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淼
摘 要:下沉式景觀設計有效利用有限空間內的高低落差,對雨水進行蓄積利用,使得綠化景觀不僅給設計效果增加了立面的層次感,還使得景觀富有生態價值。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對城市公園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研究城市公園里的下沉式景觀,有利于利用有限的空間滿足其功能性和人的精神需求,實現城市的生態價值和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城市公園;下沉式綠地;可持續發展;生態綠地
城市公園綠地不僅為居民創造了良好的城市景觀空間,也為居民提供健康保障。城市公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周邊環境,凈化空氣,提高周邊環境的水分,改善土壤,是城市可持續發展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下沉式綠地景觀作為新型的空間模式,完善了城市綠地雨水凈化、排水、地下水補給、蓄水等功能,在不增加土地用地的基礎上實現城市綠化功能,改善生態環境,實現下沉式綠地景觀在快速發展城市中的生態價值。
在城市綠化空間規劃和設計中,通過控制路面垂直高度、植被高程、雨水口的高程,形成一個城市公園里的下沉式綠地景觀,使下沉式綠地景觀在城市綠化中充分使用,滿足可持續發展和實現生態價值。
一、下沉式綠地景觀特征
從狹義的角度來看,下沉式綠地景觀指的是該景觀的標高低于室外地坪標高,這種形式的綠化利用與周圍地面的高度差,是雨水流入下沉式綠地景觀,并蓄積雨水。而廣義的下沉式綠地景觀是對狹義的一種擴展,濕地、雨水公園等都屬于下沉式綠地景觀。狹義意義上的下沉式綠地景觀多用于地鐵口、地下商場進出口、道路兩側、停車場等范圍的景觀小品,其應用范圍也更廣,而廣義的下沉式綠地景觀,多用于大規模的城市公園中。下沉式綠地景觀設計首先要滿足人們的休閑性,人們對周邊生活配套的要求越來越高,其設計效果應該給人一種親切感,讓人們感覺進入了森林氧吧,在城市中感受大自然帶來的愉悅感。其次就是其設計應該有足夠的的空間可以散步棲息,尤其是作為地上地下過渡性的下沉式綠地,更要提供良好的娛樂空間,給人自由的感覺。
下沉式綠地景觀的設計要考慮微氣候的營造,微氣候的調節是創造該景觀良好環境的重要保證,微氣候的營造要根據當地氣候環境的特征來進行設計,利用植被的大小高低,以及水系來調節景觀的相對溫度濕度,提高空間品質,增加該景觀的可停留性。另外眩光問題也是微環境營造應該考慮的問題,下沉式綠地景觀路面應采用硬質鋪裝,周邊的建筑大面積玻璃,在晴天反射使得眩光嚴重。還有就是通風問題,通風不好會給人壓抑的感覺,風力的大小受周邊建筑形態的影響,在設計建筑形態尺寸時要多方位考慮下沉式綠地景觀的位置。
城市下沉式綠地景觀的空間尺度是決定其設計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尺度對人的感情、行為都有這巨大的影響,平面尺寸合理設計,才不會使人感到空曠而感到沒有安全感,立面尺度合理設計,不會使人感到處在“井”中,而有壓抑感。資料顯示:當下沉式廣場的界面高度約等于人與界面的距離時(1:1),水平視線與界面上沿夾角為45°,大于向前的視野的最大角30°,此時有很好的封閉感;當界面的高度等于人與界面距離的1/2時(1:1.7),和人向前的視野30°角一致,是人的注意力開始渙散的界限,是創造空間封閉感的極限。當界面高度等于人與界面距離的1/3時(1:3),水平視線與界面上沿夾角為18°,此時就失去了封閉感。合理調節下沉式綠地景觀的空間尺度,對景觀空間進行合理的布局,細節的優化和設施的完善,才會使人感到舒適、身心愉悅和安全。
城市下沉式綠地景觀可以通過植物的規劃提高審美,通過植物所構成的紋理、色彩、芬芳和密度效果,可以極大促進廣場的使用。人們能夠被吸引到那些提供豐富多彩的視覺效果、綠樹、珍奇的灌叢以及多變的季相色彩的廣場上,它們不僅能吸引行人進入下沉式廣場,而且能夠大大提高進入者的環境感受。對于下沉式廣場相對狹小的空間而言,利用不同的植物以及氣味,才能對在廣場上休息或者穿行的人有足夠的吸引力,給人森林氧吧的感覺。下沉式廣場的植物應采用羽狀葉、半敞開的數木,這樣人們可以穿過它們看到廣場的其他部分。
由于下沉式廣場的高差變化的不便和障礙,應在出入口、踏步以及坡道處考慮方便殘疾人和老年人的措施。出入口處要有明顯的標識,加強光照,利用反差,增強視覺信息。在廣場中有高差時,應有平行于踏步的坡道。
