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市濕地公園的可持續發展,對于提升城市的生態環境與經濟等綜合效益具有重要作用。當前,我國大多數城市濕地公園的基礎設施建設仍不完善,且缺乏對濕地公園內生態環境保護的相關法律標準,再加上功能區劃分較為混亂,致使濕地公園的生態環境較為脆弱。為此,本文分析了城市濕地公園的發展現狀,進而詳細探究了當前城市濕地公園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從完善政策法規、加大技術投入、創設協調管理機制等方面,提出了推進城市濕地公園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城市濕地公園;可持續發展;面臨問題;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631065
城市濕地公園建設是重要的社會公益事業之一,在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戰略中處于重要地位。城市濕地公園的可持續發展,對于保護城市濕地生物多樣性、涵養城市水源,促進城市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等方面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然而,在以往的城市濕地公園建設和治理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問題與挑戰,不利于城市濕地公園的可持續發展。為此,如何合理規劃利用城市濕地,充分發揮城市濕地公園的綜合效益,促進城市濕地公園可持續發展,成為本文研究的重點。
1 城市濕地公園的發展現狀
城市濕地公園是一個集經濟效益、濕地生態環境與社會效益于一體的復雜系統,其健康、可持續發展對城市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近幾年,我國不少城市加強了對本地濕地的重建工作,包括哈爾濱、長春、大慶、天津、濟南、杭州和上海市等地均開展了城市濕地恢復生態工程。而成都市對府河與南河的綜合整治工程,使我國有了第1座主題為水的城市生態景觀公園——成都活水公園,這也使城市濕地環境的保護與更新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此之后,我國城市濕地公園開始迅速發展,建設與規劃數量逐漸增加。據新聞網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包括東莞、濰坊等城市建成的市級濕地公園均已超過15家。預計未來,在社會經濟和市民環境意識不斷提升,以及城市濕地保護與文明發展要求的逐漸深入環境下,城市濕地公園的發展將逐漸向整體化、自然化和可持續方向發展。
2 城市濕地公園發展面臨的問題
2.1 城市濕地公園生態較為脆弱
我國城市濕地公園建設起步較晚,大多已有的公園均建成不久,因此濕地公園景區內的規劃與基礎設施建設還需不斷完善。而城市濕地公園的建設與完善,必然會引入工業制造業的原料等,破壞濕地原有生態系統,造成公園內生態環境較為脆弱。具體而言,城市濕地公園大多位于城市周邊,附近會有鄰近的工業企業存在,必然會影響到濕地公園的土質、水源等生態環境。再加上生態公園內游客與個體經營戶等產生的生活垃圾與污染物,也進一步影響了濕地公園內的生態環境,致使城市濕地公園的生態更加脆弱。此外在城市濕地公園的建設過程中,部分開發商為了提高公園的經濟效益,會忽視或破壞濕地公園的原有生態環境,引入一些不符合本地的新奇植被、動物,或大力建造游樂場等。這種行為也會破壞原有公園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加重城市濕地公園生態環境的脆弱性。
2.2 城市濕地公園的功能區劃分混亂
在我國現有的城市濕地公園內,普遍存在功能區劃分不清,人工干擾嚴重的問題,致使濕地公園的社會研究價值與美學觀賞價值均大打折扣。城市濕地公園的生態保護區劃分不明顯,也不合理。例如,不少城市的濕地公園的主要景觀沒有特色,無法突出本區域濕地公園的主題與獨特性,致使濕地公園的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均一般。再加上多數城市的濕地公園內均缺乏及時、有效的生態維護措施,使濕地的生態功能嚴重退化、物種多樣性不斷降低;城市濕地公園功能區的規劃設計,沒有明顯區分濕地自然景觀與商業化環境,重人工商業化環境建設的現象普遍存在。例如,合肥濱湖濕地公園雖然劃分了水生態涵養區和水生態凈化區,但是缺少嚴格的濕地保育區劃分,保育功能也不明確,致使該濕地公園的整體效益與游客吸引力一般。
2.3 城市濕地公園生態保護與利用不到位
