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約翰·多恩是英國玄學派代表詩人,他的詩以巧智、奇喻著稱,其特點是把理性和感性相結合并通過獨特的語言展示出來。多恩的詩歌特色鮮明,融激情與哲理與一體。本文擬選取多恩的玄學經典詩歌《贈別:論哭泣》和《贈別:莫悲傷》為研究對象,探討其中豐富的奇思妙喻和奇特的意象,以此來體會多恩詩歌獨特的藝術價值。
【關鍵詞】約翰·多恩 奇喻 意象 張力 情感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5-0107-02
一、創造新奇之意象
多恩的愛情詩歌意象呈現出包羅萬象的特點。就本詩來看,詩人選取的意象如下:眼淚、地球、月球、狂風這樣幾個意象。以如今的眼光來看,這樣的意象似乎不足為奇,這與中國當代詩人的選材風格是比較類似的。但是,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人們慣常的愛情詩的意象選擇是類似于比特拉克的“玫瑰般的臉頰,象牙般的皮膚,星辰般的愛情”,在此對比之下,多恩在本首詩中表現出的獨特性是不言而喻的。
(一)以地球震動和死亡喻離別
我們可以看到詩歌的主題是明確的,詩人借用天地之間的自然運動來展現愛情的永恒。即使天上的各個星球總是按照自己應有的軌跡運動,但總有一天會再次重逢。多恩給予妻子更深切的撫慰,所謂的分離就像天上的天體一樣,總是會輪回的。
正如賢德君子平靜離開世間,
輕聲呼喚靈魂升天。
一些哀傷的朋友說:“氣息已盡。”
另一些朋友卻說:“不,氣息尚存。(《贈別:莫傷悲》)①
把離別喻為死亡。我們可以看出,在多恩眼中離別無異于死亡。事實上對于賢德的君子來說死亡并不可怕,并且能夠泰然處之。因為他們相信死亡會把人們帶入一個更加崇高、美妙的世界。
而那些哀傷的世俗的人們面對死亡無比惶恐,因為他們注重肉體的存在與否,無法理解高尚的愛情是不為塵世和肉體的欲念所左右。多恩由此寬慰妻子,對待離別就應該像是賢德君子離開世間,肉體的死亡并不可怕,只要彼此靈魂合一,就無需悲傷哭泣。
地球震動帶來恐懼和災難,
人們把它的危害和預兆估算,
盡管群星更為劇烈地震顫,
卻不會使下界生靈涂炭。(《贈別:莫傷悲》)①
詩中將無法預測的地球運動和群星的 “震顫”進行了對比。多恩強調了他們的離別與世俗之人不同,他們的離別就像群星的顫動,靜謐又不會生靈涂炭。而世俗伴侶的離別卻像隨時隨地爆發又危害地球的震動。當然這里還包含了一種更深刻的現實,那就是在愛情中不可能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和世俗的欲念,要更重視真正組成愛情的精神因素。在對于社會、人生、宇宙的認識過程中,不能只看得見眼前的災難,也要洞察更高級的超現實的運動。
(二)以圓規喻夫妻雙方
離別中的男人和女人被多恩用形象的比喻來描述。男女雙方就像圓規的雙腳一樣,總是離別的狀態。從天體到圓規,多恩運用的比喻更加使人感受到詩歌的離別之情。 就像圓規永遠有圓心一樣,男人就是圓規的定角,是整個圓的圓心,只有圓心堅定,兩者距離才會永遠不變。兩者相互支撐,彼此依靠。
如果說咱倆的心魂仍是兩體,
它們恰似兩腳圓規堅挺直立,
你的靈魂是圓心腳固定不移,
但是我一起步,你也轉動與我看齊。
雖說你穩坐圓心中央,
每當我游歷四方,
你就側耳細聽,側身相望,
我一回家,你又挺起胸膛。
雖然我必須經常離家遠去,
你對我總是那樣忠貞不渝,
你的堅定保證我圓滿成功,
并使我與你團圓,善始善終。(《贈別:莫傷悲》)①
“圓”在文藝復興時期代表的通常是圓滿,在這個意義下,多恩創作了一個玄學派極富盛名的比喻。丈夫和妻子分別是圓規的兩只腳,丈夫是圓規上畫圓的筆,妻子是圓規的中心。當丈夫開始轉動時,妻子也會向前傾斜隨之旋轉。這個比喻蘊含著兩層含義。
首先多恩仍然是在勸慰愛人。圓規的兩腳是互相牽連的,真正相愛的人是融為一體的,因此所謂的分離都不會是真正意義上永恒的分離,而只是暫時的,就算肉體的分離,靈魂也永遠在一起,況且分久必合。不管分離多久,只要心在一起,就是圓滿的結局。圓圈的起點就是終點,分離的戀人終究會相見。
