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濤
摘 要:探究是學生語文學習的重要方式,同時也是課程規定的一項重要的培養目標。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如何設計探究,又如何實施探究,讓學生通過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來獲取語文知識,提高語文技能。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性學習
一、創設問題情境,為探究性學習巧設鋪墊
“在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蘇霍姆林斯基)。學生興趣是探究的起點,他們的年齡小,見識少,好奇心強,對未曾見過的事物或現象都感興趣。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經驗、能力水平、認知規律和生活實際等因素,抓住思維活動的熱點和焦點,通過各種途徑創設與教學有關的又使學生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教學情境和氛圍,指導學生自發地去探索、發現問題,孕育探求動機,使學生產生探索欲望和興趣。因此,課堂引趣,一要“精”,要根據所學內容,創設一個引人入勝的情境,或布謎設障。二要巧妙的引入課題。導入新課要具有延伸性,這樣既能激發學生興趣,又能創設懸念,使學生自然地產生主動求知的心理沖動,為探究學習巧設鋪墊。
二、拓展探究方法,開啟探究性學習之門
探究就是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去發現規律的過程。我們常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小學生的知識和技能還很淺顯,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還很薄弱。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掌握探究方法尤為重要。
在實踐中探究。這種探究方式是:疑問——活動——發現——結論。人們常說,聽過會忘,看過能記,做過才能會。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發現,在動手中感悟,自己解決問題,總結規律,得出方法。經過他們的觀察、了解、訪問后,對課文內容加深了理解。
在比較中探究。這種探究方式是:問題——操作——對比——結論。在比較中探究,在類比中發現。如在教學“安靜”、“寧靜”、“寂靜”,“戰斗”、“戰役”、“戰爭”等詞語時,可以先叫學生講講詞語的意思,用詞語說句話,然后比較詞語之間的細微區別,最后得出“安靜”、“寧靜”、“寂靜”,是從靜的程度上有區別;“戰斗”、“戰役”、“戰爭”是從時間、范圍上有區別的結論。語文教學還可以從體裁、題材、內容、寫作方法進行課文間的比較,也可以把課文內容與現實生活進行比較。讓學生在比較中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結論。
在假設中探究。這種探究方式是:問題——假想——探究——結論。先對語文問題進行大膽猜想,再通過探究尋找規律,得出結論。通過假想使學生更加認知了五壯士不畏犧牲的壯舉,從而激發學生對革命英雄的敬仰和崇敬之情。
三、注重探究中合作,在合作中達成共識
合作探究是小學語文探究性學習的重要形式。通過小組合作充分展示集體的智慧,在探索交流中達到取長補短的目的。在合作探究學習中,學生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思維方式經過交流整合,有的得到修正,有的得到提升。應該強調的是小組合作探究時,教師不是一個旁觀者,而應積極參與者,這樣既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討論情況,還可以密切師生關系,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但要注意在實際教學中,部分學生只會跟在別人思維后面走,沒有獨立見解,很容易形成思維的依賴性。這現象就有待于教師及時地發現、引導和調節。另外,在一堂課中課小組合作的次數不應出現太多,時間太長,否則,會使學生產生厭倦心理,不利于培養學生探索的積極性。小組合作要限時限地,從實際出發,讓學生真正地樂于合作,才能收到成效。
學語文的過程,其實也是學交流、學合作的過程。學生間的交流、合作效果如何,取決于學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合作技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教給學生的合作技巧,通過經常訓練,讓學生學會“聽”、“講”——別人發言時,注意力要集中;別人說的和自己想的不一樣,要在肯定別人的基礎上講自己不同的想法;別人提意見時,要先聽,再講自己的理由。
四、培養探究意識,引導知識延伸
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對未知世界好奇和探究的意識,讓課本知識得到延伸,進一步發展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應多想辦法、出點子,用語文課文的魅力,讓學生覺得學語文有趣,自己主動地去學,自覺地去探究其奧秘。如在教《電子計算機與多媒體》這一課時,由于小學生對電腦知識和作用了解不多,影響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可以采取激發學生的興趣辦法,如課前提問:“電腦是干什么用的?它怎么會有這么神奇?”學生認真看書后對問題能作出初步的解答了,接著課中提問:“其實,書上講電腦的作用只講了一點點,它為什么那么神奇也沒有講清楚,你們想真正了解它嗎?我們就一起來討論這問題吧。”每個學生對電腦了解各不相同,通過討論互相補充,這樣學生對電腦的了解更全面了。最后布置調查作業:“1.你們調查了解一下生活中的那些人工作要用電腦,那些事情要用上電腦?2.寫一件電腦給你帶來好處的事。”只要堅持培養學生對未知的探究意識,學生的潛能就能得到挖掘,學習能力會得到不斷的發展。
五、體驗探究趣味,獲得成功的歡樂
心理學家認為: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欲望和需要。當學生通過探究后,終于解決了一個個對他們來說是新奇而又富有挑戰的問題時,他們能從探究中體驗到快樂,獲得一種成就感,這是一種強大的、令人愉快的情緒體驗,他會產生推動不斷探究的巨大力量。學生一旦有了這種體驗,就會產生再次體驗的愿望。因此,當學生在對問題的探究中,取得的點點成績,老師都要及時給予肯定,讓學生嘗到探究的甜頭,獲得成功的快樂。
總之,教師要給學生探索未知世界創造條件,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臺,并細心呵護學生探究的萌芽,讓其茁壯成長,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語文探究的意識,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