入九月抗戰紀念月之時,該劇也作為優秀抗戰題材代表,登陸央視八套,與更多的觀眾見面了。該劇強大的導演團隊和制作團隊,保證了作品最終質量的同時,也使它在眾多近代革命題材作品中脫穎而出。這部電視劇能廣受好評,原因不僅在于它精良的制作水準,還在于以下幾個特點。
1 嚴謹態度還原歷史真相
近年來,抗戰題材作品的數量不斷趨于增長,但從作品的質量上來看,卻是魚龍混雜。由于這些作品在創作過程中,過分地丑化日敵,神話主角人物,并虛構出許多讓觀眾嗤之以鼻的離譜設定,如網絡上常常調侃的“槍斗術”“手撕鬼子”等等,導致許多觀眾一聽到抗日題材的作品,就心懷忌憚。但與其他抗日劇不同的是,《宜昌保衛戰》能從一開始就讓觀眾體會到它嚴謹求實的創作態度。該劇以1938年的宜昌大撤退和1943年的石牌保衛戰為創作背景,深度還原歷史真相。開篇是慘烈的戰爭場面,并且在剪輯中加入了真實的戰爭影像畫面,讓人難掩激動的心情。大量的爆炸鏡頭,逼真的飛機戰斗特效,體現出主創們在創作過程中的用心良苦。美中不足的是,有不少戰斗畫面有調換方向重復使用的跡象,但快速流暢的剪輯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這點,不影響整體上的觀影感受。
此外,在劇情設計上,該劇也沒有過多不合理的設定,主要還是圍繞宜昌大撤退到石牌保衛戰的整個歷史過程來進行創作的。在一些影響歷史進程的大事件上,主創團隊盡可能對其進行了還原,如宜昌江防工事腐敗案、第三次鄂北大捷、張自忠遭遇襲擊而死等等。雖然主角胡宜生為虛構人物,但編劇沒有選用太多決定性的歷史事件用以塑造該人物,而是以一種歷史見證者的視角來塑造這一人物形象,這也使觀眾感受到創作者還原歷史、適度再現的嚴謹創作態度。尤其是在還原歷史史實時,編劇用了大量的筆墨描繪了發生在宜昌大撤退中的“宜昌江防工事腐敗案”。這則在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事件,通過導演與編劇的合理改編,更加清晰地呈現在了大眾的視野里。在中日棗宜會戰中,荊宜師管區兼宜昌警備司令蔡繼倫,作為宜昌軍界一把手,身兼數職,肩負重任,卻在國難當頭之際大發國難財。1940年5月,蔡繼倫終因貪污瀆職被槍決。這件事,不僅與宜昌大撤退中為人民利益無私奉獻的愛國實業家盧作孚先生的所作所為形成鮮明對比,并且在倡導反腐的今天,使其有了更深刻的意義。在往常諸多影視劇中,由于創作者對這類問題刻意淡化甚至回避,導致沒有對觀眾起到積極的社會影響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的作用。而劇中對“宜昌江防工事腐敗案”的著力刻畫,不僅對廣大觀眾起到了警示作用,也能讓我們直面歷史,記住教訓。
2 獨特視角帶來新鮮體驗
劇中不同以往地引入了平凡日軍的視角。在行軍過程中,一名普通日軍士兵不斷用寫日記的形式,記錄著自己面對戰爭、面對侵略的迷茫心境。這樣人情味的表達,也讓《宜昌保衛戰》在諸多一味抬高自己、貶低日軍的抗戰題材作品中嶄露頭角。而且在后續的劇情中也沒有舍棄對日軍士兵的刻畫,小柴隊長、古賀一郎、小林,他們作為侵略者中的一份子,面對戰爭心理上產生的一系列變化,以及在戰爭中的種種得失都凸顯出了戰爭的殘酷和身處戰亂之中每個人都是受害者的無奈。甚至讓對臉譜化的日軍形象深深厭惡的廣大觀眾都不禁對這幾個日軍角色產生同情。這樣不俗的視角,讓人很難不去聯想到《紫日》這樣反戰立意強烈的電影,雖然電影中有過這樣的視角,但在電視劇作品中還是很少見的,尤其是在抗日題材作品已形成刻板模式的現在,這樣的大膽嘗試還是很值得鼓勵的。許多觀眾在看完這部抗日劇后甚至對其中的日本兵產生了同情憐憫的復雜情緒,由此可見,這不僅是一部有深度的作品,更是一部有溫度的作品,其彰顯的人文關懷可見一斑。雖然這樣的情節設置從側面體現出了其他人物的單薄,但從一定程度上講,這樣的嘗試是很值得鼓勵的。如果拋卻這樣的視角,以這個抗日戰爭史上偉大撤退為題材而改編的電視劇,或許就會被湮沒在眾多的抗日神劇中,而未能有機會與更多的觀眾見面。
另外,網絡電視劇之所以能不斷創造收視熱潮,沖擊主流衛視的電視劇,原因就在于網絡電視劇在題材、體裁、角色、視角等許多方面都越來越大膽,并且在制作上越來越趨向電影化、精致化。這就使得近年來,引起收視熱潮和熱門話題的網絡電視劇越來越多,而還在原地踏步的主流衛視電視劇,就無法和蒸蒸日上的網絡電視劇相抗衡。所以多進行這樣的嘗試,也是激發競爭力的一種手段。同時,這樣的嘗試也將會造福觀眾、為觀眾帶來更好的觀劇體驗。
3 精良制作再現慘烈戰況
