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小吉 孫斐
【摘要】針對目前高職《金工實習》課程的主要問題,通過對相關企業員工培訓情況的分析,基于校企人才培養的共性需求,探索校企合作教學培訓機制,實現了校企共建高職《機械工種實訓》課程,達到了校企資源共享、共建共贏的目的。
【關鍵詞】金工實習 機械工程實訓 校企共建
【基金項目】常州大學高等職業教育研究院資助項目(批準號:CDGZ2012025)常州高職園區特色課程建設實踐研究——校企共建高職《機械工種實訓》課程。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8-0219-01
隨著國內高職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校企合作已成為高職院校謀求自身發展、實現與市場接軌、提高育人質量、有針對性地為企業培養一線實用型技術人才的重要舉措。校企合作進行課程開發和建設,是保證教學契合社會對人才的實際需求的關鍵之舉,也是高職課程改革的核心和當務之急。
經調查,對校企合作共建課程共同培養人才的研究,大多只是停留在理論研究上,共建課程的實踐也只是發展到教材建設層面上[1-3]。對于校企共建課程共同實施、共同培養人才的實踐研究為數極少。本文以機械類專業基礎課程《機械工種實訓》為例,與常柴股分有限公司合作,探索校企合作共同開發和建設專業課程以及實施的道路和方法。
一、課程現狀及改革思路
機械和近機械類專業,不論是大學還是高職院校,一般都開設《金工實習》這一實踐基礎課,基本內容涉及鑄、鍛、焊、車、銑、刨等,它是使學生熟悉加工生產過程、培養實踐動手能力的實踐性教學環節[1-3]。該課程長期以來都非常傳統,立足于原本的學科體系,以傳統加工方法為實踐主體,以單一的校內實習基地為主要實踐場所,通過學校配備的校內實習教師進行指導,學生也仍然停留在單一的實踐動手能力培養上,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企業生產方式、生產工藝和生產設備的巨大變化,該課程盡管也進行了一些改革,加進了一些現代加工的元素,但仍然不能滿足現代企業對高職教育的需求。
課題組為有效解決上述問題,擬突破傳統,通過校企優勢互補,合作開發和建設該專業基礎課程,并改名為《機械工種實訓》。課程建設時,以企業相關工種崗位要求為學習內容,以企業現行生產加工為實踐主體,以校內、校外實習基地為綜合實踐場所,學校和企業聯合配備理論和高技能實踐指導教師,全面培養學生綜合素質。
二、課程定位與設計
(一)課程定位
《機械工程實訓》課程是機械類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目的是通過鉗工、車工、銑工、焊工、鑄工等多工種實訓,使學生接觸生產實際,了解機械加工生產過程,獲得機械制造技術的基本實踐知識,得到的基本操作技能訓練,為學習后續課程和將來從事相關技術工作奠定實踐基礎。開設在第二學期,前期課程是《機械制圖》,后期相關課程有:《機械制造基礎》、《機械設計基礎》、《PLC》、《電工電子》、《液壓與氣動》等。
(二)課程設計
課程采用校企合作,學校指導老師+企業指導老師,校外實訓基地+校內實訓基地,基礎認知實訓+強化實訓的方式。根據課程培養目標,選擇校外實訓基地進入到生產一線進行實訓,以企業實際生產為依托,脫離傳統模式,全面了解各工種在企業中的工作狀態和管理模式;采用學校指導老師的理論教學和企業指導老師的經驗教學相結合,取長補短,從不同角度學習各工種;校外實訓基地的基礎認知實訓和校內實訓基地的強化實訓相結合,全面學習,重點掌握。
三、教學設計
《機械工種實訓》課程,共6周實訓,168學時。如表1所示由鉗工基礎實訓、機械工種認知實訓和機械工種強化實踐三個模塊組成,內容包括了常見的機械加工方法。
課程考核由實訓期間提問、業務操作、課后作業等手段組成的平時成績;課程結束要求學生提交實訓報告并參加答辯,由企業技術員和校內教師通過提問的方式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
四、特色與創新之處
(一)以企業各工種上崗的具體要求和各工種的國家標準來制訂課程大綱,保證了教學契合社會對人才的實際需求。
(二)課程依托企業的實際生產,以企業實際生產零件為載體,學生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以企業生產方式練習零件加工,提高了所學技能的真實性與實用性。
(三)課程不僅實現了對各機械工種的基本認知,還讓學生對企業的生產組織管理和企業文化有了感性認識,有利于提高學習興趣,縮短以后頂崗實習與工作的適應期。
(四)企業投入場地、設備和技術人員與學校共同進行課程設計并組織實施教學,完美地整合了學校老師理論和企業指導老師的經驗。
五、教學效果
整合校企雙方教學和培訓資源,以企業工種崗位要求建設與實施《機械工種實訓》課程,為學生提供了多工種崗位的認識和實踐,使學生學習到的知識技能更契合企業需求,有助于后續的學習和發展,為后續專業課程的校企合作共建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高嵩.校企合作視域下的金工實習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南方農機,2017(22):179.
[2]呂志勝,董金梁.關于金工實習改革的幾點思考與建議[J].科技資訊,2017(29):216+218.
作者簡介:
繆小吉(1981-),女,江蘇鹽城人,講師,研究方向:高職機械專業課程改革與質量評價。
孫斐(1967-),男,江蘇常州人,教授,研究方向:高職機械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