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實踐是我國對在校大學生依據各自專業的不同,使學生參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一項教育活動。目前在對我國的思政專業學生的培養上,過于注重理論知識,而忽略了實踐能力的培養。本文就思政教育專業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來進行研究,意在引起社會對思政專業在校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的重視。
關鍵詞:思政教育專業;社會實踐;能力培養
大學生最終都要進入社會成為其中一員,所以社會實踐能力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顯得至關重要。社會實踐是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質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徑,有助于在校大學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之處,了解社會的需要的素質與能力,并根據自己的專業技能、綜合素質、用人單位的要求及社會的需求來明確自己的定位。
一、思政教育專業注重社會實踐能力培養的必要性
社會實踐是當代大學生進入社會的必經之路。思政教育專業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可以了解社會,了解國家的基本情況。通過開展各式各樣的社會實踐,可以使學生深入社會基層,針對社會的熱點的話題、現象進行思考,增強自身理論實踐、組織實踐活動等方面的能力。在完成對自身能力培養的同時,積極參加社會的志愿服務等公益社會活動,一舉兩得,為社會慈善事業出一份力。
其次,身處于陌生的環境中,如何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協調與各單位之間的關系,這些問題都需要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鍛煉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有利于增強對思政教育專業這種理論性較強的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使理論與實踐聯系更加緊密,有利于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學生的專業水平提高,知行統一。為今后同學踏入社會,適應工作環境,提升工作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實踐基礎。
二、社會工作能力培養的途徑和方法
(一)提高自身專業素養
一個人對自身專業所具備的專業敏感度,能夠主動去了解與自己專業有關的知識和信息,從而反過來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思想政治這個專業本身會附帶很多的理論知識,需要學生多讀書,多關注時事政治。對于關注時事政治,作為一個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學生,到底需要有多了解當下的熱點新聞呢?在大學課堂上,老師會提到非常多的理論點,未來方便學生的理解,老師會相應的結合一些相關新聞來闡述,以便學生更好的掌握。如果我們不提前關注新聞,那么就會跟不上老師的思維。事物本身之間就存在著千萬種的聯系,知識結合實際就能很好地引導學生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并運用知識。思想政治教育和時事政治息息相關,時事政治常常也需要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識來解讀,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每天看新聞,并讀懂新聞背后的訴求就顯得尤為重要。此外,大學生還需要學會評論新聞的能力,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加強自身的政治敏感度和時事評論能力。
(二)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社會生活中的每一個人生活在人際關系網中,每個人的成長和發展都依存于人際交往。一個沒有交際能力的人,就像陸地上的船,是永遠不會漂泊到壯闊的大海中去。比起中學生,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更為復雜,更為廣泛,獨立性更強,更具社會性。大學生們開始嘗試獨立的人際交往,并試圖發展這方面的能力。而且,交往能力越來越成為大學生心目中衡量個人能力的一項重要標準。人們越來越看重的不是高學歷籠罩下的光芒,不是五花八門的證書,而是我們當代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思政教育專業學生的工作對象是人,與人進行溝通句必須要交往,而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是成功的第一步。人是社會性的人。只要在社會中生存,就會面臨如何與人交往、與人協作的問題。為此,人際交往能力對一個人學業的成功、未來事業的成功等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開拓創新能力
第一,要引導大學生對創新的正確認識。根據目前中國就業形勢,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素質,提高大學生的核心競爭力,已是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務??萍己蛣撔率堑谝簧a力。第二,要主動營造活躍的創新氛圍。創新氛圍的營造能為創新行為提供環境支持,積極熱烈的創新氛圍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第三,要培養科學的學習習慣和思考習慣,時刻保持提出新問題的狀態,只有提出問題,才能解決問題。在不斷解決問題中積累夯實基礎。作為思政教育大學生,更應該刻苦學習深入鉆研,積極主動地成為創新活動的重要角色,為成功推進自主創新戰略的實施作出自己的應有貢獻。因此,思政教育專業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培養任務刻不容緩。
三、結語
無論是思政專業還是其他專業的大學生,高校都都需要注重培養學生們的社會實踐能力,做出改革與創新,使社會實踐活動落到實處,不再留于表面、留于形式,為社會培養和提供高素質高能力的思政人才,更好的立足于社會,為社會的思政事業盡一份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黃細良.從求職競爭談大學生的能力培養[J].中國高等教育,2011(18).
[2]周翠林等.高校學生參加勤工助學活動的描述性報告[J].中國青少年研究,2014(1).
[3]李少奇.高校學生社團在學生成長中的作用及其存在的問題[J].高等教育,2012(3).
[4]崔景貴.社會實踐活動與大學生心理健康[J].當代青年研究,2015(5).
[5]孫萊祥,王留栓.積極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J].中國高等教育,2016(24).
作者簡介:胡伊雯(1988—),女,漢族,河南洛陽人,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