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冬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小學教育專業基本技能教學改革與創新,SJGY20170272。
【中圖分類號】G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7-0182-01
1.引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幼兒教育質量的提升重在幼兒教師的整體素質和能力,目前城市幼兒教師職后培訓已取得一定成果,但農村幼兒教師培訓仍處于薄弱階段,因此必須要重點發展農村學前教育,加大農村幼兒教師職后培訓力度[1]。筆者借深入農村幼兒園調研的機會,對當地幼兒教師職后培訓情況進行調查,發現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有針對性的改善策略。
2.農村幼兒教師職后培訓存在的問題
2.1政府對培訓重視不足
首先,農村幼兒教師培訓機會少。筆者調查A縣十年內只舉辦過一次國家級培訓,三次縣級幼兒教師培訓;平均每年舉行一次園本培訓。深入訪談發現很多幼兒教師雖已工作多年,但均未離開過幼兒園外出學習;即使是縣級培訓也大多是園領導參與,事務繁忙的主班教師和新入職教師并未參與。
其次,政府對培訓的調動性不足。一方面,培訓開展前政府只是在宣傳欄張貼培訓通知,并未強調其重要性,也沒對培訓具體情況說明;另一方面,園長在統計參培教師時,并未對有意拒絕的教師進行說服,說明園長本身也并未充分重視。
2.2培訓內容有效性低
很多農村幼兒園培訓內容的選擇并不是針對根據該地區實際情況及本園教師的,大多為“生搬”一線城市。過難的培訓內容可能給教師增加心理負擔,打擊其積極性。另有幼兒園多次重復相同的培訓內容,或只注灌輸式的理論知識,均可見農村幼兒教師職后培訓內容的有效性普遍較低。
2.3培訓活動形式單一
農村幼兒教師的培訓中85%以講座的形式開展,10%是研討形式,偶爾有參觀的形式。但除了這三種活動形式以外,并沒有涉及到經驗分享、模擬教學、幼兒園觀摩等,培訓形式較為單一。
2.4缺乏有效評價機制
教師職后培訓效果的評價方式主要有培訓結業考試、培訓滿意度調查問卷、職后培訓跟蹤回訪以及培訓組織機構對參培教師的隨機訪談[2]。
培訓結業考試的題型主要有判斷、簡答和論述。判斷題大多為教師依據已有經驗即可回答出的問題;簡答大多是問有關于《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理念或《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的目標內容,雖與國家前沿政策相結合,但考試中教師只需在書本上翻找正確答案即可;論述則以教師對培訓的感受為題,教師一般只敷衍地對主辦方表示感謝,極少提出建設性意見。
培訓結束后工作人員會發放滿意度問卷,以了解教師對培訓機構、講座專家及服務人員的滿意程度,但大部分參培教師都會因行政壓力等,不讀問卷就一邊倒地選擇“非常滿意”。在相關意見及建議中,幼兒教師也表現為更關注培訓環境,并不關注培訓內容和形式,無法客觀反映出培訓效果。
3.農村幼兒教師職后培訓的改善策略
3.1加大農村幼兒教師職后培訓力度
政府應加大專項資金投入農村幼兒教師培訓,培訓組織機構應聘請兼具理論與實踐的學前專家來本縣講座,同時為教師購置專業書籍及網絡培訓課程,從物質方面保證每位農村幼兒教師都能獲得培訓機會。
3.2提高農村幼兒教師繼續教育意識
教師應提高自身的繼續教育意識,不斷的充實、完善自己;相關機構也應做好對教師培訓的宣傳工作,如在報紙上開設專欄,或制作雜志及宣傳冊下發到幼兒園,或定期舉行繼續教育的宣傳活動。
3.3選擇符合農村幼兒教師培訓需求的內容與形式
首先應做好培訓需求的調查。如從園長或教保主任對教師平時的評課記錄進行分析;也可根據不同學年、不同教學領域來進行區分;還可根據上學期的量化考核結果進行幼兒教師的職后培訓需求分析。
其次應給予幼兒教師自由選擇培訓內容的權利,同時及時與幼兒教師進行溝通以了解其真實需求。根據交流后的結果,調整培訓方式,充分保證農村幼兒教師職后培訓的有效性,提高其專業成長的信心,從而使農村的幼兒教師更積極主動的參與職后培訓。
再次應滿足農村幼兒教師多元化的要求。在了解農村幼兒教師真正培訓需求的基礎上,創設菜單式培訓內容,以供教師選擇;另外應合理使用案例分析、小組互動等實踐性培訓方式;同時應根據幼兒教師所處階段,如新教師、青年教學、骨干教師等,依據其自身優勢和特殊性安排不同的培訓內容。
3.4豐富農村幼兒教師職后培訓模式
比如可以進行模擬教學,及時發現幼兒教師在教育活動組織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加以指導;也可到示范幼兒園現場體驗真實的互動情況;還可以將模擬教學與幼兒園觀摩課這兩種培訓活動形式結合在一起。
培訓機構也可以采用一些適合本地教師的新型培訓方法,比如依托于網絡平臺,將培訓內容細化分類,再將相關培訓課程以視頻或文字的形式上傳到網絡,供參培教師自由選擇學習時間及內容。
3.5建立多樣化的培訓效果評價機制
首先,應加大滿意度問卷提問的有效性,如將幼兒園情景搬到試卷上,讓教師分析幼兒行為,并結合培訓內容給出解決策略。其次,可利用非正式訪談,在寬松環境下以朋友的身份進行訪談,了解教師對培訓真實的滿意程度。最后,可以借助于護理專業學生畢業考核的方式——“奧斯卡”,對幼兒教師職后培訓效果進行評價。“奧斯卡”在醫療專業指醫院的護士們以微電影的形式,用自己的真實經歷為腳本,自編自演的關于他們的工作細節、醫患關系等方面的作品[3]。在教師培訓結束后,可以組織參培教師對幼兒進行真實的教學活動,讓培訓機構的相關人員及學前領域的專業人員對教師組織過程進行評價。
4.結論
通過調查研究不難發現,農村幼兒教師職后培訓問題的主要根源在于意識和能力兩方面。首先,無論是組織機構還是教師本身,都沒有意識到職后培訓的重要價值,因此也沒有將財力物力投入職后培訓當中。其次,意識到其重要價值后還應加強對職后培訓有效性的深入研究,在切實了解農村幼兒教師培訓需求的基礎上,從培訓內容、方式以及評價等多方面入手,建立真正適合農村幼兒教師的培訓機制,進而真正提升農村幼兒教育的質量。
參考文獻:
[1]人民出版社.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年[M].人民出版社, 2010.
[2]張云亮, 汪德明, 時莉,等. 農村幼兒教師培訓的現狀、評價及其需求[J].學前教育研究, 2012(1):35-40.
[3]湯春.PBL教學法在臨床護理帶教中的應用[J].上海護理, 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