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當前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分析了我國傳統院校的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最后詳細闡述了土木工程專業實踐性教學改革策略的意義和策略。
關鍵詞:土木工程;實踐性教學;校外基地;教師
1 土木工程實踐教學現狀
土木工程專業教學實踐教學是土木工程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實現全面素質教育及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而其特點是實踐性強、綜合性高,實踐性強體現在學生課堂理論學習需要與工程實踐相結合,教師教學需要有一定的工程實踐經驗[1]。而傳統的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是通過認識實習、生產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環節的學習來加強學生的實踐認知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自身的素養能力。但當大概80%的畢業生對工作環境不適應,無法將書本上所學的知識應用于實踐,缺乏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差?;谶@種情況,就院校普遍存在的實踐教學現狀作如下分析:首先,土木工程專業是理論性和實踐性為一體的學科,因此,這要求高校教師不僅理論知識過硬,還必須有一定的實踐經驗才能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但是高校教師普遍存在的特點就是理論知識比較扎實,校外實踐經歷比較少,致使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理論與實踐脫節,“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方式,無法滿足當今社會的需求。其次,由于資源和經費有限等客觀原因,學院就把重心放到課堂教學上,忽略了實踐教學,如實驗室開放時間有限、實驗室利用率低下等。導致學生參加的實踐課時不足,無法滿足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求[2]。最后,實踐教學場地有限。有些院校沒有建立校外實習基地。另外很多施工單位出于經濟利益和安全的考慮,不愿意接收學生到單位實習,無法給學生提供校外的平臺。
2 土木工程專業實踐性教學存在的問題
2.1 傳統的“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思想觀念
由于傳統的觀念對實踐沒有給足夠的重視,高校往往視實踐教學為理論教學的輔助,只是理論教學的驗證或操練而已。高等教育只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把學生作為接受知識的容器,忽略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能力和個性特長的培養。
2.2 實踐教學的內容和形式單一[3]
建筑施工活動與天氣情況、材料的準備、意外的事件等息息相關。因此工程計劃會因這些因素而發生變動,而土木工程實習計劃是根據某段工程計劃和院校學期活動指定的。如果建筑工程計劃活動放生變化,實習計劃就會受到影響,進而影響實習內容的實施。另外,建筑工程生產周期時間較長,短則幾個月,長則數年,而土木工程的實習時間只有短短幾周時間,在短的時間里必然不能總體得把握建筑工程的各個方面,這也是導致學生的實踐經驗不足的一個關鍵因素。
2.3 指導教師的實踐經驗和能力需要提高
目前,高校土木工程專業教師的學歷普遍較高,但由于大部分是青年老師,參與工程經驗較少,缺少實踐經驗[4],在指導學生過程中,不能將工程案例與理論緊密結合,這樣導致學生在學習方面缺乏興趣。
2.4 實驗設備和實習基地數量不足
高校土木工程專業實驗室的一起臺數有限無法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動手操作演練,大都的實驗項目都是由教師做一個演示實驗,學生作為觀看者,記錄實驗數據然后按照實驗步驟處理數據。這樣自然造成實驗教學水平的不足。另外,實習基地主要有校內測量實習基地和校外各類施工單位實習基地。每到認識實習時都是由指導老師聯系當地的施工單位,主要參與在建工程,缺少與本地區的勘察、設計、檢測等單位的合作,導致實習基地類型單一,阻礙了學生的知識面的拓展。
3 土木工程專業實踐教學的意義
土木工程培養掌握各類土木工程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能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含礦井建筑)、道路、隧道、橋梁建筑、水電站、港口及近海結構與設施、給水排水和地基處理等領域從事規劃、設計、施工、管理和研究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土木工程專業實踐教學具有以下作用:首先,通過實際的操作檢驗學生的理論知識是否扎實,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能力。其次,學生接受新知識和掌握新技術的有效途徑。學生通過實踐可以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帶動理論的學習。最后,有益于培養學生興趣和創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土木工程專業中,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是相互存在,相互聯系的。
4 土木工程專業實踐性教學改革策略
關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江澤民同志曾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離不開實踐,由此可見,高等院校教育應以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為改革目標。
4.1 樹立新觀念,突出實踐教學的地位[5]
