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社會在各個方面發生著巨大變革。作為國家公民的當代大學生是即將踏入社會的新生力軍,無可避免的參與著社會的變革,當社會伴隨著大量新生事物的出現而發展的同時,不少現象表明了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出現淡漠,開始影響著社會成員的整體責任意識,其危害不可小覷。本文意在探究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缺失原因及
1 社會責任意識缺失表現
1)社會參與意識的弱化強調個人前景和輕視社會的思想。 不可否認,當代大學生有理想。但并沒有將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緊密聯系在一起。這些大學生缺乏對個人理想和社會理想的理解,缺乏對自己的歷史使命的理解,沒有正確認識自己是社會中的建設者。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利益主體的多元化逐漸確立了個人的獨立自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必須根據自己的利益和需要選擇自己的行為,學會了根據社會和市場的需求和動態來設計和發展自己,個人的個性和地位真正凸現出來了。
2)關心與冷漠并存。現今社會處于轉型階段,很多社會發展中的矛盾凸現出來,而新時代的大學生身心發展處于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的階段,情感豐富熱烈容易受到社會主流的影響,譬如在網絡上大學生一方面主張言論自由,但又不能完全辨別網絡是非,錯誤的言論很容易被引導,而對社會熱點問題的原始積極關注往往被誤導。對社會上凸顯的矛盾和問題在網絡中表現出短暫的熱情,打著關心社會的幌子“看熱鬧”這些情況不斷發生,這體現出當代大學生無法清楚認識自己要擔當的責任,把自己作為置身事外的“看客”對待社會發展,不能自覺擔當社會責任。
3)競爭意識強、責任毅力不足。近幾年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個人發揮才能,發揮能力提供了理想的舞臺。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強烈意識到個人在社會進步中的作用。“追求自我實現、完善自我價值”。當集體與個人發生沖突時,只強調個人;當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沖突時,個人利益是最重要的。缺乏為社會和集體犧牲的精神;選擇職業的主要考慮因素是高收入和自我實現。
2 大學生責任問題成因分析
上述關于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不足的現象是許多現象的主要類型。究其原因主要有:
(1)家庭以及個人原因。當代大學生主要為“80”,“90”后的獨生子女,生活條件相對優越,父母長輩關愛有加,他們的生活比較順利,遭受的挫折和困難也比較少,意志相對薄弱,依賴性較強,承擔國家和社會賦予的歷史使命的能力會比較弱。同時大學生進入大學才是剛剛踏入社會的開始,對于接觸的事物和人較少,社會視野不夠開闊。不能正確認識自己和社會,再加上自我修養不夠,對肩負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意識模糊不清。因此,不能將社會責任意識融入到平時的思維中去,要提高社會責任意識作為自己的社會使命更加困難,難以形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另一方面,有些大學生對自己價值定位不夠準確,對自己的選擇猶豫模糊,對大部分的事情顯得盲目無所適從,也是很難形成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的。
(2)學校教育原因。高校大學生責任意識培養的教育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應有的重視。在高等教育中,方法僵化、內容空泛、實效性差是大學生責任教育面臨的三個突出問題,在教學上,學校一貫只注重教學成績而忽略素質培養。實際上,高等教育不僅是培養大學生生存和發展的必備知識和技能,還應培養其良好的道德素質和高度的責任感。然而,高等教育工具和功利化傾向越來越嚴重。在這種情況下,培養學生成為具有堅定意志,完整心態,全面發展的現代精英是困難的。因此,當代高等教育的培養也是當代大學生缺乏社會責任意識的另一個主要原因。
(3)網絡以及西方思想文化滲透影響的原因。當今社會是個網絡飛速發展的時代,許多大學生沉迷于互聯網和游戲。不關心社會發展,自然不利于培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同時,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西交流日益頻繁,對于源源不斷傳入的西方文化思潮,尚缺乏整體判斷力的大學生對其沒有深刻的了解和辨析,他們不知如何區分優劣勢。影響他們身心全面健康的發展,導致很多人在思想上消極怠慢,把西方有些不適合我國發展的思想作為自己錯誤思想的理論支撐,因此,不可能在意識形態上樹立強烈的責任感,阻礙社會責任意識的發展。
3 培養新時代大學生責任感的路徑
3.1 充分培養大學生勇于承擔責任的意識
從教育內容來看。培養大學生的責任感,要從教育內容上明確規定。
1)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必須樹立堅定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培養過程中,大學教育是主要實施者,高校要注重愛國主義和理想信念教育。培養學生強烈的愛國主義和崇高的理想信念,幫助他們正確認識個人與社會的關系。認識到承擔社會責任是實現自我價值的唯一途徑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基礎。認識到個人離不開集體,個人價值的實現離不開社會的整體價值。形成強烈的集體觀念和愛國主義是培養責任感的基石。
2)從大學生自身利益出發,高校培養其責任擔當意識的又一個措施是從培養大學生關愛自身生命健康開始。對社會負責的人必須對自己負責并照顧自己,以便他能夠進一步關心他人并關心社會。高校應開展大學生生命安全教育,關注生活,熱愛生活,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具體措施可以通過相關講座,相關課程組織,培養學生多方面的態度,以正確的態度觀察生活,掌握安全知識,增強自我安全意識,珍惜生命;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正確面對挫折,辯證看待失敗,學會調節情緒,形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樹立自信和自尊,勇于承擔責任。
3.2 積極推動大學生敢于承擔責任的能力
培養大學生的責任感和責任感,既要強調教育方法的理論與實踐,又要把教室與社會相結合。
1)充分發揮課堂的導向作用。課堂是學生教育的主要戰場。當代大學生正處在一個對事物辨析能力不強的時期,極其需要引導和培養,因此,學校要在課堂上發揮作用,在傳授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同時,對他們進行深刻的思想德育教育,引導其明白自己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懂得承擔社會責任是完成自身完全社會化的重要步驟。使其要對社會,對自己,對他人負責的觀念升華為深刻的理念,從每個行動在表現出來。
2)充分發揮社會實踐的育人功能。大學生的社交不局限于課堂。為了培養大學生責任感,必須從各個方面入手,社會實踐自然成為培養社會責任意識的“第二戰場”。社會實踐的教育意義有時比課堂教育的意義更能深入人心,所以高校在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時,應盡量創造和提供更多的社會實踐機會。利用實踐活動的教育作用,引導學生通過實踐學習責任,積極拓寬大學生與社會交流的渠道,為他們提供各種培訓機會。使他們能夠接觸社會,以成熟的觀點理解社會現象,促進良好的社會實踐,堅決批判和抵制惡劣的社會氛圍和社會現象,培養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處理復雜的情況。
參考文獻
[1]孟丹,冉苒.大學生“責任擔當”素養培養路徑探析[J].理論月刊,2017(07):91-95.
[2]郭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域下大學生的責任和擔當[J].才智,2017(08):17-18.
[3]郭珍磊,尹曉娟.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擔當研究[J].廣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6,31(06):101-104.
[4]白曉麗.大學生責任意識與擔當能力提升策略芻議——以責任倫理學為視角的考察[J].未來與發展,2016,40(04):85-90.
作者簡介
黃露露(1993-)女,研究生,西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