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美術教育課程改革是反思高等美術教育起源和加強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術教育是高校美術教育課程改革的文化承載,保證課程本質是美術教育課程呈現復合性、交叉性和人文性的立體特征。本文從高校美術教育課程文化承載的重要性出發,從文化承載的視域下探討了美術教育課程改革的路徑,旨在使高校美術教育技術與藝術教育共存,從而體現了美術文學藝術文化的屬性特征。
關鍵詞:高校;美術;教育課程;改革;文化承載
一、高校美術教育課程設計中存在的問題現狀
從高校美術教育課程整體來看,仍注重藝術技能課程、相關藝術只存在理論和技巧的問題,尤其是中外藝術史、西方哲學、中國文化等一般文化課程理論都比歐美地區一些發達國家少,存在著一定的文化理論差距,沒有文化的藝術作品和藝術理論則是空洞而無味的,宛如空中樓閣,高校美術教育應加強藝術文化發展的標志,是與文化承載力密不可分的美術教育,但是美術課程的碎片化和缺乏系統性的安排降低了美術教育的文化性,還需培養的高校美術專業人員不僅要設計和創造形式美,還要具有獨立思維、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當前美術教育課程與高校美術教育改革的總體目標之間還存在著必然的問題。在高校美術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實現美術教育的目標需要傳授傳統藝術學科理論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教育目標傾向于藝術理論、藝術文化的共同教育層面,培養學生的綜合藝術能力,使藝術更具人文價值,從而不斷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審美意識和創造美的思維動力。
二、高校美術教育課程改革中的重要文化支撐
首先,讓學生有更濃厚的文化氛圍,形成完整的審美觀。美術教育的本質是教育人和文化熏陶人,利用各種藝術形式和作品特定于文化環境和文化價值的基礎上表現出來,透出西方藝術、古希臘文化和宗教文化的不同地域藝術文化的特色是密不可分的。通過對高校美術教育課程的創新改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系統地理解和掌握中西美術的相關文化歷史,在文化的滲透下有一個系統完整的美學概念,從而為發展美術教育和后續藝術活動鋪平藝術、美術文化的道路,進而奠定了可持續發展的文化傳承途徑。
其次,讓美術教育具有更多的人文情懷,使學生的藝術學習更加人性化。美術教育課程改革重視文化承載,使美術教育不再是單向的教學灌輸式教學文化的導入,不僅使學生具有獨立的審美想象力、創造力,而且還使美術教學成為美術文化的創造性過程。
再次,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是高校美術教育整體上借鑒西方美術教育體系,強調把握對象和表現對象作為一個整體。在課程設計中有西方文化思想史等文化課程,是文化的傳承和藝術文化弘揚的融合,更有利于民族藝術文化的傳播保護和地域藝術文化的傳承。
三、高校傳承文化教育改革美術課程研究措施
(一)美術課程建設的文化基礎設置
美術教育基礎課程不僅是美術專業的一門教學課程,而且包含著廣泛的內容、多學科、緊密聯系時代,應順應新時代的潮流趨勢,讓學生在課堂上為美術觀和審美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為以后的專業課程打下美術藝術文化基礎。
(二)調整美術專業基礎課程的廣度
深化美術專業課程的深度,這也是美術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原則。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課程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傳統的綜合性專業課程,如插圖、漆畫、陶器、版畫、平面設計等。這些課程不僅使學生掌握繪畫的專業技能,而且有助于學生的職業發展,為了將文化滲透到這些課程中,教師應理清藝術形式的文化語境,描述技術的文化背景,讓學生具有一定的哲學思維培養基礎,將單一的繪畫、雕塑、設計等藝術形式轉化為一種復雜的文化活動,從而使美術教育藝術作品更加具有有效性。
(三)美術教育課程要從教科書中挖掘中國文化
美術文化需要被感知和認可,有必要在課程中采取文體、素描、研究等活動。國內一些高校開展了AR和VR風采集活動,學生在高技術的支持下,可以參觀全球藝術圣地和著名藝術畫廊和博物館。在虛擬參觀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感受到異域文化和藝術形式的魅力,欣賞藝術作品和古建筑藝術作品所散發出的濃郁文化的無窮魅力,同時又促進了學生對藝術創作過程的深入理解,以及其中蘊含的深厚歷史文化背景。教師和學生挖掘和學習豐富的民間藝術資源,展示地域色彩并加強了藝術理論的升華。
(四)構建完善的人文美術基礎課模式
廣泛地運用人文精神,特別是傳統文化的教學比例中,不斷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使學生能夠全面地理解藝術與人文與生活藝術的聯系。高校美術教育綜合性教學將向學生展示一種偉大的文化藝術,高校美術教育專業開設人文課程是刻不容緩的教育改革任務,應該遵循人文課程與藝術專業的相關基本工具原則。在人文教育中開設人文基礎課程,通過創新美術課程結構的整合,從而構建相對獨立的美術基礎創新課程體系模式。
四、結語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藝術內容的寬容,高校美術教育的目標應該從單純的藝術知識掌握轉向文化承載和審美感知的結合。美術教育的延伸更為廣泛。在美術教育課程的改革與創新中,最終的目標應該是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不斷提高學生的精神文化素質,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袁宙飛.美術教育柔性對外文化傳播的魅力與啟示——以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校區日本館藝術課程為例[J].藝術百家,2015(2).
[2]汪瀅瀅.多元文化傳播影響下美術教學的創新變革研究——評《美術教學理論與方法》[J].新聞愛好者,2016(9).
作者簡介
哈斯巴根(1963.08—),性別:男;籍貫:科左后旗;學歷:本科;單位:內蒙古民族大學美術學院;現有職稱:教授;研究方向: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