針對實驗教學中的理論與實踐比例不均衡問題,發現60%的一部分原因是傳統觀念的影響。如想根本解決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就得改變教師和學生的觀念發生改變,主要方向:第一,創新性實驗為指導思想,開展土木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活動。第二,高效開展實驗教學活動,確保土木工程理論和實踐同等重要。
4.2 構建多層次立體化的實踐教學平臺,優化實踐教學項目
土木工程專業實踐教學平臺可分為三大平臺。一是專業基礎實驗平臺,包括力學實驗室、材料實驗室、測量實驗室等;二是專業實驗平臺,包括結構實驗室、道路實驗室、巖土實驗室;三是特色創新實驗平臺,由科研創新團隊負責,積極開展各類學科競賽和各種創新實踐活動,保證創新實踐活動有序、有效進行,加強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通過優化實踐項目,達到教學實踐目標;著力加強實驗課程內涵建設,對現有的實驗教學內容進行篩選、整合,建設和引進多樣化、高水平、立體化教材,既體現基礎性又能體現先進性,既有內內涵、內容的更新,培養學生動手的能力和設計實驗的能力,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第一,加強產學研活動,擴大對外交流。以學科帶頭人通過科研課題帶動和促進實驗項目,從科研課題中提出新的實驗項目,不斷補充和完善實驗內容使科研結合有機起來,讓學生能了解學科前沿知識和先進技術,可促進學科發展及相關專業課程建設。第二,加強與建筑行業融合,建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土木工程專業實踐能力必須通過實踐環節來培養,依據工程背景的實踐基地作為支撐,因此,校外教學基地的建設是偉大工程師培養的重要保障。我們依托實踐基地緊密結合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形成運作機制,形成教學、科研、生產等多功能、多途徑、多模式等教育培訓基地,保證學生專業實習、綜合實踐、畢業實習,從而讓學生直接參加工程施工、建筑設計、質量檢測、工程監理等專業活動,通過頂崗實習,提高實際工作的能力。
4.3 校外基地是實習的主要場所[6]
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強調教學、科研、生產相結合 ,建立雙方“平等、互利、互信”的合作關系 ,調動基地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和熱情。校外實習基地的選擇應滿足四個條件:一是技術裝備條件和技術力量應滿足專業教學要求 ,有承擔實習教學的條件;二是企業生產正常 ,經濟效益較好 ,有接納實習教學的能力;三是交通方便 ,最好在院校周邊地區 ,能節省實習開支;四是愿意承擔我校學生實習教學 ,有參與實習教學的熱情。 我們根據上述要求 ,采取“雙參三聯合”的產學合作教育模式 ,建立實習教學基地。這種模式大大地提高企業參與實習教學的積極性和熱情 ,建立穩定、互利、互信的產學合作關系。
4.4 教師大膽走出去,提升教師實踐技能[7]
要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首先要求教師具有相應的實踐技能。由于大部分年輕老師90%來源高等院校畢業生,缺乏工程實踐經驗和能力,很少有機會參加生產實踐,在指導這方面顯得力不從心。為了改善這種局面,為培養“厚基礎、寬口徑、強實踐、重創新”的應用型人才及提升師資水平搭建平臺,高??梢詴r常邀請有豐富經驗的專家進行學術講座,努力實現“以教促學、以教帶學”相互促進的局面。高校制定文件要求青年教師走出校門,在生產第一線從事相關工作,在工作不斷積累實踐經驗,打下良好的基礎。
4.5 改革教學方式,開展“一帶一路”戰略
實踐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導思想,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和積極性。實現從認識性、繼承性向研究性轉變、從灌輸式向啟發式和討論式。突出以學生為主體,全面改造實踐教學的教學方法和方式,實現知、辯、行全面訓練,體現以學生為實踐教學活動主體意識。
4.6 加大經費的投入
院??梢越⒕C合實驗室,包括土木功能室、動土功能室、材料力學功能室、沖擊動力功能室等,使其更好地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同時也能更好地輔助教師進行教學,使教師能夠有效地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在傳統的教學課堂中,學生不能進行實踐學習,無法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因此,各個院校要加大資金的投入,為學生創建相關的實驗室,為學生的實踐學習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
5 結語
綜上,土木工程專業作為建筑類高校傳統專業,實踐教學在新的形勢下必然遇到諸多困難,特別是實習需求不斷擴張而實習資源相對短缺的困難。因此,必須改革傳統的實踐模式,多管齊下,充分跳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努力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王銀輝, 王小榮.論土木工程專業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J] .重慶交通學院學報, 2003(3):19 -20
[2]秦鳳艷,戈海玉,常光明.實踐教學在應用型本科高校土木工程專業中的改革與探索[J].皖西學院學報,2011.
[3]凌樂紅.土木工程專業實踐性教學改革與實踐[J].科技經濟導刊,2016( 25) : 128
[4]海玉.對高校土木工程專業實踐性教學改革的思考[J].成功(教育),2012
[5]胡秀蘭,祝明橋,劉錫軍,等.土木工程專業實踐性教學環節改革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16( 1) :90-93
[6] 劉國買, 譚軼群.加強實習基地建設深化實踐教學改革[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2(4):132 -133
[7]宛新林,丁克偉.土木工程專業實踐性教學改革與實踐[J].高等建筑教育,2015( 3) : 101-103
作者簡介
潘婷婷(1989-)開封人,助教,主要從事混凝土和地基基礎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