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穎
【摘要】在新課標理念的引領下,高中音樂教學中滲透地方戲曲的最終目的,不是培養戲曲專業演員,而是給學生提供了解與接觸傳統藝術的機會,從而使得他們可以更好地欣賞我國傳統的經典藝術形式,以顯著優化自身的鑒賞能力與審美水平,同時也推動我國優秀傳統藝術形式的傳承與發揚。本文就高中音樂中滲透地方戲曲的策略進行了細致的探究,以期可推動梨園之花開遍校園。
【關鍵詞】高中音樂 地方戲曲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7-0202-01
為了更好地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新課改把開設本土校本課程作為新時期高中教育的特色,倡導將地方色彩濃郁的戲曲滲透到音樂教學中,使得學生可對我國的越劇、京劇、豫劇等各種地方戲曲有進一步的了解,從而推動他們欣賞這些音樂作品能力的不斷提高,并使得他們能在欣賞地方戲曲作品的過程中了解各地風俗文化,受到戲曲作品中積極情感的感化與教育,最終推動自身綜合素質的不斷提高。那么,在高中音樂教學中如何滲透地方戲曲,是教師應該透徹研究的關鍵問題。
一、整合內容,有所收獲
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滲透地方戲曲,由于缺乏現成的教材,這就需要教師結合自己的需要與經驗有針對性地組合、挑選教學內容,盡可能設計出能迎合學生認知規律、可實現教學目標的素材。在實際的備課過程中,教師可通過圖書館查閱或網絡搜索的方式獲得教學資料,盡可能多地收集與地方戲曲有關的基礎知識,將地方戲曲的緣起、發展、唱腔、流派、板式與曲調等進行歸納與總結,將有代表性的藝術家的基本情況、代表作、劇照等整合在一起,編寫成校本教材發給學生。比如,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滲透京劇內容的時候,教師就可結合學生特點與教學目標,將《梨花頌》作為教學內容補充給學生學習,盡可能給學生提供與其音色、旋律及咬字特點有關的學習內容,使得他們都能對國粹藝術形式的魅力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最終讓所有學生都能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掌握一定的地方戲曲知識。
二、做打念唱,心授口傳
與流行歌曲相比,我國地方戲曲一直以來都是依靠“心授口傳”的方式代代傳承至今的。其中,“心授”指的是靈魂與內容;“口傳”指的是形式。而心授口傳,可將地方戲曲的獨特的韻味美展示出來。因此,高中音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滲透地方戲曲的時候,也可選用“心授口傳”的教學方法,在透徹分析戲曲作品中樂曲或(人物)情感思想的基礎上,結合教師的嗓音條件、審美情趣、藝術素質、音樂修養,對教材中的戲譜做進一步創造,利用眼神、動作、表情等,讓學生充分感知戲曲作品的韻味美。只有這樣,才能讓高中生體會到地方戲曲知識學習的樂趣,才能使得他們更加主動地弘揚與繼承民族傳統藝術。比如,在學習京劇中《梨花頌》作品的時候,高中音樂教師可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戲曲版與歌曲版的《梨花頌》,讓學生在反復聆聽與對比中,掌握京劇的唱法特點,并提高自身鑒賞戲曲作品的方法與技巧。另一方面,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把握京劇演唱中咬字歸韻、發聲等技巧,教師可為學生范唱,讓學生在模仿中摸索出最佳發聲位置,并學會應用人體的共鳴體,最終在集體演唱中把握《梨花頌》的韻律特點。
三、建立社團,擴大視野
在高中音樂教學活動中,要想切實提高全體學生學習地方戲曲知識的積極性,就需要教師將因材施教與普遍參與恰當結合在一起,給學生提供個性發展的空間與機會。比如,教師可依據學生興趣建立各種地方戲曲社團,邀請校內外專業人士參與社團的建設,使得他們能夠把自己掌握的地方戲曲的知識與技能更好地傳授給學生,從而使得有地方戲曲愛好與特長的學生能獲得較快的個性發展。另一方面,教師還可在社團中組織交流會,邀請專業人才到校舉辦講座或表演,給學生提高接近地方戲曲大師的機會,使得他們可受到地方戲曲藝術的感染與熏陶,從而更加透徹地掌握該藝術形式的特點。比如,廣西桂林中山京劇社是我國的金牌京劇票房第四十六家,是學校的京劇社團,央視“戲曲采風”曾用欄目全部時間,介紹了該校園社團的發展情況及取得的成績。一個中學的京劇社團,能具有這般實力與規模,確實令人驚嘆。同時,中山京劇社團在學校的音樂教學中發揮了重大價值,推動了學生對京劇藝術的全面了解,擴大了學生的視野。
總之,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在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大量璀璨的藝術形式,而地方戲曲就是我國經典的文化藝術體裁,不僅韻律優美,而且蘊含有豐富的情感與思想,并且具有個性化的形式,這都是我們人民智慧的結晶,是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審美水平、培養學生積極情感思想的最佳載體。因此,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重視地方戲曲教學,大膽探究教學模式,以便為梨園之花開遍校園創造有利條件。
參考文獻:
[1]高一.地方傳統戲曲在普通高中音樂課堂中的德育滲透——以九澧漁鼓藝術為例[J].戲劇之家,2016(16):215+221.
[2]王榮敏.淺談高中音樂與戲曲教學方面的聯系[J].新課程(中學),2016(06):102.
[3]孫鳳燕.淺談音樂課堂深化民族音樂的教學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3(03):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