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很容易以一種“負責任”的精神不停在學生的教育上做加法,希望學生不停地學習,總想學生更完美更強大一些,自以為是。當沒有效果時,學生、家長就成了抱怨的對象。殊不知,我們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教育教學,做好教育教學的“加減法”。
很多時候因為成長環境的不同,學生無法想象和理解課本中的歷史環境和人物背景,所以在課堂上無法產生共鳴。這就需要我們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教材教授教材。
在講解中國近代史上外國列強欺壓我們簽訂很多不平等條約時,教育學生要好好努力學習,落后就要挨打,生活優渥的孩子們很難感同身受。為了讓學生更深刻直觀地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情況,我搜集了許多素材。當給學生播放完當今敘利亞兒童所處的生存環境時,孩子們深深地感受到戰爭的可怕,也明白要珍惜先烈用生命換來今天來之不易的和平發展。再展示“兩個跨越時空的小女孩隔空對話”的漫畫:一邊是南京城破,日軍坦克攻進來,一邊是南京新街口的照片;“那年亂世如麻,愿你們來世擁有錦繡年華”。(見圖)孩子們都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在課堂上多數時候我們追求效率,使出渾身解數變著花樣向學生灌輸知識,恨不得學生全程都在學習,但是我們忽略了一個重點——孩子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而且學生不停地“吃”進知識,他們消化得了嗎?我們應該學會運用“減法”,具體到我們的課堂就是要給學生留白,抓住學生有限的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講解知識重難點,然后給學生留下練習和體驗的時間,讓學生自己消化課堂知識,做到張弛有度,“學”與“習”相結合。
在作業設置和課堂活動上,也要做好減法和加法。既要安排基礎題目和問題,又要設置拔高題目和問題,既滿足了學優生的需求,又照顧了學困生。多讓學困生參與課堂活動,多表揚他們,讓他們有自信,嘗到展示的愉悅,他們自然會努力跟上大部隊的節奏。一次我表揚了一個從來不回答問題的孩子,順口說了句“你怎么早不這樣?”他說:“以前的題太難了,我都不會。”我忽然醒悟了,不是學生不參與課堂而是有時候我們認為簡單的題目對他們來說門檻太高。后來我調整了練習難度,分層次讓學生完成任務。
對應課上的題目要求,課下作業也要分層次。簡單的重復性作業可以少讓學生抄寫,作業要抓質量,而不是重數量,尤其是對于剛升入初中的學生,他們很難一下子適應七門課程的作業負擔,要在布置作業時綜合考慮學生其他學科的作業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