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萌
【摘要】隨著電子科技的發展,多媒體已經在初中教學普及。集合多彩的圖片、生動的聲音、文字符號等為一體的多媒體,無疑能帶給學生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的直接沖擊,有利于帶給學生更加豐富的教學體驗,進而提高教學效率。音樂是一種通過特定的聲音構造目標意象,從而傳達信息、表達感情的一門藝術類學科。音樂本身具有一定抽象性,而多媒體教學方式的使用有利于化抽象為直觀,幫助學生學習與理解音樂。
【關鍵詞】初中音樂 多媒體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7-0201-02
因此,初中音樂教師應該樹立信息意識,運用多媒體為學生創設更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直觀、生動的氛圍中更好地學習音樂。根據多媒體在初中音樂中應用的教學實踐,筆者談談幾點看法。
一、多媒體引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傳統音樂教學中,新課的引入往往通過教師的講解一帶而過,便匆匆進入枯燥、單調的音樂學習與演唱過程。這樣無趣的音樂課堂,讓學生在音樂教學中處于被動狀態。新課標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的主觀能動性,這就要求教師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內在需求。多媒體輔助新課引入過程,讓學生在交錯的光影、動聽的音樂中產生對新課學習的興趣。
例如,八年級上冊“華夏古韻”單元,學生對古風音樂比較不了解,在情感上容易站在課本的對立面。如果直接讓學生模仿音樂演唱過程,枯燥感頓生。因此,在引導學生歌唱《江河萬古流》之前,筆者通過多媒體將關于長江的視頻展示:從奔流不息的長江激流,到寬闊綿長的長江水面;從黃泥滾滾的黃河流水,到長江黃河流淌在中國地圖;從古時長江之上繁榮的商旅客船,到黃泥滾滾的黃河邊上戰馬奔騰,到如今的三峽大壩江水沖卷浪花。將渾厚的歷史氣息通過視頻展現給學生,學生對長江、黃河產生一定的情感認可,對《江河萬古流》的學習興趣高漲,接下來的音樂教學效率明顯提升。
二、多媒體創設情境,突破音樂教學難點
傳統教學中,對于重點音樂知識,教師往往通過講述和板書的方式完成。由于教師表達不夠完美,學生注意力不夠集中,重難點知識的教學往往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研究表明,學生對文字、聲音型知識的接受能力低于對圖像視頻知識的接受能力。因此,初中音樂教師可以將靜態的重難點知識轉變為圖文結合的PPT或者動畫,從而幫助學生的學習與內化。
例如,在九年級上冊《西風的話》,教學情感目標是啟發學生熱愛生活、珍惜時光等。歌詞內容所包含的意象眾多,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筆者將歌詞配上對應的動畫,如“花少不愁沒顏色,我把樹葉都染紅”,對應的動畫是:寂寥的草坪上沒有花朵,紅紅的楓葉一片片隨風落下,落在草地上仿佛一朵朵盛開的花朵。通過直觀的動畫,幫助學生理解歌詞所包含的意象,讓學生更容易與歌詞內容產生情感共鳴。動畫情景的再現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實現了教學難點的突破,進而提高了教學效率。
三、多媒體豐富教學內容,滲透多元文化
音樂具有多元性,在創作手法、演唱手法、表現形式之外,還有多彩的文化特色。傳統音樂教學內容比較局限于教材,難以將音樂藝術的多元性表現。初中音樂教材入選了較多民歌,由于各民族建筑特征、風俗人情、服裝特色、語言習慣等存在較大差異,其音樂特征也大不相同。如果教師將與所教學民歌相關的表現當地民俗特色的圖片、視頻搜集,通過多媒體展現給學生,豐富了學生的文化知識,啟迪學生體會當地民俗,進而更容易將自身帶入到整個教學過程。
例如,初中音樂《阿伊亞——非洲的靈感》源于遙遠的非洲,其民俗習慣與中國大不相同。在該課教學時,筆者通過PPT向學生展示當地的地貌、特色建筑、服裝藝術以及手鼓等,并截取一段典型的非洲手鼓演奏視頻播放給學生看,讓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體會到非洲的民俗文化,從而更容易理解課文音樂的風格。學生將非洲風土人情與音樂聯系起來,在學完歌曲之后,自然而然對非洲音樂創作風格有所感悟。
綜上所述,多媒體的有效應用將促進初中音樂教學效率的提高。巧用多媒體于新課導入,當學生對新課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以為接下來的音樂學習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礎;巧用多媒體于情境創設,有利于加深學生的記憶,實現音樂教學重難點的突破;巧用多媒體滲透多元音樂文化,有利于開闊學生視野,讓學生體驗世界各地音樂的特色,培養學生音樂審美意識。多媒體于音樂教學的應用勢在必行,值得廣大初中音樂教師探索與實踐。
參考文獻:
[1]徐金玨.多元音樂文化背景下提高初中音樂課堂教學質量的對策[J].藝術評鑒,2016(13):138-139+150.
[2]孫婷婷.讓音樂的“泉水”盡情流淌——淺議初中音樂教學中教學方法的創新[J].中國校外教育,2010(17):38+40.
[3]陰建強.多媒體課件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優點及制作注意事項[J].科技創新導報,2016(33):151-152.
[4]張艷娟.對初中音樂合理使用多媒體教學的探微[J].快樂閱讀,2012(3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