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們每天都在上數學課,那么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到底要讓學生學到什么?怎么去學?這是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本文對如何結合《課程標準》中提出的五種教學模式設計教學過程進行了思考和嘗試。
【關鍵詞】課程標準 教學模式 實踐嘗試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6-0119-02
2011版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要注重培養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使學生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這是我們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落實的基本目標。《課程標準》中提出了五種課堂教學設計的模式,下面就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對課堂教學設計模式的幾點實踐與思考。
一、“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是將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是通過精心設計的一個個問題鏈,激發學生求知欲,使學生在老師的引導與幫助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其教學結構是: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探究猜測—推理驗證—得出結論。例如:在教學《三角形三邊關系》一課時,可創設小明去學校上學的情境,有三條路可走,分別為:小明家經郵局到學校,小明家到學校,小明家經商店到學校。老師提出問題:小明走哪條路上學最近,學生進行猜測并說明理由。然后引導學生用不同長度的紙條分組進行實驗,用每組紙條擺三角形進行推理驗證,小明家到學校最近,進而得出結論: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這一過程,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同時也滲透了數學學科中的優化思想。
二、“實踐操作”教學模式。
這一教學模式是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自主參與數學實踐活動,在活動中通過動手探索,參與實踐,掌握數學知識的發生、形成過程和數學建模方法,形成運用數學的意識。其教學結構為:創設問題情境—實踐活動—合作交流—活動總結。例如: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時,可創設問題情境,課件播放動畫,讓學生比較兩個三角形三個內角和的大小。老師問:到底誰的說法正確呢?你有什么好辦法?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動手實踐,展開討論,并總結出一畫、二剪、三拼、四發現的方法,把三角形轉化成平角,進而得出結論: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經過了思考、交流、實踐、總結的過程,明確了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的過程,使數學知識內化于心,同時,也滲透了數學學科中的轉化思想。
三、“討論交流”教學模式。
這種模式是讓學生積極思考,展開討論,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通過討論交流思想,探究結論,掌握知識和技能。其教學結構為:提出問題——課堂討論——交流反饋——課堂小結。如在《用計算器探索數字規律》一課中,我們可以創設用142857乘任意一個一位數或兩位數的口算和學生用計算器計算進行比賽,引起學生的探究興趣,老師接著出示: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并讓大家算算9999×1等于多少,那乘2呢?算不出來了吧,用計算器算一算,
9999×1= 9999
9999×2=19998
9999×3=29997
9999×4=39996
師:同學們計算得很準確。其實這四個算式之間隱藏著一個秘密,你們想不想研究研究?通過引導學生同桌討論匯報交流,發現第一個因數完全相同,第二個因數從上往下依次多1,積最前面的數從上往下依次多1,中間都是3個9,積最后面的數從上往下依次少1。老師帶領學生總結出按順序觀察法。并用此方法繼續口算:
9999×5=
9999×7=
師:老師按順序出題,你們都會做,如果我單出一道題用9999×15=多少,你們會做嗎?現在,我們再找一個竅門,保證人人不用計算器,都能成為神算手。快來找一找積和因數之間有什么關系呢?這是我們第二步要做的找關系。
