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金寶
【中圖分類號】G61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7-0162-01
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綜合學科。 科學課程實驗常常以其內容豐富、活潑有趣的獨特魅力,吸引著多數學生步入奇妙的科學殿堂,能激起學生的創新欲望和潛能。它對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都具有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我的感觸很深,我覺得教材是真正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從社會的需求出發,依據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追求科學性、探究性、實用性、趣味性等多方面的統一,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以下是我在多年的小學科學課教學實踐中總結出的幾點教學反思:
一、靈活運用教材
科學老師需要掌握并吃透教材,課本教材對于科學教師來說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承載知識而已非教學的樣板。教材就好比一池春水,只有在適當的季節適當的高度才能清澈見底,也就是說,我們要跳出教材去看教材、研究教材、掌握教材,不僅是研究一本教材教參,還要把整個小學階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個小學階段,學生的知識目標、結構框架,學生在每一個階段學習中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是什么。在我的教學中,通常我都是把整個小學階段的學習目標進行整合,做成一個個教學專題,然后再根據學生的具體的學情合理適度的安排教學進度。并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貫穿很多的探究性活動,例如一些課堂小游戲、調查、競賽等等,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掌握知識。
二、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科學課的教育對象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它的教學目的并不是要培養科學家,而是提高所有小學生的小學科學素養,培養他們熱愛大自然,自覺保護環境的情操,提高他們對小學科學的興趣,為終身學習培養良好的科學素養。也就是說,小學科學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創新人才,創造全面的科學素養教育,就這一目的而言,在我的教學理念中,就是一直以培養學生對科學學科的興趣為主要目的的。在課程的設計及教學活動中圍繞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為重心。在課堂教學的活動中,多選擇與書本知識相關的課外知識,例如在上《聲音》單元時,讓學生欣賞一曲熟悉又非常喜愛并且節奏歡快的少兒歌曲,使他們沉浸于愉悅享受的氛圍當中,趁機提問:“這樣美妙的歌聲是如何產生的呢?”立即激發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喚起同學們積極思維,把學生的注意力誘發到學習新課內容上來。總之,豐富學生知識、提高學生對科學學科的興趣,培養他們的科學素養是我教學理念的核心。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小學科學新課程標準》開篇闡述了小學科學課程基本性質:“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一個人如果對一件事情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就會愿意集中全部精力努力地去探索,認真地去完成。那么怎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呢?在上《天氣》單元時,我們無法在短時間內看到各種天氣情況,但又必須對各種天氣進行解釋說明,這個適合我們可以采用天氣預報的視頻,并整合各種天氣的視頻,在幾分鐘的視頻中讓學生感受大雨、小雨、多云、晴等各種天氣情況,這樣學生能夠很好直觀了解天氣,也對各種天氣進行對比,在實際生活中遇到這種天氣時能很好的進行辨認。
2.教法靈活多變
根據“適學型課堂”的教育理念,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根據課程結構設置、內容特點、課型特征以及學生的實際和教學環境,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達到最佳教學效果。例如教師采用各種教學媒體和各種教學方式,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習興趣、產生學習動機、明確學習方向和建立橫向知識聯系。比如,在《生態系統》這一節課中,在“食物鏈”中,學習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以及消費者之間的吃與被吃的關系時,學生分別扮演草、兔、狐、蛇、鷹等,自己找出吃與被吃的對象,既直觀又形象生動,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弄明白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
3.科學課堂教學應理論聯系實際,注重應用
讓學生做到學以致用,這既是新課標對小學科學的要求,也是時代素質教育的潮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盡量利用實際生活生產中的實例,與課本教材相結合,這樣適時的課堂教學既能拓展學生的視野,又能提高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三、加強科學探究性實驗教學
除了課本上必做的演示實驗、分組實驗外,教師應當善于觀察,挖掘生活實例,有效地組織學生進行實驗探究活動,教師一定要多給學生創造實踐的機會,多讓他們去設計方案、探究因果,充分調動他們的興趣和愛好,充分發揮學生的合作精神和集體智慧,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和思維能力。從小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如在小學科學《地震》中,地震、火山等地球內部運動導致了地表地形的強烈、明顯的變化,如平地隆起、江河改道,形成瀑布、湖泊、裂谷、火山錐等。這些對于學生來說,一生都不可能經歷。教學時,我制作了包括火山地震影像和瀑布、峽谷、火山湖、火山錐等圖片在內的課件,并在教學中穿插使用。拓展了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習資源,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地球內部運動。
總之,小學科學是一門趣味無窮的基礎學科。在科學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科學學科內容豐富、趣味性強的特點,從多個環節設計生動、充實、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究、主動操作、自主思考,有利于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和諧發展,從而讓科學課堂更加精彩;努力去創造一個愉悅、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喚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