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烈真 吳雪吟
摘 要:高校作為社會組織,科層制的管理模式成為我國高校的一大特征,本文試圖從我國高校發展的歷史邏輯、高校組織的實質以及高校發展的趨勢,說明科層制在我國高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不能把其當作官僚主義進行盲目的批判。
關鍵詞:高校;科層制;運行機制
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提出的科層制理論成為我國眾多學者分析組織運行規律的理論范式。毫無疑問,作為近代社會的“軸心機構”,高校組織運行也深深刻上了科層制的烙印。在對高校科層制管理的研究中,出現把“科層制”與“官僚主義”混為一談的傾向,賦予其貶義的色彩,以此否定高校科層制管理的合理性。例如,一些學者認為科層制的等級色彩濃厚,導致運行體制僵化,降低組織運行的效率。然而,正如愛爾蘭政治理論家和哲學家埃德蒙伯克所說的,每一個民族的政治體制主要應從自己的傳統中延伸而來。 我國有著悠久的傳統歷史文化,高校科層制組織的存在是否合理一定要結合我國特有的歷史條件來分析。我國高校科層制的管理模式與我國當前政治體制特征相契合,這一管理模式無疑滿足了高校管理工作對效率的迫切需求。
一、科層制的定義與特征
科層制是指一種組織原則與行為規范,其原則是通過權力對組織的職能或職位進行詳細的分工,確定其職責范圍;行為規范指的是組織的運行依賴規則,組織成員依照既定的規則辦事,組織機構在既定軌道上持續運作。
根據這一定義,通過對實行科層制管理的組織運行方式進行研究,韋伯概括總結了科層制的幾個特征。這些特征從組織原則與行為規范進行劃分。
在組織原則方面,第一個關鍵詞是分工,實行科層制管理模式的組織具有較為明確的分工,工作實現了專業化。“把為實現組織的目標所必需的日常工作,作為正式的職責分配到每個工作崗位”,組織把任務分給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員去執行;第二個關鍵詞為權威,分工是從橫向角度對組織內部職責進行劃分,而權威則是使所有的崗位組織遵循等級制度原則,形成固定的等級制度,上級建立了一種合法性權威,每一級都在更高一級的管理、控制、監督之下完成組織任務,這是從縱向角度對組織內部上下級關系進行界定;第三個關鍵詞是規章,科層制組織中的成員需要嚴格遵循體現成員間權利義務關系的規章制度,這是從全局角度保障組織活動的穩定性與連續性。
在行為規范方面。第一,科層制組織實現非人格化的管理,管理過程中不帶有任何個人感情色彩,排除了個人的感情因素,保證工作完成的公平性與效率;第二,組織采用普遍性的用人標準,量才用人。類似于教育的因材施教,科層制組織也根據職員的才能分配其工作任務,并通過一定的標準對其工作業績進行客觀評價。
二、我國高校科層制管理模式
我國高校的組織運行符合科層制特征,強調的也是組織原則與行為規范,其中心圍繞的是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根據這一中心,實現從學校到學院再到系自上而下的管理。高校內部具有明確分工,按照職能可分為黨政辦公室、教務處、學生處、后勤處等,職能部門職員所具有的專業知識一般與所在部門相契合。高校內部也具有職權等級的權威,與公務員系統相類似,高校內部也具有明晰的職權等級,就學校機關而言,從最高一級的校長到各個處室的處長,再到科長與科員,各個等級職責明確,上級指導監督下級,下級對上級負責;就校—院—系而言,從校長到二級學院院長,再到系主任,分別對全校、全院以及全系負責,其職權等級也十分明顯。高校具有穩定的規章制度,2012年1月1日起實行的《高等學校章程制定暫時辦法》中要求所有公立高校都要建立大學章程。大學章程是大學內部的“憲法”,大學章程使大學各種事務性活動具有可信度和一致性;高校內部管理也遵循非人格化原則,組織的運行必須依據一定的規章制度,不完全受人為控制;高校對人員的選拔任命遵從嚴格的選拔與考核制度,職員按照自己的崗位職責與等級獲得相應工資。
三、高校科層制管理的合理性
我國高校作為規模較大、結構復雜、職能多元的現代社會組織,為應對紛繁復雜的管理事務,提高管理效益,大多采用科層制管理組織架構,其運行帶有明顯的科層制的特征。這是由高校特殊的組織形式及其自身發展規律所決定的,科層制于高校而言具有必要性與合理性。當前一部分學者盲目地把科層制劃歸到官僚主義的范疇,這種脫離高校發展的實際情況,倡導超越高校科層制管理模式,大談學術自主的看法,無疑是沒有看到科層制在高校存在的合理性。
(一)我國高校發展的歷史邏輯
路徑依賴是指人們一旦選擇了某個體制,由于規模經濟、學習效應、協調效應、適應性預期以及既得利益約束等因素的存在,會導致該體制沿著既定的方向不斷得以自我強化。這一概念最早應用于經濟學上的分析,之后逐漸被其他學科所使用。我國高校發展的制度變遷在某種程度上也遵循路徑依賴。現代大學起源于中世紀,通過建立行會進行管理,具有“學術自治”的特征,如布魯貝克在其著作《高等教育哲學》中說過,人們建立大學是為了對知識進行探究,滿足閑逸的好奇。區別于西方的大學,我國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源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清朝末年,為了推行維新變法,清政府于1898年創辦京師大學堂,這是我國第一所國立大學,標志著中國近代國立高等教育的開端。中華民國時期資產階級革命派和激進的民主主義者提出要用“民主共和”和“科學民主”的精神來改造中國傳統的封建主義文化那時的高等教育主要是參照西方高等教育模式。