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是學校與社會相接軌的地方,學生既要承擔一定的學習任務,又要學會積累社會經驗,心理壓力比較大,再加上部分大學生是第一次遠離父母,到一所完全陌生的城市獨自生活,很容易感到內心孤獨,近年來,大學生因為心理問題而自殺的數不勝數。而實踐證明,大學生如果能經常參加體育運動,不但可以提高身體素質,塑造更加強健的體魄,還有利于心理健康,及時解決心理問題。基于此,本文重點探討了大學生體育運動與心理健康效應的關系,希望能夠從體育運動方面切入,改善大學生心理問題,為國家輸送一批高素質綜合性人才。
關鍵詞:體育運動;大學生;心理健康效應;關系
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人們面臨的心理壓力也越來越大,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層出不窮,在影響工作效率的同時,還很有可能給我們的身心健康帶來嚴重威脅。世界衛生組織也對健康提出了新的定義,明確指出健康不僅僅是身體素質過關,沒有身體疾病,還要求心理積極向上,不存在嚴重的心理問題。當代大學生是社會主義未來接班人,承擔著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任,如果大學生普遍出現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不利于學生充分發揮出自己的個人創造潛能,還會直接影響社會的進步,影響我國經濟水平進一步提高。
近年來,大學校園里的“自殺”現象時有發生,但在現實生活中,體育專業的學生或者非常喜歡運動的人群卻很少抑郁、鮮見自殺的,足以證明堅持體育運動的重要性,因為體育運動是在長期的體育鍛煉過程中始終貫穿和踐行生命教育。目前,在大學校園環境中,大學生對健康的認識越來越全面,在“全民運動”的號召下,紛紛努力進行體育鍛煉,但是大學生在進行體育鍛煉的時候往往只注重提高生理健康,而忽略了體育運動和心理健康的關系,導致心理問題沒有得到完全解決。本文主要從體育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效應關系進行研究。
一、體育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積極的影響
大學生如果能夠定期參加體育運動,對心理健康會產生積極影響,國內外學者在體育活動對人的長期效應方面的研究中指出,有規律的體育運動者比不運動者在較長時期內很少產生焦慮和抑郁情緒,長期的鍛煉可以讓參與者的不良情緒和多余的能量得到發泄,使其情緒更加穩定,因此,經常體育運動會使其在情緒的控制和穩定性方面會比一般人好。體育運動能使人養成了堅持、忍耐、抗挫折能力強的品質,意志力脆弱、抗挫折能力差也是影響自殺者的一個重要因素。而體育運動是最能培養學生的堅持和毅力的,因為這是需要一個不斷地克服自身困難、不斷地挑戰和超越自我的過程。
二、體育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消極的影響
雖然大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運動能有效解決心理健康問題,但是不排除在一些特定情況下,體育運動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不利于大學生綜合能力的進一步提高,負面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部分大學生性格內向,不敢在眾人面前展示自己的運動才能,不僅不能有效增強學生自信心,反而會加劇學生的自卑心理,對日常學習生活帶來負面影響;其次,大學生由于之前缺乏團隊合作機會,在開展體育運動中的集體項目時,很有可能出現與隊友合作缺少默契的問題,造成一系列的矛盾沖突,部分矛盾沒有得到及時解決,學生很容易產生抑郁心理,對下一次的團隊合作產生抗拒,甚至對合作對象產生比較偏激的意見,與他人相互辱罵、斗毆等;其三,體育運動中產生“習得無助感”,每個人的體育運動天賦不一樣,不是所有的人都擅長體育項目,有的學生可能會出現每天定時參加體育鍛煉,但是努力很長一段時間后,取得的體育運動成績卻沒能達到預期目標,進而產生“習得無助感”,這種思想觀念不僅會對該體育項目成績的提升產生影響,還很有可能對學生學習態度和價值觀產生負面影響,學生可能把體育運動中的片面觀點代入學習和生活中,認為自身能力不足,所以無論學習態度如何端正,不管自己做多少道試題,學習成績都只能是這樣,不會有明顯提高,最終造成學習態度散漫,學習成績停滯不前甚至大幅下降。
三、充分利用體育運動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
1.積極推行體育教學改革
高校要樹立終身體育思想,并且把這種思想觀念充分運用到日常體育教學中,深入培養大學生勤于鍛煉的思想認識,引導學生正確地進行體育運動。針對之前體育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高校應該積極推行體育教學改革,大膽地突破傳統體育教學理念,改變體育教學形式,努力探索更加有校園特色的體育教學手段,同時要積極引入更加先進的體育設施,充分挖掘隱藏于生活中的體育運動資源,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體育鍛煉的積極性。
2.充分保障學生對體育項目的自主選擇權
每一位學生所擅長的體育項目都有所不同,對此,高校應該充分保障學生對體育項目的自主選擇權,體育管理部門根據學校體育設施和體育場所大概制定出本學期教學的體育項目,然后讓學生充分考慮自身興趣愛好或者個人身體素質情況自主選擇所要參加的體育項目,避免出現學生身體素質透支或者由于所參加的體育項目不符合自己的興趣愛好,體育鍛煉熱情下降等問題。
四、結束語
眾所周知,大學生是社會上知識水平相對較高的青年群體,是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針對目前社會上出現的大學生由于心理問題選擇自殺或者犯罪等現象,高校應該積極利用體育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提高學生學習意志品質、自信心和適應能力,改善學習、就業焦慮,完善學生認知,同時在合作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為社會輸送心理素質過關、學習基礎扎實的有志青年,讓大學生積極承擔起建設國家的重任。
參考文獻
[1]李國金,王云,藏威.體育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正負效應[J].四川體育科學,2007,04:79-81.
[2]袁玉濤,田振生,劉春明,賈寶民.大學生心理健康與體育運動的相關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4,01:69-70.
[3]韓軍,李翔.體育運動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探討[J].四川體育科學,2009,01:57-60+71.
[4]劉興,馬小華.體育教師“注意義務”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1,11:32-36.
[5]王志蘋.淺析高校體育教學與大學生心理健康互動發展的作用[J].體育世界,2011,01:88-89.
作者簡介
胡俊(1977.02—),女,漢族,四川夾江人,本科,學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主要是學校體育、社會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