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無線廣播電臺的誕生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無線電廣播在人類的信息傳播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其覆蓋面和節目內容存在一定的限制。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豐富的內容、穩定的收聽效果以及跨地域特性,廣播APP日益流行。在過往的研究中大多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互聯網廣播APP會對傳統無線電廣播造成嚴重沖擊并有可能取而代之,但本研究認為,競爭和共生的融合發展是傳播無線電廣播電臺和互聯網廣播APP的發展之路。
關鍵詞:互聯網廣播APP;無線電廣播;競爭與共生
1 無線電廣播
20世紀初,語言和聲音廣播開始出現。在相當長的時間里,無線電廣播和報紙、電視一起扮演了人類大眾傳播重要的媒介,并被稱為三大傳統媒體。
1.1 無線電廣播發展史
1920年,世界上第一個取得營業執照的商業廣播電臺美國匹茲堡KDKD廣播電臺開始播音。此后,各國的無線電廣播陸續誕生:1921年,英國、加拿大、新西蘭、澳大利亞和丹麥;1922年,法國、蘇聯;1923年,德國、中國(1月23日,上海);1924年,荷蘭意大利;1925年,日本。到1935年,全世界的無線電廣播電臺發展到1700多座并以以調幅廣播為主。80年代中期,無線電調頻廣播在中國大陸普及。1980年,德國率先開發DAB(數字音頻廣播),DAB也開始在中國大陸的北京、廣州、鄭州等地進行實驗性播出,但絕大部分地區,仍然以傳統的調頻和調幅方式播出。
1.2 傳統無線電廣播的分類化發展
在傳統無線電廣播誕生之初,財經、新聞、音樂等都會集合在一個頻率播出,隨著聽眾的分層,傳統的廣播電臺也開始出現分類,以成都為例 ,有以新聞為主的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中國之聲、四川人民廣播電臺新聞頻率和成都人民廣播電臺新聞頻率,而音樂文藝類則有四川人民廣播電臺的岷江音樂廣播、四川文藝廣播、成都人民廣播電臺經典946、;交通電臺則有四川人民廣播電臺交通頻率、成都人民廣播電臺交通頻率、成都人民廣播電臺私家車廣播等。
2 基于互聯網的廣播APP
在中國大陸,能夠實現全國覆蓋的只有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和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全國各省市區級臺一般都是嚴格按照各自的行政區劃進行覆蓋。當世界進入互聯網時代,一根網線、一臺電腦,基本上可以聽到全世界各大電臺的聲音,而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各種廣播APP也層出不窮,目前較為流行的有蜻蜓FM、考拉FM、喜馬拉雅等。
2.1 互聯網廣播APP的分類
互聯網廣播APP在誕生之初,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由各傳統廣播電臺開發的APP,另一類是社會資金開發的廣播APP。
1)傳統廣播電臺開發的廣播APP。這類廣播APP主要是提供本臺的廣播內容然后通過互聯網播出,比如“北京廣播在線”、“山東交通廣播”,影響力最大的是蜻蜓fm,它收錄了中國大陸、港澳臺地區、海外地區等3000多個電臺頻道,官方稱截至2014年9月有5000萬用戶但不支持用戶自主錄制節目(UGC)。 “阿基米德電臺”,由上海東方廣播中心推出,包括上海廣播各節目在內共有全國7000余檔節目,同樣不支持UGC。2)非傳統廣播電臺開發的廣播APP。這類廣播APP由社會資金研發,初期提供傳統廣播電臺的鏈接,其后開始涉足UGC并以此為賣點。喜馬拉雅FM是這類APP的代表之一,在內容方面支持用戶上傳聲音作品。節目形式有新聞資訊、電視電臺節目、音樂mp3、有聲小說、英語、評書,還有財經股票、兒童故事。懶人聽書的亮點是大量的有聲書籍,荔枝FM打出“人人都是主播”的口號,內容基本來自普通用戶錄制上傳。考拉FM既不是UGC也不是“搬”傳統電臺的節目,而是成立節目制作團隊,,容形式有脫口秀、音樂、資訊、段子等節目,還有明星大咖、網絡紅人、男神女神、行業大V等做主持。
