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云卿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6-0218-02
中國畫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繪畫,是傳統藝術精華,博大精深、風格獨特,有著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和個性,水墨畫是中國畫的一種表現形式。簡單的一堂或兩堂美術課無法真正了解中國畫的內涵,只有層層鋪墊、循序漸進,才能領略傳統藝術的魅力。筆者注意要從小培養學生對傳統民族藝術的興趣和愛好,在快樂中體驗中國水墨畫之韻味,品味高古優雅、格調、氣韻和詩情的傳統藝術的魅力。下面就不揣鄙陋,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營造美育氛圍,滲透傳統藝術
(一)傳統文化知識滲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從認識文房四寶入手:1.認識筆。引入秦朝大將“蒙恬造筆”的故事。毛筆四德“尖、齊、圓、健”。2.認識墨。古人云:“有佳墨,猶如名將之有良馬。”借助墨色的變化,才有了中國畫奇幻美妙的藝術意境。再引入“米粥墨”的傳說 抓住孩子們好奇的心理!3.認識宣紙。造紙術是四大發明之一,紙帶動了筆、墨、硯的發展,迄今已有1500余年歷史,有“紙壽千年”之譽。4.認識硯。中國四大名硯是洮河硯、端硯、歙硯、澄泥硯。科學家培根說過:“好奇心是幼兒智慧的嫩芽”。我們就是要通過初步的感性認知,讓學生萌動智慧的嫩芽。
(二)創設健康審美情趣,引發情感共鳴
課堂上,我讓學生認識《中國十大傳世名畫》是中國美術史的豐碑,華夏文明的巨作。欣賞北宋·王希孟18歲之《千里江山圖》,以“咫尺有千里之趣”,描繪了祖國的錦繡河山;感受元代畫家黃公望名作《富春山居圖》的傳奇遭遇;以及2010年3月在全國“兩會”中外記者會上,溫家寶總理談起《富春山居圖》時表示,希望兩幅畫能合成一整幅,并用“畫是如此,人何以堪”來暗喻兩岸的分合,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
二、感悟水墨之韻,探索快樂之源
(一)游戲導入,激發興趣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曾說:“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通過玩一玩、擺一擺游戲導入讓孩子們探究美、發現美,設問“你覺得怎樣擺荷塘才是最美麗的?”小組比一比:哪組章法、布局更合理?從荷塘最初的凌亂到最后探討出最美的構圖,內化知識,形成審美心理結構,學生們自然地得出結論“原來這樣的荷塘才是最美麗的荷塘!”中國畫的章法布局這個難題就迎刃而解!
(二)欣賞精品,大膽體驗
嶺南小學美術課本上選取了諸多名家作品,如齊白石的《蛙聲十里出山泉》等、孫戈《都市小精靈》、潘天壽《朝霞》、吳作人《黑天鵝》、蔣兆和《給爺爺讀報》等這些充滿生活氣息和童趣的藝術作品,寥寥幾筆水墨就表現的栩栩如生。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看到、聽到的東西越多,就越想多看多聽。”讓孩子在優秀作品熏陶中懂得發現美、表現美,引發兒童對美好事物的向往,激發他們表現美的欲望和藝術創作的動機。
(三)化繁為簡,以點帶面
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小學生易于接受喜聞樂見的事物。我引領學生欣賞齊白石筆下的魚蝦、蟈蟈、蟈蟈、蛐蛐和瓜果蔬菜惟妙惟肖;潘天壽大筆潑墨的荷葉和亭亭玉立的荷花;吳冠中《長城》和《香雪》更是美妙靈動的點、線、面躍然紙上。從中學習畫家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美,感悟藝術家筆墨下的美無處不在。
三、以課堂為載體,悟水墨之余韻
(一)“讀”大師作品,設問小而簡
