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臨床路徑教學法在兒科臨床帶教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將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納入我院小兒呼吸內科的54名實習醫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采用常規臨床帶教方法,觀察組采用常規方法和臨床路徑教學法相結合的方式,比較對照組和觀察組的臨床帶教效果。結果:觀察組在理論成績、實踐操作成績和教學滿意度上均優于對照組,結果表明臨床路徑式教學法在小兒呼吸內科臨床帶教中應用成果顯著,不僅讓臨床帶教的帶教老師獲得了更科學的教學方式,操作起來更為得心應手,也讓實習醫生在更短的時間內掌握到了小兒呼吸內科的學科知識和臨床操作技能,學習的興趣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為今后正式步入工作崗位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關鍵詞】臨床路徑教學法 兒科 臨床帶教
【中圖分類號】R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5-0244-02
兒科的臨床工作一直以來都存在著工作強度大、緊張程度高、工作內容繁瑣的特點,特別是小兒呼吸內科的醫生更是需要謹小慎微,呼吸道疾病稍有不慎就會引發兒童肺炎,呼吸困難等嚴重后果。小兒呼吸內科正是因為存在這樣一種工作性質,便給臨床帶教帶來了許多難題,實習醫生由于經驗不足往往容易在實踐操作過程中犯錯。為了有效提高臨床帶教的水平,改進臨床帶教方法,我院小兒呼吸內科運用了臨床路徑教學法實施臨床帶教,在對照組和觀察組的對比之下得知臨床路徑式教學法效果顯著,明顯的提升了實習醫生的操作能力,對小兒呼吸內科的認識水平也有了極大的提高。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納入我院小兒呼吸內科的54名實習醫生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22名,女性32名,年齡分布在18歲到23歲之間,平均年齡(20.56±2.32)歲。將54名實習醫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各11名男性,16名女性,在教學用具、教學場地、帶教老師等教學硬件、軟件方面都采用相似的條件,讓對比結果具備參考價值。
1.2研究方法
對照組采用普通的臨床帶教方法,即實習醫生進入小兒呼吸內科實習時,平時由帶教老師指導如何對患有呼吸道疾病的小兒進行基本的診斷和治療,掌握基礎的臨床醫學知識。
觀察組在普通臨床帶教方法上增加臨床路徑教學法,在實習大綱的要求基礎上,根據小兒呼吸內科科室對實習醫生的要求,由帶教組長編制適合我科室臨床帶教的臨床路徑教學文本。在臨床帶教的實踐中,我們以小兒上呼吸道感染作為案例來實施臨床路徑教學法教學。教學流程如下:(1)帶教老師制定一份上呼吸道感染的臨床路徑文本,讓學生根據文本中的內容進行針對性的閱讀,包括上呼吸道感染的鑒別、診斷和治療。讓學生在充分的瀏覽小兒上呼吸道感染的文本資料后,對其中的內容展開提問,如診斷小兒上呼吸道感染的依據?小兒上呼吸道感染的診斷標準?如何治療及預后?等等。(2)在充分掌握好小兒上呼吸道感染的臨床路徑文本后,帶教老師安排實習醫生接觸小兒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通過親自觀察患者的臨床癥狀,掌握第一手臨床資料,增加對疾病的確切認知;針對臨床觀察結果,有目的性的查閱文獻、教科書,獲得對小兒上呼吸道感染的更多了解。(3)在小兒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參與性治療中,充分了解患兒的病史,對患兒實行一系列的檢查,將臨床檢查結果按照專業的書寫方式記錄下來。(4)帶教老師選取1-3名實習醫生對上述理論學習和臨床實踐進行發言,其余實習醫生對其進行發問,在不同觀點的碰撞中獲得對小兒上呼吸道感染新的認知。當實習醫生有對疾病了解不正確的地方,帶教老師會從旁指點,幫助糾正。(5)帶教老師根據小兒上呼吸道感染臨床路徑教學文本的要求以及實踐結果,啟發實習醫生更好的掌握小兒上呼吸道感染的相關理論,并要求達到理論和實際結合的效果。在啟發式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擅于抓住小兒呼吸內科整個學科的特點,掌握該學科一些共有的臨床表現、診斷方式和治療方法,讓學生獲得對小兒上呼吸道感染疾病以及呼吸內科更多的認知。(6)帶教老師進行總結性發言,每個實習醫生呈交自己的小兒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理論學習和臨床實踐實習報告,同時要求實習醫生提出一些關于小兒上呼吸道感染的建設性的臨床實踐建議。
1.3臨床觀察指標
在一個月的實習期結束之后,考察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實習醫生的實習成果。主要的考核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分析病例,如是否能夠正確的診斷小兒上呼吸道感染的疾病,是否可以有針對性的做出診療安排;(2)臨床操作,考察實習醫生是否懂得臨床的基本操作內容,對患兒展開一系列的檢查,并診斷患兒病情,給予相應的治療方案及預后措施;(3)書寫病歷,考察實習醫生病歷書寫是否流暢自然,是否能夠把握書寫重點和中心內容,是否可以通過最簡潔的內容描述患者的病情。每項考核都采取百分制,由我科室主任和帶教組長、帶教老師一起評定。