從劇中不難看出,該劇沒有將大量的經費花費在明星、偶像演員的身上,而是將很大一部分成本投資在了戰爭場面、爆炸效果的制作上。所以我們沒能看到讓人出戲的“五毛特效”、鋼絲橫飛這些鏡頭。動作場面上的精致換來的是觀眾全身心投入地聽導演講故事。另外,在以往抗日題材的影視劇中,常常有日本人說中文的現象,但從實際情況考量的話,未必符合真實的歷史情境。但在《宜昌保衛戰》中,幾位港臺演員找了配音,所以沒有出現“演員一開口,觀眾就跳戲”的情況,很好地再現了歷史場景。在戰爭題材的作品越來越注重宏大戰斗場面,以巨大投資來博取觀眾眼球的今天,僅憑文戲來打仗的電視劇已經無法滿足觀眾的需求了,這樣的客觀因素也驅使著抗戰題材的電視劇不得不重視宏大戰斗場面的描繪。
《宜昌保衛戰》在許多戰略戰勢進程階段,引入了當時的戰略地形圖,并配以嚴謹的旁白解說,以此來提升觀眾的緊張感,也能使觀眾更直觀地了解當時的戰況戰局。這種方式在紀錄片中十分常見,并且近些年也大量被引入抗戰題材電視劇中。
這樣的引用費時費力,需要了解大量的資料,否則就很容易弄巧成拙。但這種引用的效果卻十分顯著,無論是資料、旁白形式的插入,還是手持運動鏡頭的填入,這些紀錄片元素在電視劇作品中的出現,極大地豐富了電視劇作品的可觀賞性,為作品增色不少。但對作品真實性的要求又讓很多憑空架設的故事很難找到參考的材料。《宜昌保衛戰》在拍攝制作過程中受到宜昌當地各級單位的重視,各部門積極配合,因此在資料獲取、史料考證上該劇都有權威的歷史證據做支撐。這也側面提醒抗戰題材電視劇的創作者,在創作初期,就要選擇站得住腳的史料背景來進行藝術創作,并盡可能發揮地方優勢,利用好地方資源整合能力,才能有條件選擇有利于藝術表達的影視手段,來豐富自己的作品。
在該影視劇的后期制作中,雖然有之前提到的素材重復使用的問題,但戰爭場面的剪輯非常到位,戰略地圖的展示也有很強的可信度。電視劇、電影、紀錄片雖然是不同類型的影視作品,但它們相互學習引用影視語法,對其長期發展而言是十分必要的手段。例如:現象級綜藝選秀節目《中國有嘻哈》就引用了電影劇情式的剪輯,如今網絡電影、網絡電視劇大行其道,就是因為它們逐漸打破了各種影視類型間的“次元壁”,倡導多元與融合的影視表達,所以越來越被年輕受眾接受和喜愛。如何通過電視劇作品讓沒有經歷過戰爭的觀眾了解歷史、正視歷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抗戰題材作品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制作水平,并且使作品不拋棄真實性的前提下,才能越來越被觀眾喜聞樂見。
4 細節設置隱喻深刻內涵
劇中有許多段對話 、情節,其實與主要劇情并無密切聯系,但往往飽含著對現實問題的隱喻和諷刺。例如日軍行軍過程中看到有英國國旗標識的屋舍,長官下令不要打擾,但士兵卻提出“可是我們的口號不是說‘要把亞洲人民從西方人的奴役下解救出來嗎?”這樣的疑問。再例如,小林與戰友在小鳳仙不屈凌辱含恨身亡后,小林講出了“武力能帶來強大嗎?武力什么都帶不來”的觀點。這些意味深長的臺詞,一部分契合了該劇反戰的主題思想,另一方面也滲透了作者對一些現實事件的深刻反思。在凸顯了包括日軍在內的諸多人物內心情感的同時,也拔高了作品的理性層次,所以在客觀上就與那些充斥著吶喊與不合理劇情的抗戰劇集相區別,讓人們感慨戰爭殘酷的同時,又有更深層次的思考。
以上這些,讓我們看到了《宜昌保衛戰》這部電視劇以中國抗戰歷史上難得的成功撤退為背景的作品在制作上的良苦用心。但它還在許多方面存在著不足,例如:主角光環過分強大、主角的感情故事中,男主表現出的讓人難以理解的直男癌癥狀、一些傳達價值觀的臺詞過于生硬、部分香港演員配音的口型對不上、敘事結構上略顯混亂、高潮段落說來就來以及前文提到的一些小問題。但不可否認,這些也都是如今許多抗戰題材電視劇的通病。之所以廣大觀眾能接受并認可這部作品,主要還是因為我們能看到《宜昌保衛戰》在還原歷史真相、引入獨特視角、再現慘烈戰況等方面做出的努力。
在承認大多數“雷劇”“神劇”擾亂著抗戰題材市場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觀眾的審美在不斷提升,市場也在逐漸淘汰著“抗日神劇”。能進入觀眾視野的抗戰題材劇集,在編劇、拍攝、制作方面不斷向著更高的水平發展。《宜昌保衛戰》選取了抗日戰爭中極具代表性的題材,制作團隊也足夠專業。因此從這部劇集中,我們能發掘出近年來國產抗戰題材電視劇帶來的變革和創新。
大眾對于國產抗戰題材電視劇的感情,猶如民眾對中國足球的感情一般。一方面,我們熱愛這個能激發我們愛國熱情,鼓舞我們勿忘國恥題材的影視作品,但另一方面也為我們沒有足夠優秀的抗戰題材作品而遺憾。觀眾批評它是因為期待著有朝一日我國的作品能在國際平臺上,與其他國家同類型的作品一爭高下。我們的抗戰史不光是受侵略受壓迫的屈辱史,也是走向勝利走向復興的光榮史。《宜昌保衛戰》是在抗戰題材作品水平逐步提高的大方向中創作出來的,因此我們有理由期待并相信會有更優秀且更具代表性的作品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