新中國成立后,鑒于社會主義陣營的國際政治形勢,我國成立初期便與蘇聯簽署互助條約,在教育領域,中國大學開始學習前蘇聯高等教育模式。改革開放以后,1985年頒布《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規定“教育體制改革要總結歷史的和現實的經驗,同時也要注意借鑒國外發展教育事業的正反兩方面的經驗”,中國大學走上了借鑒國外辦學先進經驗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模式的道路。從清朝末年到中華民國時期到新中國成立再到改革開放,每一次高等教育的改革都與當時的政治文化背景息息相關。由此可見,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正是沿著國家——大學這一既定軌道發展。在這一大背景下,高校內部的運行機制難免刻上國家行政機構運行體制的烙印,因而科層制作為我國行政機構最為明顯的特征,也被我國高校運行機制所采納,這是由我國高校發展的歷史邏輯所決定的。
(二)資源依賴型組織
資源依賴理論認為,“任何組織都無法產生或控制所有自身需要的資源,只有依靠同其所在的環境中其它組織進行交換和交易,才能夠生產和完成其使命”。除了私立學校,目前我國大部分高等院校發展所需要的資源都來自上級政府主管部門,本身無法產生發展需要的資源,對外部環境(國家政策)的依賴性大,因此,高校可以看作是一種資源依賴型組織。資源依賴理論認為掌握資源的組織能夠對消耗資源的組織發揮強有力的影響”。同時,消耗資源的組織也愿意花時間與財力來滿足掌握資源的組織所提出的要求。政府主管部門為教育提供巨大的財政支持,高校無不爭先獲取政府財政這一重要資源以謀求自身的發展。因此,如何調動自身的資源,響應政府主管部門的政策號召,是每個高校必須思考的問題。具有科層制特點的運行機制能夠及時對教育主管部門提出的要求作出反應,類似于國家的“集中力量辦大事”,高校也能充分利用從教育主管部門得到的資源(比如財政撥款、政策扶持等),把教育主管部門的政策自上而下貫徹執行。
(三)高校“社會中心論”
從中世紀開始,大學在建立之初強調“教學”職能,滿足人們閑逸的好奇,到德國漢堡大學提出大學具有科研的職能,再到威斯康星大學提出的“社會服務”職能,大學的職能逐漸得到擴展,大學從象牙塔走向社會。潘懋元先生在1999年就提出:發揮大學中心作用,促進知識經濟的發展。他認為,“知識經濟時代大學走進經濟社會中心是必然的”,21世紀中國發展知識經濟,必然依靠大學的力量,因此要“積極創造條件,發揮大學的中心作用”。作為社會中心的大學,具有從內部到外部多個層次的利益相關者,從學生、教師、管理者到校友,再到政府主管部門與當地所在社區等等,大學的治理就是協調各個利益相關者之間利益的分配,如果利益分配不均,就會導致大學內部管理的紊亂,影響其正常的運作。大學實行科層制的運行機制能夠貫徹非人格化管理原則,量才用人,做到不偏不倚,協調好各個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關系,讓利益相關者權責清晰、分工明確,為大學的共同目標而努力。
我國高校發展的歷史邏輯決定了其運行機制從一開始就帶有科層制的烙印;高校本身資源依賴型的組織性質致使其科層制管理方式不斷強化;高校社會地位日益中心化的發展趨勢使得高校可以通過科層制的運行模式協調各種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由此可見,高校科層制管理模式無疑是最為契合當前的發展。當然,高校科層制管理體制也存在諸如行政權力膨脹導致學術權力弱化、決策主觀化等弊端,但這并不代表我國高校科層制管理模式已經過時。近些年來,我國許多高校在保持科層制管理體制的基礎上,通過校長辦公會、黨委辦公會議事制度、二級學院黨政聯席議事制度、教師代表大會議事制度、項目化管理機制等對學校重大事項進行民主決策、民主監督、民主管理,這些做法都在不斷地彌補科層制管理模式的不足,為高校科層制管理機制的有效運行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大學治理結構要遵循大學昨天的傳統和歷史,但也要與時俱進,故需要在認清我國高校科層制管理模式存在的合理性的基礎上,發現其不足,尋求有效的方法加以改進。
參考文獻
[1]張朝玉,蘇曌.中國高校學術自治與科層制的內部矛盾及協調治理路徑[J].現代教育管理,2016(05).
[2]伯頓克·拉克,王承緒等譯.高等教育新論——多學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翁士洪.公益資源的運作途徑和機制[J].國外理論動態,2016(06).
[4]翁士洪.公益資源的運作途徑和機制[J].國外理論動態,2016(06).
[5]丁三青,張陽.大學“社會中心論”思辨——兼論話語權與現代大學制度構建的關系[J].現代大學教育,2005(02).
作者簡介
顏烈真(1991.01.04—),男,漢族,廣東汕尾人,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從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吳雪吟(1990.01—),女,漢族,廣東潮州人,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科員,研究生,從事高校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