1.4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調查的所得數據均利用SPSS20.0軟件進行綜合分析,以 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成績比較
對照組和觀察組在理論成績和操作成績上的評分具有顯著差異,結果顯示觀察組實習醫生的成績明顯優于對照組實習醫生,P<0.05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
2.2 教學滿意度比較
對照組和觀察組的教學滿意度評分分別為82.62±3.62和91.35±3.25,說明觀察組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同時,通過對實習醫生的調查得知,在采用臨床路徑教學法后,實習醫生具有更強的學習欲望,對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的掌握也更為透徹,能夠在不斷地思考中獲得對學習新的認識,比普通的臨床帶教方法具有更好的學習效果。
3.分析與討論
3.1臨床路徑式教學法的概念和特點
臨床路徑(CP)是指醫院里的一組人員共同針對某種疾病的監測、治療、康復和護理,所制定的一個有嚴格順序的、有準確時間要求的診療計劃,以減少康復的延遲和資源的浪費,使服務對象獲得最佳的醫療護理服務。將臨床路徑理念引入臨床教學工作過程之中,以臨床路徑為平臺對臨床醫學生組織教學的方法,我們稱之為臨床路徑式教學法。把臨床路徑應用于臨床帶教是一種全新的帶教模式,通過這種帶教方式,使臨床帶教實現科學化和規范化,帶教老師、實習生有章可循,根據路徑計劃完成帶教及實習任務,這減少了人為因素對教學的影響。該教學方法對于醫學生接受全新的單病種質量控制觀念,鍛煉標準化、規范化、科學化的臨床思維方式,初步掌握循證醫學的基本方法,獲取系統的現代醫學知識有著重要的作用。
3.2臨床路徑式教學法應用在小兒呼吸內科臨床帶教中的體會
改進了傳統臨床帶教的方法,讓實習醫生更為主動的參與到臨床治療中來。傳統的臨床帶教方法主要是由帶教老師處于主導地位,實習醫生被動的聽帶教老師講解,并在帶教老師的帶領下熟悉各類章程,不斷訓練病歷書寫能力,學會觀察疾病、診斷病情、給予治療及預后。盡管實習醫生能夠掌握到大量書本知識和實踐經驗,也能獲得對疾病的正確認識,但是帶教老師的一問一答模式,讓實習醫生始終是被動接收的狀態,他們并沒有積極主動的去思考應當如何診斷疾病,而只是一味的模仿和復制他人的臨床治療經驗,并沒有自己創造性的見解。如此以來培養出來的實習醫生,在日后的工作崗位上確實可以盡到自己的一份力量,但是卻會缺少自己的獨特看法,只會按章程辦事。臨床路徑式教學法就徹底的改變了傳統臨床帶教的模式,通過引導——分析——操作的模式充分的讓實習醫生放手操作,帶教老師只進行指導工作,允許實習醫生犯錯,讓他們在錯誤中不斷掌握新的知識和技能。臨床路徑式教學法是培養醫學生“會學”的有效途徑。在臨床教學中采用臨床路徑式教學法可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首先熟悉臨床路徑文本以初步了解該病種常規的診斷、鑒別診斷和治療程序;其次要對討論病例進行問診查體以獲得第一手資料;接著要根據所采集的臨床資料和教師預先設定的問題查閱教科書和醫學參考書,進行獨立的臨床思維活動;最后再通過教學中的討論、甄別和教師的啟發引導,加深對疾病的理解,解決臨床問題。
參考文獻:
[1]孔麗,宋杏花.PBL教學結合臨床路徑教學法在急診護理本科實習生帶教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7,(04):103-106.
[2]錢小芳.臨床路徑教學法在兒科護理實習教學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7,(06):116+120.
[3]翟羽佳,孫華.探析臨床路徑教學法在心血管內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中的應用[J].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2017,(01):39-40.
[4]黃汝祥,鄧文正,李棟健,郭慶,唐珊珊,鐘寧.臨床路徑教學法結合導師責任制在牙體牙髓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教學中的應用體會[J].蛇志,2016,(04):521-522.
[5]張慧.臨床路徑結合PBL教學法在中醫院兒科護生臨床帶教中的應用體會[J].天津護理,2016,(03):267-268.
[6]丁利忠,孫麗平,王延博.臨床路徑教學法在中醫兒科臨床帶教中的應用[J].中國衛生產業,2015,(32):167-168.
[7]陶海英.臨床路徑教學法應用于內分泌科臨床實習帶教中效果評價[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6(04):109+126.
[8]靳蘭玉,雷鵬舉,王小龍.臨床路徑教學法在“兩段式”兒科學實踐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醫兒科雜志,2014,(06):55-58.
作者簡介:
龔亮(1983.09-),男,江蘇徐州人,徐州醫科大學附屬徐州兒童醫院主治醫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兒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