一堂好課要生動有趣,過程更要扎扎實實。《美麗的荷塘》創作前必須要“讀”懂大師作品,鼓勵學生暢所欲言:“畫家是如何用筆用墨畫荷花和荷葉?”、“畫家用筆用墨的相同與不同之處?”老師拋出問題要切中要點“小而簡”,這樣學生可以有目的的聚焦所要解決問題,否則老師問的不明了、學生答的跑偏,課堂容易偏離預期的方向。“讀”大師作品,體會中國寫意畫的魅力,簡煉概括、以少取勝,不在乎于外形,妙在似與不似之間,體會畫家借物抒情的意境。看似高深難的技法不知不覺中得以解決。
(二)直觀示范教學,解決重難點
1.微課教學法:具有典型的針對性。
A水墨動畫:1960年第一部水墨動畫《小蝌蚪找媽媽》取材齊白石筆下的小動物,1988年的《山水情》更是水墨畫顛峰之作。《象形文字》《三個和尚》《小燕子》《猴子撈月》等,有趣的故事情節和唯美的水墨畫深深地打動著孩子們童真童趣的心。
B基本技法視頻:從布局到經營,先后經歷了胸有成荷、側鋒畫荷葉、沒骨法和雙勾畫荷花、中鋒畫荷梗、葉脈、點刺、最后調整畫面、落款。教學中重點、難點等繁雜內容,濃縮成短短的幾分鐘,于傳統示范節約時間、方便,使課堂更加精簡和精彩。
2.示范比較法:美術課堂教學的技法問題有時候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特別是解決本課重難點“中鋒和側鋒”的用筆方法時,強調中鋒行筆要果斷、有力,一支筆、一張紙、一滴墨和一杯水瞬間表現出濃、淡、干、濕的黑白墨韻,貌似繁難的技法迎刃而解。最后很多孩子都如釋重負“好神奇哦,原來感覺國畫那么復雜,這么奇妙有趣啊”! 一堂課到此時,到此時孩子們已經迫不及待地揮筆潑墨啦!
(三)大膽創作,不拘守舊法
清代畫家石濤曾呼吁:“筆墨當隨時代”。白石大師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所以學習中國畫不能一味地臨摹照搬,學畫家的筆墨精神。如《朝霞》和《荷花》畫家借眼中的荷花畫心中的荷花,通過畫荷花抒發對美的追求和對生活的熱愛,追求“以形寫神”“似與不似之間”水乳交融的境界。通過前期課程的層層鋪墊同學們已經“胸有成荷”,意在筆先,創作自然得心應手,臨摹、創作、表現心中所思所想,自由的釋放自己的主觀意趣、不拘守于舊法。
四、評價多維性,培養創新信心
(一)遵循學生的成長規律和審美規律
為學生搭建一個充分展示自我的平臺,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印象和理解。善于傾聽學生的所思所想,了解到學生體驗到了什么有什么收獲,不能以結果簡單化“好”、“不好”、“對或不對”、“或是誰畫的好”,點評要具體到點、以鼓勵為主、肯定優點、循序漸進展開。
(二)創設尊重個體差異,體驗過程之樂的學習氛圍
比如汪睿同學學潘天壽潑墨式畫荷葉結果一塌糊涂,但是她很自豪地介紹自己的潑墨法,不以結果論成敗!看到孩子們不亦樂乎地投身于水墨之中,我何嘗不是一種快樂體驗呢!美術強調的愉悅性,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自由抒發情感,表達個性和創意、增強自信心、養成健康人格,使他們在不同潛質的基礎上得以提高和發展。
(三)進行自評、他評和師評等相結合的多維評價
課堂上我巧妙運用“畫展的展位和時間”有限,既提醒學生把握時間,又強調學生井然有序。《美麗的荷塘》一課從始至終同學們主動畫、主動學、主動評的自主學習愉悅狀態中,老師課堂上常用“氣韻生動、疏密結合、虛實相生、留白等”專業術語同學們都能現學現用。孩子們的評價非常精彩、侃侃而談,避免了課堂冷場的尷尬。
營造美育氛圍,滲透傳統藝術;感受水墨之韻,探索快樂之源;以課堂為載體,悟水墨之余韻;讓評價多樣性,培養創新信心。孩子們情趣盎然地從水墨中得到了美的熏陶,促進了美感的形成,提高了自身的藝術修養,真正體會到學以致用的樂趣,激發他們對中國傳統繪畫藝術形式的熱愛。
參考文獻:
[1]《美術》1991.5
[2]《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
[3]鄧福星.《美術教育學》,黑龍江美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