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呂富,雷 巧,梅洪建
(九○三醫院:1.消化科;2.檢驗科,四川江油 621700)
核苷(酸)類似物(NAs)因服藥方便,抗乙型肝炎病毒(HBV)作用強,不良反應少等優勢,在臨床上被廣泛用于治療慢性乙型肝炎(CHB)[1]。由于NAs主要抑制HBV復制的反轉錄環節,對共價閉合環狀脫氧核糖核酸無直接抑制或清除作用,很難徹底清除HBV,需要長期進行抗HBV治療[2]。隨著用藥時間的延長,患者可能對NAs產生耐藥,耐藥不僅可導致疾病進一步進展,并可增加發生肝功能失代償和肝癌的風險,還會增加后續治療的難度和成本[3]。如何能減少NAs治療的耐藥和正確處理耐藥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本研究采用回顧性研究方法,對長期使用NAs治療的耐藥位點陽性CHB患者進行分析,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
1.1一般資料 2006年5月至2017年5月本院長期使用NAs治療,出現病毒學突破或反彈,并且檢測耐藥位點陽性的CHB患者67例,其中男56例,女11例;年齡18~78歲,平均(44.85±15.76)歲;CHB患者35例,CHB肝硬化患者32例。單用拉米夫定(LAM)組15例,口服LAM,每次100 mg,每天1次,療程2~7年。單用阿德福韋酯(ADV)組25例,口服ADV,每次10 mg,每天1次,療程2~8年。序貫治療組27例,序貫治療即LAM治療出現病毒學突破序貫ADV,或ADV治療出現病毒學突破序貫LAM,治療再出現病毒學突破序貫恩替卡韋(ETV),ADV(口服,每次10 mg,每天1次)、LAM(口服,每次100 mg,每天1次)、ETV(口服,每次0.5 mg,每天1次)療程2~10年。所有患者診斷均符合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2015年修訂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標準[1]。
1.2方法 (1)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查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2)用化學發光法檢測HBV標志物;(3)用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檢測HBV DNA定量(HBV DNA>1×103copy/mL為陽性)。(4)HBV基因分型和耐藥位點檢測嚴格按上海復星醫學科技發展有限公司HBV基因分型和耐藥位點檢測試劑盒的要求操作,統一由四川金域醫學檢驗中心檢測。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及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或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耐藥位點檢測 單用ADV組主要耐藥位點N236T 13例,A181V 14例,A181T 7例,A181S 1例,見表1。
單用LAM組主要耐藥位點M204V/I 11例,其中M204V+L180M 7例、M204I 4例,次要位點L180M 7例、A181T 1例、L229M/V 3例、Q215H 1例、V173L 1例、L80I 2例、S213T 2例、V207M 2例,見表2。
序貫治療組中耐藥位點有LAM耐藥特征的20例,主要耐藥位點為M204V+L180M 14例,M204V/I+L180M 1例,M204I 5例;有ADV耐藥特征的15例,主要耐藥位點為A181T/V 9例,N236T 6例;有ETV耐藥特征的10例,主要耐藥位點為S202G 7例,T184A/I 3例。次要耐藥位點包括ADV次要耐藥位點V214A 1例,S85A 1例;LAM次要耐藥位點L80V/I 2例,A213T 3例,L229F/M/W 3例,見表3。

表1 單用ADV組耐藥變異檢出情況
注:R表示耐藥;I表示敏感性降低;TDF為替諾福韋酯

表2 單用LAM治療組耐藥變異檢出情況
注:U代表敏感性可能降低;LDT為替比夫定

表3 序貫治療組耐藥變異檢出情況

續表3 序貫治療組耐藥變異檢出情況
2.2基因型與主要耐藥位點分布 該組患者檢測出基因型B 37例,基因型C 30例,對兩基因型主要耐藥位點分布進行比較,兩基因型主要耐藥位點分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基因型與主要耐藥位點分布
LAM、ADV、ETV是我國目前治療CHB的主要NAs藥物[1]。NAs主要通過抑制HBV聚合酶的RT區活性,阻止HBV復制過程中以HBV的前基因組RNA為模板反轉錄生成新的病毒RNA,從而發揮抑制病毒復制的作用[4]。病毒為了生存,在復制中將HBV聚合酶區某些特定部位的氨基酸進行置換,置換后藥物對病毒的結合力及敏感性下降[5],由于CHB需要進行長期抗病毒治療,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不但耐藥發生率不斷升高,而且耐藥性也越來越復雜,正在從單藥耐藥向多藥耐藥轉化。本研究對病毒學突破或反彈并且耐藥位點檢測陽性的67例CHB患者進行分析,單用ADV組檢出耐藥位點有N236T 13例(52%),A181V 14例(56%),A181T 7例(28%),A181S 1例(4%),主要耐藥位點與既往研究一致[6-7],N236T和A181T/V/S均可導致HBV對ADV耐藥[8-9]。單用LAM組主要耐藥位點M204V/I 11例(73.33%),該變異位點可導致HBV對LAM耐藥,體外試驗顯示該變異株對LAM敏感性下降1 000倍以上。次要位點L180M、Q215H、V173L、L80I、V207M均為LAM的代償性突變,可增強病毒復制能力,M204I常單獨出現,M204V常與L180M聯合出現[10],A181T位點突變在LAM治療患者中占2%,可在沒有M204V/I的情況下發生,同時導致HBV對ADV和LAM敏感性下降[11],屬原發耐藥位點。該組還查出L229M/V 3例,2例與M204V聯合出現,1例單獨出現。紀冬等[12]認為L229位點突變也是LAM的代償性突變,可以增強病毒的耐藥性和復制能力。該組還查出S213T 2例,1例與M204I聯合出現,1例單獨出現,2例均出現病毒學反彈和ALT升高,與孟玉麗等[13]報道一致,提示S213T可能也是LAM的代償性耐藥位點,并且可增強病毒耐藥性和復制能力。
序貫治療組存在多藥耐藥特征,其中有LAM耐藥特征的耐藥位點為M204V+L180M 14例,M204V/I+L180M 1例,M204I 5例;有ADV耐藥特征的耐藥位點為A181T/V 9例,N236T 6例;有ETV耐藥特征的耐藥位點為S202G 7例,T184A/I 3例;L80V/I 2例、A213T 3例、L229F/M/W 3例是LAM次要耐藥位點;V214A 1例和S85A 1例被認為是ADV的次級突變位點[10],與ADV耐藥有關,多藥耐藥15例(55.56%),長期NAs單藥序貫治療容易出現針對多種NAs的耐藥位點,發生多藥耐藥。ETV耐藥是在LAM耐藥(M204V/I+L180M)基礎上,加上三個位點之一(S202、T184、M250)的聯合突變才能產生耐藥[5],該組病例發生ETV耐藥10例,均是在LAM耐藥基礎上再序貫ETV所致。因此,LAM耐藥患者用ETV再治療容易發生ETV耐藥,ETV初治患者5年耐藥率為1.2%,LAM耐藥后改用ETV,ETV 5年耐藥率可達到51.0%[4]。研究還發現,基因型B和基因型C主要耐藥位點分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4]。
綜上所述,NAs長期治療CHB必然出現耐藥[3],及時進行耐藥基因檢測對耐藥患者再治療很重要。高耐藥、低基因屏障藥物序貫治療容易導致多藥耐藥。LAM耐藥患者再序貫ETV治療容易導致ETV耐藥。初始治療時盡量選用強效、高耐藥基因屏障藥物,避免高耐藥、低基因屏障藥物序貫治療才能減少耐藥,特別是多藥耐藥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