其次,這是對妻子真切的忠告。妻子作為圓規的定腳,決定了圓心的所在。這就好像是在說:“只有你堅定,我畫的圓圈才會準。”當然,最終我們還是要回到“圓”的意象。夫妻雙方相互支撐,相互理解,彼此忠誠于對方,并有著向對方傾斜的完美默契,這樣的圓規才能畫出圓滿的人生。愛情從來都不能只靠一個人的努力,兩個人彼此的關愛與忠誠,默契與信任才能連接成為完美的圓,才能攜手走過完美人生。
詩人將這個神秘卻又質樸的環境作為情感的載體,在簡單的意象之中穿插復雜的愛情,一簡一繁,詩人在張弛有度的環境和節奏之中,將情感付諸于極其富于表現力的意象之上,抒情效果當然是有別于他家的。
二、細致出奇之藝術手法
(一)多重奇喻的邏輯推理,增強情感張力
多恩運用反傳統手法,而大量從天文學、地理學等當時的自然科學中發掘意象,并將看似無關聯的兩個事物通聯系在一起,這種意象或比喻雖有時顯得艱澀難懂,但卻決無變成陳詞濫調的危險。有時會讓人摸不到頭腦,仔細思考過后卻震懾于其高超的準確性和思想深度。 如:
在一只圓球上頭,
一位身邊備有草稿的工匠,能夠繪就
一個歐洲,非洲和一個亞洲,
且很快把原來的空無造成萬有,
同樣有你在內,
每一顆珠淚
都會長成一顆地球,對,印有你形象的世界,
直到你的淚水與我的混合,淹沒了
這世界——以源自你,我的天穹,如此融化的洪波。(《贈別:論哭泣》)②
這里,多恩又將淚珠與地圖融合,構成了一個地球世界的意象。一位技能高超的工匠在圓球上繪就了一個歐洲,非洲和一個亞洲,就像是在淚珠上印上了愛人的形象。但繪上了三大洲的圓球并不是地球,只是淚珠也構不成整個世界。當淚珠與愛人的形象結合才能有感情和溫度,當地球要擁有生命的洪波,才得以成為一個世界。當這些意象貼切的重合,意外的水乳交融,便使得情感開始變得宏大而激昂,真摯而濃烈。
在詩中,比喻這一表現手法在詩人的筆下衍生出了不凡的魅力。詩人在這首詩中采用一個本體,多個喻體的方式展開了一個網狀的放射性的結構。即以愛情為本體 ,分別以“眼淚”、“地球”等意象來分喻這一本體的特點,各個部分之間是相互作用的整體。因此,詩人的情感抒發才可以得到全方位的表達,其詩歌的意義才能顯得更加的不凡。
(二)語象的重疊,隱喻面的拉伸
隱喻是彼類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體驗、想象、理解、談論此類事物的心理行為、語言行為和文化行為。打破詞匯習慣,精巧地使用隱喻,將看起來沒有任何關系的東西聯系起來。 這兩種看似毫無聯系事物之間的本質決定了隱喻的性質,形成和意義。
語象是憑借著語言與表象的穩定對應關系而呈現的直覺性的心理畫面,是喚起具體心理表象的文字符號,是構成本文的基本素材。同一文本中多種語象的重疊,使詩歌的所指有了巨大的延展。在讀詩時,讀者為了能夠感受到想要詩人獲得拯救的強烈期望,勢必會通過所指的變化來體會自由與封閉,生與死之間的張力。
在一只圓球上頭,
一位身邊備有草稿的工匠,能夠繪就
一個歐洲,非洲和一個亞洲,
且很快把原來的空無造成萬有,
同樣有你在內,
每一顆珠淚
都會長成一顆地球,對,印有你形象的世界,
直到你的淚水與我的混合,淹沒了
這世界——以源自你,我的天穹,如此融化的洪波。 (《贈別:論哭泣》)②
多恩繼續作由一系列圓形意象把相似的可能性作推演式的發揮: 這個世界也就是地球是由圓球以及圓球上的歐洲、非洲和一個亞洲組成。這個世界里,愛融入其中,真誠濃烈動人,且愛情之力量是無窮的,它能夠將“原來的空無造成萬有”,可見,詩人的愛情觀,即:愛情是可以創造一切、偉大的、積極向上的力量。而“每一顆珠淚都會長成一顆地球”,淚珠便是這世界,其感受便是:世界是一滴淚珠,從而將世界縮小化,用淚珠來承載起整個世界。有兩組明顯的意象群,一個是由淚珠,洪波,海水組成的動態的水的意象群,一個是由硬幣,懷孕的肚子,果實,圓球,地球,月球組成的實體的圓的意象群。水的意象象征著情感的生命力和柔情,圓的意象象征著圓滿和團圓。這兩個意象群相互交融,使每個意象都被賦予了除自身意義之外更豐富的內涵。
(三)用理性的語言表達熾烈的情感
豐厚的理性情感是多恩詩歌最有魅力的地方,從而讓讀者產生審美快感。如:《贈別:莫悲傷》中的“破裂,而只是向外延伸,像金子打到薄薄的一層。”我們從“延伸”這個抽象的詞匯,可以看出詩人形象地引申了被錘打金子的特性,它像黃金那樣,只會延展,不會破裂。理性分析的推理過程本身也是情感的過程,從而使理性和感性得到完美融合。
