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耀峰
【摘要】圍繞地理學科的學科核心素養和育人價值組織教學,創新地理課堂教學,開展多元化的實踐活動,達到提高學生地理綜合思維能力。
【關鍵詞】參與實踐 體驗感悟 案例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7-0165-02
圍繞地理學科的學科核心素養和育人價值組織教學,為我們的教學指明了方向,而課堂是落實這一目標的主陣地,因此,讓學生們通過參與實踐和體驗感悟來獲得地理知識和認識自然發展規律是達成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
高中地理中涉及很多與生產生活密切聯系的教學內容,就以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中的第一節《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和第三節《常見的天氣系統》為例,探討如何充分挖掘地理學科的育人功能,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
在進行《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這一課的時候,我是這樣設計,事先提前1小時準備兩個溫度計,兩個可以密封的透明玻璃瓶,一只瓶子裝半瓶水,另一只裝半瓶砂子,將溫度計插入瓶內。課堂上可以讓學生觀察兩個溫度計的數值,得出在自然界隨處可見地表受熱不均。再提問夏天開空調,空調為什么裝在房屋墻頂(或者散熱片朝上),孔明燈為什么可以飛上天(可以在室外演示)?教學樓一樓大門口為什么有風(完全可以讓學生去體驗)?通過以上實驗或活動結合教師講解,從而讓學生體驗并感悟冷熱不均是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及規律。
在第三節《常見的天氣系統》這一節的教學中,天氣的陰晴、冷暖學生司空見慣了,也切身感受到,但不能掌握其變化的規律。怎么能夠讓學生們更好地掌握住天氣變化的規律呢,如何讓學生們更好地理解這部分內容,我先后來取了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第一,聯系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在上這節內容時(時值十月),剛好有一股冷空氣南下影響我市,結合此次的冷空氣南下,聯系近一周的天氣變化,對應到每天的氣溫、陰晴、風速,形象地解釋了冷鋒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后的天氣變化狀況以及給我市帶來的影響,通過這一例子學生很容易的理解了冷鋒的知識 ,學生感覺地理就在身邊,學習的興趣立刻被激發起來,我又聯系河西地區的強沙塵暴,指出同一天氣系統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表現,在不同季節也有較大差異。這樣做對接下去的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時理論聯系實際,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
第二,利用多媒體動畫來演示鋒面結構和天氣特征示意圖。本節課的一些知識比較宏觀、抽象,且學生們缺乏對天氣變化的觀察,單單通過文字表述,學生很難理解鋒面的結構和變化過程。通過讀圖(鋒面結構圖)可使學生們加深對文字系統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同時借助板書強調鋒面兩側天氣的差異。這樣有助于他們建立起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間位置、空間結構和空間聯系。
第三,圖表結合思維提升。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通過列出表格對比三種天氣系統的俯視圖、側視圖、結構、氣團運動狀況、降水分布、降水特征和在我國不同地區不同季節過境的天氣變化特征。不過,要更好的達成教學目標體現學科素養,還得注意以一些細節的設計:
其一,提到最近冷空氣對我市的影響和本市所在地區的春季沙塵暴,應該在課前布置好預習任務。
其二,在講解鋒面過境前、過境時和過境后帶來的天氣變化的時,不宜過分強調所謂的標準答法,否則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山柚鞖忸A報的天氣要素來描述, 這兩節課節課所有的案例都來源于實際,使教材貼近生活,激發學生研究自然現象的興趣。案例分析的過程,調用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結合身邊感性認識運用新學的知識和原理來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知識變得鮮活、有趣,同時也提升了學生對地理事物過程分析的學科素養 。
案例分析的過程,借助實驗器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實驗,鍛煉了學生動手能力,觀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促進思維,開闊視野,使學生得到綜合能力的培養,利于學生全面發展。課堂設計思路注重了課程與實際相結合,學生在梳理分析地理知識的基礎上逐步學會了基本的地理原理,也學會了探究地理過程、地理成因及地理規律。
地理實踐能力的培養受制于目前的應試教育環境,所以在課堂上多以鄉土地理為背景,將生活中的事例融入課堂 ,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實驗、活動,無疑會是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的有效途徑。高中地理課程的核心素養要在平時的課堂上滲透,單一的原理學習顯得枯燥,結合案例分析,就顯得十分必要。
地理課程是以一大量信息為基礎的課程,尤其在今天這個知識和信息大爆發的時代,獲取將運用信息的能力是學習的能力,也是未來生活能力的一部分。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選擇案例時要有一雙火眼金睛,案例不宜太過陳舊,案例的篩選要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符,最好能發掘身邊的鮮活材料,與地理原理水乳交融,把地理過程通過案例再現給學生,讓地理課以它固有的魅力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地理教師也要隨時更新自己的知識,做到常教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