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學非 郭姍姍 呂悅芳 湯劍
摘 要:當前,我國正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小康社會,在這個過程當中,如何實現文化小康是建設的一個主要方向。本文嘗試從音樂文化建設的角度,探討如何以文化建設為契機,發揮出音樂對于促進文化小康實現的路徑。
關鍵詞:音樂文化建設;文化小康;意義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年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課題名稱:《音樂文化建設對實現文化小康的意義研究》(項目編號:HB17SH043)。
在大眾的日常生活過程當中,音樂不僅有助于提高廣大聽眾的音樂素養,更有助于陶冶大眾的高尚情操,促進其審美水平的提升。在學術領域,圍繞音樂文化建設對實現文化小康意義的研究還相對較少,所以,本文從音樂文化建設對實現文化小康的意義出發,對具體的實現路徑進行探討,對于促進音樂文化建設研究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
1 音樂文化建設對文化小康實現的意義表現
從整體上來看,音樂文化建設對于實現文化小康的發展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和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音樂有助于促進音樂文化事業的繁榮。
在社會主義小康社會建設與發展的過程當中,文化作為不可或缺的一環,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尤其是音樂對于陶冶公眾的性情、培養高雅的情操、提升公眾的藝術審美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所以,通過發揮音樂文化建設的正面性,對于促進我國小康事業的繁榮與發展有著一定的正面影響。
其次,有助于提升公民的文化道德修養。
文化小康建設的一個主要出發點是提高廣大公民的幸福感,其中,道德修養水平與公民自身的幸福感有著重要的內在關聯,以音樂為媒介特別是借助積極向上的、動聽的民族音樂,可以進一步地激發廣大公眾的愛國情感,引導其在今后的人生道路成長過程當中更加樂觀,更加向上,不斷的提升自身的幸福感與獲得感。
再次,有助于促進文化傳統的繼承與發展。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特別是在音樂發展史方面,中國更是有著難以磨滅的貢獻,從春秋時期到近現代時期,無數的音樂作品共同鑄就了華夏燦爛的文明,通過進一步的注重音樂文化建設,不僅有助于激發全民族對音樂文化傳統的重視,更可以將中國文明走向世界。
最后,音樂文化建設有助于促進世界文化交流。
實現文化小康不僅僅是實現我國自身的文化建設與發展,從整個全局觀來看,也是可以為世界的文化建設與發展發出中國自己的聲音。所以,在整個音樂文化建設與推進的過程當中,中國文明和中國音樂必將為整個世界音樂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2 我國音樂文化建設的現狀
從目前來看,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以后,我國音樂文化建設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就,涌現出一大批音樂家以及杰出的音樂作品。但是,我們在看到音樂文化建設所取得的偉大成就的同時,還應該看到音樂文化建設在某些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音樂文化建設的氛圍不夠濃厚。
一直以來,音樂作為高雅藝術的象征,具有一定的小眾特點,很多音樂藝術家在進行音樂作品的創作過程當中脫離了人民群眾,影響了音樂創作所具有的藝術特色的發揮,再加上音樂文化建設在具體的推進過程當中,缺乏科學系統的媒體跟進,整體的文化建設的氛圍有必要進一步的進行強化。
其次,音樂文化建設人才不足。
音樂文化建設是一個系統的過程,在進行具體的實施過程當中,離不開專業的音樂文化建設人才。目前來看,我國各大院校都將音樂作為重要的藝術專業來進行拍攝,但是,在具體的音樂文化人才的培養質量,特別是音樂創新人才的培養規格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滯后性。整個音樂文化建設面臨較為嚴峻的人才不足的挑戰,這一點需要在今后的音樂文化建設與發展的過程當中進行改善。
最后,音樂文化建設對傳統的繼承重視不足。
我國有著悠久的音樂文化傳統,在邁向新世紀的過程當中,一些優良的音樂傳統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不同程度的非文化遺產特別是音樂文化遺產被人們所淡忘。這不僅是一種音樂文化的損失,也是我國音樂文化財富的損失。所以,在今后的音樂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過程當中,如何做好傳統的繼承與發揚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總之,由于主客觀的原因,我國在音樂文化的發展氛圍、人才培養以及傳統的繼承與發揚方面還存在一定不足,這些不足也為今后音樂文化的建設與發展指明了方向。
3 發揮音樂文化建設對實現文化小康意義的路徑
在上文中,主要從宏觀層面探討了音樂文化建設對實現文化小康的意義,為了更好的達到理想的推動目標,在具體的實施過程當中,本文嘗試從以下幾個方向出發提出幾點建議。
首先,重視音樂文化建設氛圍的營造。
音樂是有靈性的,無論是在音樂的聆聽過程當中,還是在音樂的建設過程當中,需要借助必要的音樂文化氛圍的營造,不斷的為音樂文化建設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所以,在今后的音樂文化建設助推文化小康實現的過程當中,相關部門應該積極完善必要的宣傳媒體,為整個音樂文化建設提供必要的文化支持。
其次,重視音樂文化人才的培養。
相比較而言,我國音樂文化相關人才無論是在人才的儲備方面,還是在音樂創新人才的培養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不足。特別是近段時間以來,音樂文化人才的出走,為我國音樂文化建設帶來了不利的影響。如何進一步的建筑系統的舉措,留住人才,吸引人才,讓更多中華音樂唱出世界民族之音,應該是今后音樂文化管理部門需要思考的一個主要方向。只有以人才為基礎,助推音樂文化建設,其所具有的作用和意義才能夠得到更好的凸顯。
最后,積極做好音樂文化的繼承與發揚。
在今后的音樂文化建設的過程當中,相關部門一方面需要對我國傳統的音樂文化寶庫進行挖掘,將有益的經驗進行借鑒與參考,另一方面,還應該在歐美等西方音樂基礎上,對我國傳統的音樂文化進行系統的改進與提升,進一步提高音樂的時代性,只有嘗試中西合璧,才能夠有效地助推音樂文化建設,更好地實現文化小康。總之,在今后的音樂文化建設與發展的過程當中,只有不斷的在音樂文化建設氛圍,音樂文化建設人才的培養以及音樂文化傳統的傳承與發揚方面下更大的力度,才能夠達到理想的目標。
4 結語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小康社會,可以說是任重而道遠,在這過程當中,需要以音樂文化建設為基礎,系統地發揮出音樂所具有的積極作用和影響。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夠有助于音樂文化建設意義內涵的相關研究領域的深入和完善。
參考文獻
[1]徐國科. 淺析加強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對實現文化小康的意義[J]. 環球人文地理, 2016(8).
[2]湯桂清, 陳艷輝, 孫玲玲. 基于互聯網視角下數據處理與檔案管理研究[J]. 經濟研究導刊, 2017(5):187-188.
[3]李飛飛. 淺論高校音樂教育專業教職工文化建設的意義和措施[J]. 中國職工教育, 2014(4):113-113.
作者簡介
吳學非(1983-),女,漢族,重慶市大竹縣,河北省邢臺學院,職稱:講師,研究方向:鋼琴教學
郭姍姍(1981-),女,漢族,河北省唐山市,所在院校:邢臺學院,職稱:講師,本科 研究方向:聲樂藝術教育研究。
呂悅芳(1980-),女,漢族,河北省柏鄉縣,邢臺學院,職稱:講師,學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聲樂藝術教育研究。
湯劍(1974-),女,漢族,北京,邢臺學院,職稱: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