3 廣播APP對傳統廣播電臺的沖擊
音質好、接收效果穩定、內容豐富、不限地域,可反復收聽,廣播APP的出現的出現對傳統無線電廣播帶來了較大的沖擊,并極大改變了用戶的收聽習慣。
3.1 海量內容且個性化的定制
和傳統廣播電臺相比,由于成立了專門的制作團隊(比如考拉FM)或者UGC(比如喜馬拉雅FM、荔枝FM),使其內容更加的個性化和貼合用戶的收聽需求,其內容不僅有全國各大廣播電臺的鏈接,還包括音樂、戲劇、故事、評書、大V言論等、聽眾可以非常方便的檢索收聽,
3.2 碎片化收聽和最大限度滿足用戶需求
傳統廣播電臺而言,播出時間相對固定,錯過了就無法重復收聽,而通過廣播APP你想多久聽、聽幾遍,一次聽多久,用戶都可以自主選擇。
什么樣類型的節目更受聽眾的歡迎,聽眾對這檔節目內容有何意見和建議?通過后臺數據,可以真實的反映一檔節目的收聽率和用戶的收聽體驗,并對節目內容進行相應的調整,以更好的貼合用戶的喜好。
3.3 分流傳統廣播電臺的收聽人群
根據Analysys易觀智庫發布的《中國移動電臺市場季度監測報告2015年第4季度》數據顯示, 2015年第4季度,喜馬拉雅FM的用戶滲透率達23.3%,蜻蜓FM用戶滲透率達到12.8%,荔枝FM以3.5%的用戶滲透率位居行業第三。
4 互聯網廣播APP 無法取代傳統廣播電臺
雖然互聯網廣播APP具有諸多優勢,但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互聯網廣播APP是無法完全取代傳播無線電廣播電臺。
4.1 互聯網廣播APP內容豐富但魚龍混雜
互聯網廣播APP由于引入了UGC模式,內容制作門檻較低,雖然內容較為豐富,但和傳統廣播電臺的節目相比,無論在節目制作質量、內容編排上都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別是在一些評論節目方面,雖然語言犀利,但銳度有余厚度不足,同時廣播APP無新聞采訪權,諸如時政新聞、財經、評論等嚴肅性節目、其時效和質量無法和傳統廣播電臺相比。
4.2 傳統廣播電臺的聽眾相對穩定
對于傳統廣播電臺而言,其聽眾的忠誠度相對較高,比如廣大司機都習慣通過交通廣播電臺收聽實時路況,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喜歡新聞的聽眾粘著度較高。
4.3 傳統廣播電臺也在變革
面對廣播APP的沖擊,傳統廣播電臺也沒有坐以待斃,一方面,他們在資訊的傳播和報道上盡量做到第一時間第一現場,同時在節目的安排上,也盡量與時俱進貼近用戶的喜好,比如四川岷江音樂臺的岷江排行榜、經典946的經典老歌等收聽率都不錯, 91.4的《心情加油站》是一檔老牌的夜間談心節目,已經播出了十多年。
5 結束與討論
互聯網廣播APP的便捷、互動、多樣和收聽電臺數量是未來廣播電臺的發展趨勢,也極大地滿足了用戶的收聽需求,但傳統廣播電臺得益于及專業、嚴肅和及時,并結合收聽成本及習慣,仍然會占有相當的份額。未來,傳統廣播電臺與互聯網廣播APP將在競爭和共生中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雯.傳統電臺到移動音頻APP的轉變之路.[J].西部廣播電視,2017.3
[2]洪錫多.傳統廣播電臺APP發展現狀及思考.[J].新聞研究導刊,2016.7
[3]何翔.移動互聯網時代廣播媒體的發展.[J].編輯之友,2016.5
[4]莫佛基.我國移動音頻APP的現狀及其發展策略探析.[J].聲屏世界,2017.1
[5]黃宜萬.移動互聯網廣播與傳統廣播覆蓋特點分析及廣播發展趨勢思考.[J].廣播電視與技術,2015.2
[6]趙亦紅.移動互聯網廣播發展的新機遇.[J].中國廣播,2014.3
作者簡介
譚波(1972-)男,漢族,四川成都 ,成都體育學院新聞系2016級碩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體育新聞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