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峰
【摘要】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素質教育的提倡,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在小學教育中,數學作為最重要的學科之一,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數學模型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能夠幫助學生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同時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對此,本文主要針對小學數學建模教學中的三個點進行分析和探討,從而提升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數學 建模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6-0152-01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當對學生進行思維引導,使其建立初步的模型思想,這也是相關課程標準種涉及到的內容,是對數學教學提出的新的要求。因而在新一輪的數學課程改革中,要注重關注建模教學,然而在實際應用中還面臨著很多挑戰,因而需要對小學數學建模教學的關注點進行研究和探索。
一、關注小學數學建模的合理定位
總的來說,數學建模就是通過建立一定的數學模型,最終解決實際中遇到的問題。小學階段是學生思維培養的關鍵時期,因而在數學課堂中教師要注重建立數學模型來對引導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問題解決的能力。
(1)定位于學生的思維方式。小學學生的思維通常比較簡單,對于抽象的數學知識往往難以理解,因而在進行建模教育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考察,有步驟、分層次地循序進行,在學生現有知識水平的基礎上對問題的難易程度進行合理掌握。只有對學生的情感起點和知識起點進行明確的把握,才能利用數學模型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逐步引導學生解決問題。進而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
(2)定位與實際生活經驗[1]。任何學科的教學都離不開實際生活,因而在運用數學模型的同時要與生活實際密切相連,要以學生為出發點,將數學問題與家庭生活以及校園生活中的事物聯系起來,從而將課本知識延伸到實際生活中去,這樣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能夠擴展學生的思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于主體地位,在對數學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時要盡可能貼近學生的“發展區”,同時在數學建模的過程中要注重學生之間的差異以及不同年齡的學生性格特點,讓學生能夠在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來感知數學模型,從而快速學習新的數學知識。
二、關注小學數學建模的教學演繹
通常來說,數學建模就是對事物的系統屬性以及實際數量之間的關系,通過語言方式或形式化的數學符號對數學結構進行近似性或概括性的表達,具體可以分為結構型數學模型、概念型數學模型以及方法型數學模型三類。
(1)推進自主性建構。在進行數學建模教育教學過程中,需要讓學生自己積極建構數學模型,這也是學生所學知識向應用過渡的橋梁和基本紐帶。教師在實際數學建模教學過程中,需要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其能夠對所學數學知識進行觀察、提煉和整合,培養學生對生活中常常出現的實例進行處理和加工的能力,從而為學生自主性學習堅定良好的基礎。
(2)推進結構性建構。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心智和心理發展還不夠完善,正處于初步發展階段,教師在實際數學建模教學過程中需要依據學生的“邏輯結構圖示”進行,同時在學生結構性認知規律、實際問題的整合抽象、以及學生結構性認知雛形等的基礎上,將生活實際中的數學問題抽象成為具體的數學模型,進而提高學生對整體的認知水平。
三、關注小學數學建模目標指向
在小學階段,數學建模教育主要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知識,因而需要結合這一具體目標進行針對性的數學建模教學。
(1)培養學生的建模意識[2]?,F階段,小學數學教材通常都是依據生活情境、抽象思維、模型驗證以及模型解釋這一方式來進行建模思路的編排,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當在教材的基礎上,對學生實際操作進行引導和分析,要注重培養學生對于應用數學建模來解決數學問題的意識和興趣。此外,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了解數學是如何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并解決問題的,學生只有在應用模型解決實際問題后才能感受到數學知識所包含的社會功能以及實際的應用價值,從而不斷強化和鞏固數學建模意識。
(2)體驗數學建模過程。數學模型的建構應當體現出生活實際問題,同時能夠將生活問題中所包含的數學知識具體抽象出來。此外,教師需要設置生動的教學情境,以便于使學生在構建數學模型的同時領會到數學模型的形成過程,從而加深對模型的解決和實際應用。
小學數學教學應充分利用數學建模思想來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從而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馬芬.縐議數學建模教學的三個關注點[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01:34-37.
[2]陳蕾.小學數學建模教學的三個關注點[J].學科教與學,2016,07: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