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英
【摘要】以某校2017級中職生為個案進行心理健康問卷調查得出:97.07%心理健康呈現正常水平,2.93%心理健康問題比較嚴重。對自責傾向、身體癥狀、過敏傾向、對人焦慮和恐怖傾向等問題,進行細分檢測,并提出建議對策。
【關鍵詞】中職生 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6-0188-01
一、對象和方法
1.研究對象
采用全樣本調查法,對1027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測驗。無效答卷72份,有效率93%。955份測驗問卷參與數據統計,男生859名,女生96名。
2.研究方法
分為全量表和8個分量表。以全量表為主,總的焦慮傾向的標準分來表示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1-64分之間為正常(沒有問題或只有較輕的問題);65分以上為異常,有較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分量表為輔,從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沖動傾向8個方面來測驗學生在特定心理問題方面的健康水平,每個內容量表的標準分在8分以上者視為該內容量表的心理問題的檢出者,8分以下視為正常(沒有問題或較輕問題)。
二、結果和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在全部955人中,心理健康總體水平正常者927人,占比97.07%;心理健康總體水平異常者28人,占2.93%。
從表2來看,在955人中,145人學習焦慮,占比15.18%;172人對人焦慮,占比18.01%;56人檢出孤獨傾向,占比5.86%;217人存在自責傾向,占比22.72%;180人檢出過敏傾向,占比18.85%;182人檢出身體癥狀問題,占比19.05%;167人檢出恐怖傾向,占比17.48%;94人檢出沖動傾向,占比9.84%。
三、結論
本級學生97.07%總體心理健康呈現正常水平,2.93%心理健康問題比較嚴重,需要予以單獨的指導。存在自責傾向的人最多,高達22.72%;其次是身體癥狀、過敏傾向、對人焦慮和恐怖傾向,檢出率分別是19.05%、18.85%、18.01%、17.48%;學習焦慮的檢出率有15.18%;沖動傾向和孤獨傾向都低于10%,分別是9.84%和5.86%。
四、建議
(一)學校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研究和教育工作
1.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重視并真正行動起來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生心理健康是一切的基礎,只有保證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學生才能更好地開展學習,全面發展。從領導到老師、學生都要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才能更好的展開心理健康教育。
2.積極研究,科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除了經驗教育之外,還要根據本校本期學生的情況做出調整,才能針對性地解決問題。聘請專業的心理老師,定期對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跟蹤研究,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出臺適合本校的心理教育課程和活動。[1]
3.師生共同學習,推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
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也應該不斷學習和改進,關注學生的心理特點和需求,對癥下藥,方能取得更好地教育成果。
對于學生心理發展上的正當需求教師應盡量滿足,比如肯定的需求、自主的需求、參與的需求、輕松的需求等。給予學生更多的肯定和鼓勵,與學生平等交流,給予學生一定的自主活動空間和權力,塑造輕松和諧的集體氛圍,更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學習效率自然也就高了。
(二)家庭關注孩子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也是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首先家長要與學校積極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學習一些心理學理論知識,作為學校心理學教育的補充,學會更好的與學生相處,不僅能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還能很好地保持親子關系,保持家庭氛圍的良好。
其次,家長要幫助孩子更好的獨立,而不是替孩子做事。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才是對孩子最大的幫助。
最后,家長要調整對孩子的期望,不要關注孩子的成長過程,不要一味地看成績看結果。幫助孩子更好的處理和舒緩壓力,而不是一味地重壓。
參考文獻:
[1]謝琴,胡貴勇.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調查研究[J].管理智庫.2013(19):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