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總書記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省委蔣超良書記提出“綠色決定生死”,孝感將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納入“五個跨越”、“五個城市”發展戰略,安陸市委市政府將生態宜居城市納入安陸“四個城市建設目標”,立足完善城市功能、美化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品位。這些都表明現在黨和政府在積極作為,將環境保護提升到新的戰略高度,并將之真正落到實處,引導企業主動采取綠色生產方式,鼓勵公眾自覺踐行綠色生活方式,推動形成人人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社會風尚。
當前,環境管理體制正面臨著從以污染控制為導向的管理模式轉變為以環境質量改善為導向的管理模式,環境監管方式發生了根本變化,實現由過去“以查企業為主”轉變為“查督并舉、以督政府為主”。為配合環境督查,中央要求健全政績考核制度,加大生態建設責任追究力度,實行“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權責一致、終生追究”、“環境保護、一票否決”等原則,發揮環境保護在干部任免、文明單位創建、一票否決中的作用。
近幾年,我們安陸這個小縣城,環境漸漸好轉,街道也變得干凈整潔,空氣質量也控制在安全范圍內。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還是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還比較落后,全市各鄉鎮僅煙店、洑水建有集中式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其他地區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城區污水管網建設不完善,生活污水收集率不高,未實現雨污分流;企業治污設施“各自為政”,一些治理設施老化嚴重,不少設施帶病運行。生活垃圾缺乏綜合利用,農村垃圾收運設施明顯不足,生活垃圾隨意丟棄、傾倒。
二、是產業結構不優
產業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當前,我市已進入工業化、城鎮化加快推進的時期,發展內生動力不斷增強,但產業結構矛盾仍較為突出。因此,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構建科學合理的產業發展體系,是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三、是企業主體責任意識不強
企業是環境污染治理的第一責任主體,只有提高企業治污意識,落實企業防污治污工作,才能更好的推進環境保護工作健康開展。但是,部分企業社會責任感不強,環境治理投入嚴重不足,污染物直排、偷排、超排現象還沒有完全杜絕,仍然重利輕義,一味追求經濟效益忽視自身應承擔的社會義務。
四、是公眾環保自律意識不高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生活環境的改善不僅取決于對工業企業的污染治理,也反映在我們身邊的一舉一動。我們不能一邊擔憂霧霾嚴重一邊開著小車去買菜,我們不能一邊指責城市的臟亂差一邊隨手亂扔垃圾、隨地吐痰,我們不能一邊抱怨油煙擾民一邊大快朵頤的享受街邊燒烤。環境保護應該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
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把環境優先、綠色發展作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理念。結合我市實際,緊緊圍繞建設生態宜居城市的目標,推進產業結構變“新”,發展方式變“綠”,經濟質量變“優”,以污染治理、總量減排、風險管控、排污許可證改革為著力點,重點打贏大氣、水體、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推進民生改善。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綠色發展做出貢獻,特提出如下建議:
1.強化領導,提升能力,進一步提高環保監管水平
當前新的形勢下,全市各級、各部門都要把環保工作放上重要位置,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做好環保工作,是各級領導義不容辭的職責。為官一任,守土有責,不僅要造福一方、保一方平安,還要建一方凈土;不僅要對今天的發展負責,還要為明天的發展盡力,為子孫后代留下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和發展空間。全面實行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在全市建立市本級、鄉鎮和村(社區)為單位的三級網格,建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各鄉鎮、辦事處、開發區主要領導為第一責任人,進一步落實屬地責任。考核一個地方、一個部門、一個領導,不僅要看經濟增長指標,也要看環境質量指標,看一個地方的持續發展能力。對沒有完成環保目標責任制、建設項目未批先建、造成重大污染事故的單位,要堅決實行“一票否決制”,情節嚴重的要追究有關領導的責任。只有盡職履責,才能不被問責。
2.建立綜合決策機制
全市各級要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將環境保護與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統盤考慮、綜合決策,避免在環境問題上的決策失誤。各部門都要搞好各項規劃與生態城市建設規劃的銜接,將生態的理念和生態城市建設內容滲透到城市總體規劃及各項相關規劃之中。各鄉鎮、辦事處、開發區也要根據創建生態城市的要求,對區域發展規劃進行調整和完善,把經濟社會發展建立在穩定良好的環境承載和持續發展的基礎之上。
3.加強部門聯動
事實證明,環境保護工作是一項涉及面廣、專業性強的事業,既需要環保部門積極推動,又離不開各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各部門密切協作,則事半功倍,各部門推逶扯皮,則寸步難行。
4.保持生態環境執法高壓態勢
環保部門作為全市環境保護的綜合管理和執法部門、生態城市創建的牽頭部門,要不負重托,不辱使命,進一步加大監督和執法力度,通過各種檢查手段和檢查形式,及時發現和查處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行為。
5.加強基層環保能力建設
做好環保工作,人是關鍵。我市環保監管隊伍建設存在人員偏少、能力素質不高、執法硬件設備缺乏問題,尤其在鄉鎮沒有專門的環保機構和人員編制,鄉鎮對日益繁重的環保任務不能完全適應;同時,在鄉鎮投資的企業項目往往投入少,項目短、頻、快,很多國家禁止的小作坊轉移到農村,由于分布范圍較廣,很難實現有效監管。因此,為加強基層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一步完善環境保護監管體制、充實基層監管力量,鄉鎮應設立專門的環保機構并配置環保人員編制,財政加大環境保護能力建設投入,對環保部門正常運轉所需經費予以保障。確保“事有人干、人能干事”。
“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是十九大報告中一項重要內容,要將“建設美麗中國”提升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高度,將建設生態文明提升為“千年大計”,“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這些都彰顯出國家對于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力度。相信在黨和國家的正確帶領下,我們每一位民眾為建設美麗中國共同努力,每個人都獻出自己的綿薄之力,那么山青水綠天藍的中國夢會更早實現。
作者簡介
帥欣雨(2001.12—),性別:女;民族:漢族;籍貫:湖北安陸;最高學歷:高中;職稱:學生;單位:湖北省孝感市安陸市一中高三(11)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