師:看看積前面的數和第幾個因數有關系?有什么關系呢?積后面的數和第一個因數有什么關系呢?引導學生小組間討論,最后得出積前面的數比第二個因數少1,( 15-1=14)。積后面的數等于第一個因數減去積前面的數(9999-14=9985)9999×15=149985,所以9999乘任意一個比它小的數都可以不用計算器準確算出結果來,也就是第三步找規律。本節課上老師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反饋,總結出探究數字規律的方法:一按順序,二找關系,三找規律,為學生今后研究其他數字的規律提供了方法。
四、“自學輔導”教學模式。
這一模式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和輔導下進行自學,自練和自改作業,從而獲得知識、發展能力的一種模式。教學結構為:提出要求——自學——提問——討論交流——疑難講解——練習。下面以《商的變化規律》一課的設計為例:
(一)復習:口算大比拼
師出示口算題目,學生回答。
師:同學們的口算能力真強,這三組算式中的數字都有一個共同點的特點,誰發現了?當除數、被除數、商不變時,另外兩都數量關系之間存在著怎校的變化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新問題“商的變化規律”。
(二)嘗試探究我能行
1.獨立看書,說發現。
2.獨立探究,發現學習方法。
師:現在進入比賽的第二關:嘗試探究我能行。請同學們拿出探究卡看第一題:
(1)計算題卡上各題,并按一定順序觀察,你發現了什么?寫在題卡上:
從上往下觀察我發現:
( )數不變,( )數乘( ),商也( )( )除外。
從下往上觀察我發現:
( )數不變,( )數除以( ),商也( )( )除外。
所以,我得出的結論是:
( )不變,商隨被除數的變化規律是:( )數乘或除以( ),商就( )或( )相同的數,( )除外。
生:獨立完成。師請一生匯報,其他同學補充。
師:在除數不變的情況下,你能試著用更精練的數學語言表述這個變化規律嗎?師引導學生概括:商隨被除數同樣變。
師:同學們回憶一下,剛才我們經歷了哪幾步的探究,才得出結論的,引導學生歸納為:
一算(準確),二看(順序),三找(規律),四提(練精)。
生:同桌合作完成探究卡的第二題。
師:你能用這四步探究的方法,繼續探究商的其他規律嗎?請同學們看探究卡的二題,看看你能有什么新的發現。同桌之間合作完成。
(2)運用第一題的探究方法,你能發現什么?
從上往下觀察我發現:
( )不變,除數( ),商( )( )除外。
從下往上觀察我發現:
( )不變,除數( ),商( )( )除外。
所以,我得出的結論是:
( )不變,商隨除數的變化規律是:除數( )商就( ),( )除外。
我能說得更精練:
商隨( )( )變。
師:組織學生匯報。同學說說結論和提練的內容。
(3)出示題卡三,我能獨自發現規律
我的結論是:( )
我能說得更精練:( )
師:請同學匯報。
師:同學們的思維真正了不得,老師為你們豎起大拇指。我們接著進入第三關:解決問題我能行。
通過上面的設計,我們可以看到,學生經過一層層的自主學習、討論交流、提煉總結,已經將商的變化規律了然于心,并且能夠熟練運用,可以說,這種學習模式很好的訓練了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五環漸進自主學習”教學模式。
這一模式以“撤除講臺,凸顯學生主體地位”為標志,以“問題引徑,建立開放學習體系”為主體的全開放式教學。學習方式的開放主要體現在教師角色和師生關系的轉變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后,學生在課堂里既可以獨立學習,又可以在小組內展開討論,學習內容既可以相同,也可不同,對學習內容不同的小組,可在最后展示交流時共享學習成果。學生可以從中解決許多教師意想不到的問題,教師從中也會受到啟迪,從而可以達到師生共同提高的目的。其結構為:練習反饋——自學討論——交流提升——瀏覽鞏固——抽測達標。如,教學《整十(百)數乘整十數〉時,我們先通過檢查學生的預習作業,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發現及口算過程,然后自主探究整百數乘整十數的口算方法,再讓學生靈活選用方法完成口算練習。在自我檢測時,給出綜合題、靈活題、拓展題等不同梯度的練習題,讓學生自主選擇完成,并從中總結出計算方法。這種模式為不同學力的學生提供了同時發展的可能,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提升了技能,形成了能力。
以上五種模式充分突出了學生主體地位,強化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訓練。實踐證明,只要我們設法為學生提供主動參與的空間,把教材中數學知識轉化為具有探索性的數學問題,給每個學生提供思考、創造、表現,及取得成功的機會。學生就一定能夠感悟到數學思想方法,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思考問題,全面的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代蕊華,《課堂設計與教學策略》,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歐陽新龍,《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湖北教育出版社。
作者簡介:
郭淑華,女,漢族,1967年出生,吉林人,中學高級教師,黑龍江省特級教師,牡丹江市中青年專家,現任牡丹江市江南實驗學校校長,研究方向:學校教育教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