當前,在我國城市濕地公園發展中,普遍存在著公園生態環境保護與利用不到位的現象。雖然我國林業局早已出臺關于保護濕地生態環境的相關法律法規,如《濕地保護管理規定》、《關于進一步加強國家濕地公園建設管理的通知》等,但這些規范在具體工作中落實仍不到位。并且,目前我國尚未出臺解決城市濕地公園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針對性法規條例,缺少權威的土地生態補償等機制,致使城市濕地公園的生態保護仍處于初級階段,環保效果較差。與此同時,開發商對于城市濕地公園生態環境的利用也不到位。多數開發者在濕地公園旅游開發欲望,以及潛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存在過度開發濕地生態環境,干預濕地生態系統的行為。這極大地影響了濕地公園的水質,破壞了我國城市濕地公園生態環境,促使濕地的自然性和原生性所剩無幾。由此可以看出,現階段,我國城市濕地公園生態保護與利用還不到位,濕地公園的污染問題較嚴重。
3 城市濕地公園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3.1 完善城市濕地公園生態保護政策法規
制定完善的法制體系是有效保護濕地資源實現城市濕地公園生態可持續利用和發展的關鍵。因此,要想推進城市濕地公園的可持續發展,需從宏觀層面對城市濕地公園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行規范,即完善濕地生態保護政策法規。我國各省市應加快本地區濕地生態保護政策法規的制定和完善,根據本地城市生態發展與保護狀況,制定相應的保護策略和法規;各地區應立足于妥善解決城市濕地公園附近民生民計問題,完善濕地公園觀光旅游建設污染排放的法規標準。在借助立法保證居民正常生活條件下,提高城市濕地公園內食、住、行、游、購等方面的旅游基礎設施,包括休閑場地、觀鳥亭、科普標識牌,以及濕地科技展覽室、體驗展室、生物標本館和研究實驗室等的排放要求與標準。在推進保護城市濕地公園生態環境的同時,有效解決濕地公園與周邊群眾的利益矛盾。
3.2 加大城市濕地公園保護技術投入,建立監測網絡
要想實現對城市濕地公園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就必須對濕地公園的生態系統進行實時監測,因此,開放商應加大城市濕地公園保護的技術投入,根據城市濕地公園的實地環境特征,建立濕地生態監測網絡。具體而言,應運用當前的物聯網與大數據等現代互聯網技術,構建城市濕地公園的生態信息系統網絡,對濕地公園內的生態變化情況進行實時記錄,并及時上報相關信息。在此過程中,還可將現代化3S技術用于環境生物信息的動態監測網絡中,對各項環境生物信息進行監測,并根據各項檢測數據結果,給出科學的保護措施。并且,這個監測網絡的某個端口可與開放的互聯網平臺相連,有公眾、公益組織、社會團體和志愿者等參與監控,從而大幅提高城市濕地公園的生態環境保護效果。
3.3 創設城市濕地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協調管理機制
政府部門應明確自身管理職能,創設城市濕地公園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的協調管理機制。具體而言,政府部門間應合力設置一個專項管理部門,或建立能夠促進各管理部門協調發展的管理體系,用來協調各部門的優勢,進而開展對城市濕地公園資源的保護和管理工作。在此過程中,城市農業局、林業局、水務局和環保局等政府部門應分工合作,利用此協調管理機制,明確各機構對城市濕地公園生態環境的分工與管理權限,不斷規范實地環境的管理程序。通過各部門協調一致、相互支持、齊抓共管,有效實現城市濕地公園的生態保護與資源可持續利用。
3.4 建立自然保護區,嚴控濕地公園垃圾污染
目前,城市濕地公園內時有生活垃圾丟棄,因此必須采取嚴格的管理措施,防范和制止此現象。具體而言,城市政府應開展濕地恢復與保護示范工程,將城市濕地公園申請為市級以上的自然保護區,并不斷增設保護區數量。此后,可將規模較大的自然保護區公園申請為省級濕地自然保護區公園,在濕地公園規模擴大后,進一步將其申請為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在建立城市濕地公園自然保護區后,園區內的環境保護工作便可以高效開展,可以嚴格控制游客在濕地公園制造的生活垃圾,包括塑料包裝、廢棄的食物、生活廢棄物等,從而有效降低濕地公園內生活垃圾帶來的水污染與土壤污染。通過建立市級自然保護區方式,為城市濕地公園建設提供支持和保障,從而有效保護濕地公園的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王媛媛,陸發利,班玉峰,等.臨沂城市濕地公園的保護規劃[J].濕地科學與管理,2013(2):18-20.
[2]李雪,王一鳴,閆珮珮,等.黃水河城市濕地公園的規劃設計與生態保護[J].濕地科學與管理,2016,12(3):9-12.
[3]李卓君,楊東旭.城市濕地公園旅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0(3): 87-90.
[4]鄧銳.城市濕地公園可持續發展的治理模式研究——以貴陽花溪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為例[J].商,2016(1):62.
[5]李潔.我國城市濕地公園發展前景探討[J].山西林業,2012(5): 41-43.
作者簡介:楊立彬(1983-),男,回族,寧夏銀川人,碩士研究生,林業工程師,國家林業局林產工業規劃設計院,研究方向:濕地及森林城市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