二、下沉式綠地發展的趨勢
隨著城市人口的急劇增加以及城市進程的不斷加快,人們對城市生態環境的需求也就愈發強烈,促使了下沉式綠地景觀的形成與發展。現代城市的建設朝著綠色城市、生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的方向發展,而下沉式綠地景觀則恰恰滿足發展的需求。城市土地寸土如金,很多地下建筑蜂擁而起,對地鐵出入口、地下商場出入口、地下停車場以及道路兩側進行下沉式綠化,使得土地合理使用,并在保持城市繁華與活力的基礎上實現了生態環境的改善。下沉式綠地景觀突破了原有單一的模式,使得城市景觀多元化、層次化、立體化、節能化。城市快速化的發展,交通越來越便利,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汽車數量逐年增加,占據了城市道路的主要空間,大大減少了人們步行休閑的空間,下沉式廣場作為城市新型的休閑場所,為市民提供了健身、休閑、娛樂以及商業的公共場所。下沉式綠地解決了城市有限空間人們對城市公園的需求,為人們生活提供便利。
《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試行)》,對海綿城市的概念給出了明確的定義,即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積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提升城市生態系統功能和減少城市洪澇災害的發生。城市內澇防治以及雨洪控制利用已經成為當前城市面臨的熱點問題,而傳統的城市管網排水和基礎設施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城市發展的需求了,國內外許多城市開始實行新型的雨洪管理理念,將雨洪蓄滲技術與城市景觀相結合,構成可持續發展、自然積蓄、自然供給的循環新型系統,創建新型節能可持續的海綿城市。下沉式綠地景觀可匯集雨水,利用植物、土壤以及微生物對雨水進行吸附凈化,保持土壤的水分,多余的水流入城市排水管網,下沉式綠地景觀對建設海綿城市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下沉式綠地景觀作為一種新興的設計模式,是時代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文化產物,而我國下沉式綠地景觀設計技術處于初步發展階段,我國的設計理論還在效仿西方已經逐步淘汰的理念,缺乏對我國本身的設計理念相結合,背離了城市自身的文化特點,使得下沉式綠地景觀出現一些危機。下沉式綠地景觀未來的發展趨勢必須要結合各個城市的實際情況,遵循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不能一味效仿西方的設計理念。
下沉式綠地景觀作為城市的小型的基礎設施,應結合城市公園綠化的實際情況,在不增加用地面積,節約成本的基礎上,最大程度的實現綠地景觀的多元化、層次化、多功能化、娛樂休閑化,減少雨水外排量,使得雨水資源得以利用,改善生態環境。城市公園的綠化要充分利用下沉式綠地景觀的功能,不僅使城市公園的功能更加多元,滿足居民高層次的需求,也使得城市發展滿足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發展理念。
參考文獻:
[1]克萊爾·庫伯·馬庫斯,卡羅琳·弗朗西斯.人性場所——城市開放空間設計導則[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2]路毅,董艷桐.城市綠地雨水利用的基本途徑[J].北方園藝,2008,(09):145-147.
[3]喻嘯.綠地洪水利用水量水質問題研[D].清華大學,2004.
[4]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2014.
[5]龍春英,葛嘉浩.基于海綿城市對下沉式綠地雨水景觀的探討[J].安徽建筑,2016,(03).
[6]楊釗.現代城市下沉式廣場空間設計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5.
[7]蔡永潔.城市廣場[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
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廣陽鎮新集小學