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會英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9-0038-02
當春節的味道還彌漫在大街小巷時,我便帶著我的學生走進了《北京的春節》這一課。本文作者——著名語言大師老舍先生,他用那如椽的大筆、“俗白”的風格、京味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展示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溫馨和美好,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
本單元的主題是“民風民俗”。對于“民風民俗”的學習,學生雖然學習過一些:如二年級下冊的《難忘的潑水節》等,但并不是主題的深入學習。選編本文的主要意圖,一是引導學生通過走進課文,閱讀“閱讀鏈接”的資料以及搜集資料,了解一些關于北京的春節的傳統民風民俗,激起探究傳統文化的興趣;二是學習按一定順序、有詳有略的表達方法,感受作者的語言特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引領學生隨著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過春節的隆重和熱鬧,領悟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本課的教學難點:作者為突出北京春節的民俗特點所采用的表達方法。在教學中, 我力求讓課堂散發出傳統文化的味道。
欣賞——走進民俗文化
預習新課之前,我要求學生查閱有關書籍或上網查找資料,收集古今文人描寫春節的文章、詩詞、童謠、春聯等,讓學生盡早觸摸有關節日的傳統文化。上課伊始,我播放了一首老北京過春節的歌謠,學生對歌謠很感興趣,和著樂曲,輕輕哼唱,以此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在歌聲中走進老北京,感受那獨特的民風民俗和魅力十足的新年文化。接著我用一段視頻導入,視頻內容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節日篇》,正好與本文內容相契合。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走進中國的傳統民俗文化,也喚起了學生對節日的回憶。在溫馨與美好中,我們便開始了新課。初讀課文,我提出問題:“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什么樣的印象?”學生讀完課文,很快有了答案:熱鬧、喜慶、隆重、團圓……這熱鬧而喜慶的春節從哪天開始,到什么時候結束的?作者重點寫了哪幾個日子?學生發現,課文先寫北京春節的開始,比較簡略地介紹了人們做了哪些過春節的準備。有的民俗習慣只一句話帶過。如,“必須大掃除一次”“店鋪多數關五天門,到正月初六才開張”。緊接著詳細描述除夕、初一、元宵三個春節高潮。最后簡略交代春節結束。這樣學生既概括了文章的敘述順序,又了解了文章的詳寫與略寫。
朗讀——品味民俗文化
課堂的第二階段,我們重點學習了文中的三個片段:臘八節、除夕、元宵節。在學習“臘八節”這一段時, 我先讓學生朗讀課文,思考:哪些句子你最喜歡?說說你喜歡的原因。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各抒己見。“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雙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餃子。”將敘述和描寫融為一體夸贊臘八蒜。“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春節是一場大戲,在臘八粥的濃香中拉開了序幕。學生不僅能說出句子的美,而且還能運用。“春節快到了,媽媽準備了好多糖果。這不是糖果,而是小型的糖果展覽會。”在讀中,學生自然聯想到了自己的春節。同時我用幻燈展示了臘八粥、臘八蒜的圖片,給學生視覺上的享受。
除夕是春節中最隆重的節日。學生朗讀這一片段時,我讓學生思考:文中哪些句子寫出除夕的熱鬧?學生爭先恐后地朗讀著相關句子,讀出了除夕的熱鬧,體會到了除夕的普天同慶的熱鬧,通宵達旦的熱鬧以及團團圓圓的熱鬧。通過品味“除非”、“萬不得已”、“必定”等詞語,學生體會到了中國人對團圓飯的重視,以及團圓飯中飽含的濃濃親情,團圓飯中浸潤著的中國傳統美德,由此領悟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
元宵節是春節中美好快樂的日子。在這一片段的學習中,我讓學生朗讀課文,在學生抑揚頓挫的朗讀中,他們體會到了元宵節時老北京的街道是燈的海洋,這是春節的又一個高潮。我播放幻燈,學生欣賞到了元宵節是燈的展覽會。這里燈多,流光溢彩,由此學生也積累了相關詩句:“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在朗讀與欣賞中,學生不僅積累了語言,也了解民風民俗,激起了學生探究傳統文化的興趣。
練筆——展示民俗文化
在教學中,我設計了兩個語言訓練點:春節到來之前,你家是怎樣準備的?你家是怎樣過春節的?用這兩個問題來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讀了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節》,欣賞了許多春節的圖片,此時學生已迫不及待地要展示自己家的春節了,于是我布置了小練筆:我記憶中的春節。春節剛過,春節的氣氛彌漫在大街小巷,春節的快樂而洋溢在學生的心間。熱鬧仿佛還在耳邊,快樂便迅速流淌到了筆尖。此次練筆,學生完成得很精彩,出現了許多好句子,情趣盎然。孩子們的文章寫出家庭的幸福,寫出了節日的歡樂,字里行間透露著土家人特有的春節文化。讀著學生的作文,我也仿佛再次回到了熱鬧而歡樂的春節,感受到了家鄉特有的民俗文化。
整堂課,我力求通過導入與欣賞、朗讀與交流、積累與表達,讓課堂散發出濃濃的春節文化的味道,輕松而有效地達到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