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瑱
【摘要】規則意識在進行人格健全培養以及社會和諧環境構建的過程中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基于此,本文從源于生活發現規則意識、深度思考分析規則意識以及回歸生活應用規則意識等三個層面,對“道德與法治”課中規則意識的培養進行分析,為學生樹立規則意識提供參考。
【關鍵詞】規則意識 和諧社會 法治社會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8-0068-02
引言
規則意識實質上是一種人發自內心利用規則進行自身行為規范的意識,在生活中規則意識十分重要,也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排隊上車等,在生活的細枝末節都能夠體現中規則意識。規則意識不僅是一種思想層面的概念,更是對于生活實踐的一種指導,只有具有規則意識才能保障社會有序發展。
一、源于生活,發現規則意識
《道德與法治》的課堂對于學生來說,不單單是一門簡單的學科課程,而是對日后生活、工作都具有深遠意義的課目,其中所滲透的規則意識對整體社會環境的構建也充滿了重要的意義。規則意識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必須做好引導工作,讓學生理解到,生活是規則意識的來源,必須發現、分析生活中存在的規則意識,才能夠讓學生有效地理解。《道德與法治》所關注的內容也是在生活中培養出學生的規則意識,所以教學的過程中離不開生活,以生活為基礎開展具體教學活動。首先教材的內容就需要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與教材之間不會產生距離感。所有的道德、法制規則意識都是在生活中能夠得到體現的,并且也是從生活中的良好現象進行的總結與提煉。規則意識來源于生活,所以在生活中也具有很多文明良好的現象,例如扶老奶奶過馬路,在公交車上為老弱病殘孕讓座等,這些都是具有規則意識的體現。單獨根據教材對規則意識進行定義,學生很難具體理解,也不會產生深刻的印象,只有結合生活,才能使得學生懂得那些事具有規則意識的行為,哪些是缺失的行為。
二、深度思考,分析規則意識
對于規則意識的理解需要通過深度的思考,思考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情境創設的手段幫助學生進行規則意識的分析[1]。何謂規則?規則就是一切事物運行所必須遵守的法則,所以通過自身角色的帶入更能夠促進學生對規則意識的理解,并且進行相關內容的思考。教師可以利用游戲的方式創設情境,幫助學生開展自我代入。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踢毽子的游戲,在游戲過程當中進行具體規則的制定,并且必須進行嚴格的遵守,一旦違反規則就必須出局。這樣學生在游戲時就體會到了規則的作用,意識到了違反規則的后果。規則意識情景的創建可以應用在各種具體的教學當中,不僅僅是利用游戲的方式。在進行《學校里的號令》這一課學習當中,教師通過對于各種號令含義的闡述,讓學生意識到號令下,必須對其進行遵守才能保證一切有序協調。情景創建的過程當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對規則進行思考,例如:規則為什么這么重要?沒有規則這個社會會變成什么樣子?從而讓學生能夠發散思維,促進整體思想認知的提升。
三、回歸生活,應用規則意識
規則意識在學生的思想中進行了普及并不是規則意識教育的終點,只有將規則意識回歸生活,進行具體的應用才是規則意識教育的最終目的。規則意識不是只存在于書本或者是口頭上的,而是需要“做了”,才實現真正的意義。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就要貫徹實踐的意識,例如在學習抵制不文明現象時,在生活中就需要從自己做起,做一個遵守文明規范的好孩子。喝完的水瓶要丟到垃圾桶內,遇到草坪時不可以踐踏,或者是在考試時遵守考場紀律等等,都是在生活中對規則意識的具體應用[2]。只有能夠回歸生活,規則意識才變得具有現實意義,同時也能夠帶動社會環境的整體發展,這才是《道德與法治》教育的目的。學生學習了規則意識,不僅要規范自身的行為,同時還可以帶動身邊的朋友、親人一起做遵守社會道德規范與法律法規的好公民,在親人喝酒之后想要開車,學生就可以進行勸阻,酒駕不僅是違反法律法規的行為,同時還是對自身、他人生命安全造成危害的行為,無論從道德還是法律層面,酒駕都應該是加以抵制的。回歸生活才能夠體現規則意識的最終作用。
結論
總的來說,規則意識是不可缺少的,在學生的課堂當中教師也應當重視對其規則意識的培養。課堂是形成學生健全人格的重要環節,對于學生生活、工作中行為都具有引導作用,在課堂上把握生活與規則意識的關系,能夠為學生日后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也為社會建設提供了優質的人才。
參考文獻:
[1]秦尊軍.嚴謹:法治課堂教學的理性價值追求[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8(05):62-64.
[2]白夜罡.依法治國視域下學生法律思維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6(1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