又如《贈別:論哭泣》這首詩采用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相結合的方式展開抒情,除了便于直接表達情感之外,本詩還有一個特殊之處。在詩中“你”是“我”情感的抒發對象,在每一節的開始,“你”是作為主角的形式出現的,“你”的行動決定著“我” 的情感波動。但是在每一節的后段,“我”對這個情感源泉的刻畫卻又轉向了自身,又從“你”回歸到了“我”。“你”像是月亮,像是狂風,而最終得到結果的卻是“我”,我會因此而得到傷害。可見,詩人在情感抒發的時候,人稱或是故事的中心發生了位移。這樣一種位移,接洽得非常自然,詩人在文字與情感之間自由轉換,使愛情的相悖得到了一個全方位的刻畫。
而在《贈別:莫傷悲》開篇中,他把有德之人的離世和有情人之間的分離作了類比。這里有情人的分離和傳統意義上的分離不同,在多恩看來,盡管他和妻子分開了,但實際上卻沒有真正的分離。他繼續寫道:
地球震動帶來恐懼和災難,
人們把它的危害和預兆估算,
盡管群星更為劇烈地震顫,
卻不會使下界生靈涂炭。《贈別:莫悲傷》)①
丈夫愛妻子并不是物質的、有條件的,他們之間的愛是美好純潔的。所以即使不在彼此的身邊,但它們精神確始終在一起,靈魂是緊密融合的。 一開始,詩人便將自己離開這個世界的場景描繪得如此安詳, 沒有痛苦的眼淚,沒有巨大的喧囂。伴隨著靈魂的逐漸離開,以樂觀無憂的態度向喧囂的世界說再見,便可以平靜的面對死亡。因此,詩人勸妻子不要傷感,他們的靈魂將永遠的融合在一起。
三、奇思妙喻之詩歌特點
與多恩的想法一樣復雜多變的便是他精彩的隱喻,而且這些隱喻又是精心安排的。所以閱讀多恩的作品要充分的聯想和想象,去仔細思考,最后才能去獲得智慧的啟蒙和審美的洗禮。
科勒律治曾說:“讀德萊頓,蒲柏等人的詩,你只需要數音節,但是讀多恩的詩,你必須衡量時間,而且必須用強烈的激情去發現每個詞的時間。”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多恩的詩歌不是浪漫派和伊麗莎白式的深情,不崇尚辭藻的修飾,非常的剛健有力,具有戲劇性而不是婉轉柔情。
他的詩歌富有理性情感,有著明顯的哲理傾向,巧智和奇喻的使用更加突出了豐富的情感。以說理的方式抒情,在奇想、思辨和矛盾中見真情,在“感覺的指尖上摸到智性”,以智情來抒發情感。
多恩早期的創作主要是以愛情為主題的詩歌。使人感到煥然一新同時又標新立異。多恩在1611年創作了《贈別:莫悲傷》。這首詩是多恩與妻子婚后不久便要天各一方時,用來告別妻子的。對疾病的焦慮和分離的依依不舍成為對“死亡”這個主題的詮釋,這是對深切思念以及痛苦離別的深刻界說。而正當這時,多恩的妻子懷孕了,正是需要他陪伴呵護的時候無論如何夫妻之間都不應該分離。然而,殘酷的現實卻讓多恩迫不得已的離開。“莫悲傷”雖然是寫給妻子的,也表達了多恩的不可言說的獨特感情。詩歌中表達情感是對夫妻雙方精神的慰藉,也可以說是面對愛情的無限向往,即使兩人會有分離,但兜兜轉轉始終會相聚。
作為玄學派詩人的代表,詩人選用了大量奇特新奇的意象,以嚴密的邏輯,感性的筆觸營造出了一個獨特的詩歌境界。他的詩風格獨特,意象奇異且豐富多樣,具有永恒的藝術價值。這不僅在當時產生了巨大的震動,直至今日,多恩的詩作仍具有不竭的活力。
注:
①蒲度戎:《英美詩歌選讀》,王逢鑫譯,重慶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0頁。
②蒲度戎:《英美詩歌選讀》,王逢鑫譯,重慶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1頁。
參考文獻:
[1]劉炳善.英國文學簡史[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80.
[2]王佐良.英國詩史[M].南京:譯林出版社,1997.
[3]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4]胡家巒.英語詩歌精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5]于宏偉.英國詩人鄧恩的玄學派詩歌意象及其影響[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5(3): 54.
作者簡介:
付寧,女,北京人,重慶師范大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