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利利
【摘要】應用題是小學生學習過程中最薄弱的環節,是小學數學的難點,也是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工具。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新課程的總體目標之一。數學課堂教學必須重視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 應用題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6-0142-02
小學生解答應用題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讀不完題目、不經思考就盲目解題,亂套算法;二是完成任務就好,不檢查、不反思;三是馬虎草率,錯誤百出;四是對應用題有畏懼心理,無從下手。這些問題的出現,主要原因是小學生認知能力的缺陷,表現在審題時觀察不仔細,感知籠統,容易忽略細節,不善于檢查自己的思維過程,因而發生感知失真現象。要避免這些問題,教師在應用題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幫助學生克服畏懼心理,用愛心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應用題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難點,題型多,思維難度較大,數量關系隱蔽,這就容易使學生一提到解應用題就有畏懼情緒。這種情緒會使思維活動受到壓抑,本來能做出的題也無法做出。所以,在應用題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注意幫助學生克服以上心理障礙,多引導、多鼓勵,用愛心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二、創設課堂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
學生只有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會有獲取知識和發展能力的最大動力。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可以使學生對學習內容本身產生興趣,是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一種最直接的內驅力。因此,課堂活動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情景圖、實物、圖片、多媒體等教學手段,給學生創設豐富有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去思考,激發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
三、把握生活實際,使數學生活化。
由于小學生缺乏生活經驗,遇到比較抽象的概念時,教師應先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找聯系,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比如,學習質量單位“克、千克、噸”,講授新課前讓學生找找生活中哪些東西用克作單位、哪些東西用千克作單位,這樣一來,學生學新課前就對這些單位有了一定認識,學習起來也就更容易。遇到不容易理解的應用題時,教師也要適時補充貼近學生生活的例題,再解原題,潛移默化的提高解題能力。
提高小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教師可以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
1.加強簡單應用題的練習。
簡單應用題是指根據加、減、乘、除意義解答的一步式應用題,它是復雜的兩步、多步式應用題的組成部分。每一個復雜的應用題都可以分解成若干個簡單應用題,只有讓學生解決好簡單應用題,才可能解決好復雜的應用題。
2.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審題方法,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
首先,要求學生認真讀題,弄清題目中哪些數量是已知條件,所求問題是什么,并能用自己的語言準確復述題意;第二,找出題中關鍵詞,并準確理解其含義。應用題的關鍵詞有“一共”、“多”、“少”、“是”、“增加”、“減少”、“剩下”、“同樣多”等;第三,分析并找出題目中的數量關系,知道要解決問題還需哪些條件,怎樣求出這些條件。對于學生審題中經常出現的錯誤、容易混淆的概念,采用題組練習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專項對比訓練,可以有效的提高審題能力。
3.畫輔助圖,把應用題直觀化。
應用題類型雖然較多,但每一種類型都可以通過畫輔助圖的形式使問題直觀化。小學應用題教學中,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畫線段圖或示意圖,通過這些形式把應用題變得更直觀,更容易理解。
4.加強學生逆向思維的訓練。
小學生解答應用題易受到思維定勢的干擾。最常見的錯誤是看到題中個別詞語就急于解題,比如看見“多”、“一共”就加,看見“少”、“還剩”就減。在解答那些逆序的應用題時,這樣往往容易出錯。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平時用順向思維解答應用題較多,順向思維解題策略已牢牢扎根于腦海中,不善于逆向思維,再加上審題不仔細就很容易造成上述錯解。因此,在應用題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加強對學生進行逆向思維的訓練,運用加、減應用題的互逆關系和乘、除應用題的互逆關系,設計練習題組進行順、逆思維的轉換訓練,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教會學生掌握“倒過來想一想”的逆向思維方法,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總之,培養小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要靠教師長期不懈的努力去探索。教師在教學中要密切聯系學生的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體驗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讓學生親近數學,感受數學;引導學生在犯錯誤的關鍵之處去反思、回顧,培養學生猜想驗證的思維品質;引導學生養成獨立思考、善于提出疑問、及時發現并糾正錯誤的良好習慣,讓學生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